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从教40年,在职业生涯最高光的时刻,刘文全选择了奔赴雪域高原,将毕生心血和智慧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藏区学生,把自我的人生价值融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武汉华师附小的骨干教师,到藏族孩子们口中的“牛爸”,刘文全作出了“教育”二字的美好诠释。他像严慈的父亲,像温厚的朋友,对孩子的真情、真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他在3700米高原讲台上奏响人生乐章。

拉萨市实验小学东城分校三年级(13)班的藏族学生非常喜欢刘文全,总是喊他“牛爸”。特派记者彭年 摄

教师作为职业,刘文全已是业有所成,他是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桃李无言。不去高原执教,也无损于他的职业光荣,他依然会受到尊敬和爱戴。教师被称为燃灯者,这意味着教师更是一份情怀、一种使命。职业有退休、有功成名就,而使命没有。刘文全选择去高原从教,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把教书育人当作了毕生的使命追求,升华了职业精神境界。

刘文全每天骑自行车来回18公里上下班。特派记者彭年 摄

人近耳顺之年,离家数千公里,高原上低压低氧,在旁人看来,刘文全的选择可能是艰难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我们在刘文全那里,看到的是快乐,传授知识、启迪心智是快乐的,与孩子们呆在一起是快乐的,为孩子们打开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丰富心灵、播撒梦想、点亮人生,看着他们一天天进步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来自于他对教书育人的赤诚之爱,这份爱和快乐超越了环境的艰苦,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刘文全夫妻俩感情很好,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特派记者彭年 摄

在讲台上刘文全是老师,他尽心尽责,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天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家里他是丈夫,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又不耽误课程,他把妻子接到身边,边援藏边照顾妻子。“援藏是我的工作,照顾妻子是我的责任,都是我该做的。”在朴素的话语背后,我们看到刘文全不仅是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让人敬佩。

人生价值几何?很多人有不同的答案。无数像刘文全这样的人,不计名利、不畏艰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们并非是为了获得一种“感悟人生”的新鲜体验,而是深知在“最需要的地方”,自己的职业能够如何发出更大的光和热,照亮更多的人。像刘文全这样的援藏教师们,用自己的方式,为雪域高原和那里的孩子也铺就了一条“天路”。

【编辑:付豪】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