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采药避邪,民俗学者建议将端午节延伸为卫生防疫节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5日讯(记者周满珍)每到端午,人们都习惯了要吃粽子,挂艾草,各地还举行划龙舟、纪念屈原的活动。这些习俗到底有什么渊源?端午节前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屈原只是端午节最著名的形象大使,端午节最初源于采药避邪,诞生是以药物为核心,顺应节气探讨人与自然、生命和未来的关系,可延伸为中国卫生防疫节。

孙正国

端午节最初源于采药避邪

孙正国出版过《端午节》专著,还曾作客央视录制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端午》。他认为,端午节文化的演变有个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诗人屈原加入之后,让端午节因为强大的文化叙事被世人周知,“这也让节日的源流发生了倒错,其实端午节是自然节气的选择,饱含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孙正国介绍,端午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先秦古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的观念。五月气温趋高,蚊虫、瘟疫盛行。当时生存能力偏弱的先民,出于求生的本能,充分发挥智慧,用沐浴兰汤、系五色丝等手段避邪,采集雄黄、艾草、菖蒲等中药驱疫。“节气物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时间段,很容易出现疾病和瘟疫,加上此时采集药材性能最佳,因此端午节又有蒲午、浴兰节、天医节之称,也可以说是中药节、卫生防御节。”

孙正国认为,端午真正形成节,还是和夏至结合,“仲夏端午,端,初也,始也。”后来才慢慢形成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和节日文化,如龙舟竞渡,吃粽子咸蛋。“粽子原是夏至节气的食品,魏晋时期,人们才在夏至、端午节都吃粽子。平原地区吃蛋的饮食文化较早,但吃咸蛋进入端午习俗,明清之际始有记载。饮食和节日相结合,进一步说明端午这一节日文化的强大性。”

屈原只是端午节最著名的形象大使

孙正国说,屈原的形象进入端午节是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这位忠臣表现出了巨大的敬意,将屈原形象和端午节结合,意外扩大了端午节的叙事和传播价值。进入二十世纪,国家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扩大屈原这一文化载体的影响。“21世纪,屈原故里有了诗歌奖、诗歌节,各种各样的文学运动,把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形象进一步强化。”

孙正国笑言,将端午节和屈原绑定在一起的龙舟竞渡仪式,具体纪念谁,各地有各地的说法。楚人认为这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吴人认为源于纪念伍子胥,越人认为源于纪念孝女曹娥。“屈原为什么会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形象大使,还是在于他的历史人格,重气节,爱国报国。”

建议将端午节延伸为卫生防疫节

孙正国透露,端午节2009年申报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的最典型节日,包含物质、行为、制度、信仰四个层面。目前饮食文化传承比较成功,“它不光是吃吃过节那么简单,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生命观,不同节令,利用食物的不同功能,当时当季,来推进和维护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智慧的民俗表达。”在行为层面,时下盛行的划龙舟、龙舟比赛、健走,也藉由端午节,形成了一套健身养生模式。“端午节假日制度,还有对屈原爱国精神的信仰,对送瘟神驱瘟疫的信仰,在端午节仪式中至今都有表现。现在的问题是,端午节不能光成为休闲时间,要为公众提供新的信息,把端午节的内涵赋予到节日文化中。”

孙正国认为,端午节最初的诞生是以药物为核心,顺应节气,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人与未来的关系,因此,药浴、挂艾草是最重要的节日符号。他建议可以将端午节延伸为中国卫生防疫节。

【编辑:彭向东】

(作者:周满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