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70年“三次跨越”做创新发展“先行军”

奋斗疾控人 健康一座城

市疾控中心:70年“三次跨越”做创新发展“先行军”

实验室人员正在进行流感病毒检测

抗击血吸虫病

1957年武汉市防疫站旧址

2002年武汉市疾控中心挂牌

2018年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宣告成立

2018年开展地铁健康危险因素监测

即将投入使用的武汉市疾控中心新大楼

武汉疾控事业70年风雨兼程,70年不懈奋进,在保卫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实现了“三次跨越”:危难中的初创、顺应时代的转型、勇抓机遇的升级,每一次改变都是开来继往,每一次革新都与国家命运、全民健康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市各种传染病肆虐,疫病防控形势严峻。1952年,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应运而生,疾控事业从无到有、面目一新。第一代武汉疾控人为消灭霍乱、天花等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危害的疾病上山下乡、汗透重衣,战斗在疫区最前线。几十年奋战,丝虫病、天花、脊髓灰质炎等被扫入历史,麻风病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有效遏制……2002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跃升至74.69岁,市民健康明显改善。

2002年,顺应民生需求变化,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功成身退,集监测、监督、科研、培训于一身的专业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成立,掀开武汉疾控事业的崭新一页。2003年“非典”来势汹汹,武汉疾控人响应及时、措施有力,实现了“无一例收治病人死亡、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无重大疫情扩散”的目标;2006年狙击禽流感、2008年投身汶川抗震救灾一线、2009年阻断甲流……武汉疾控人经受住了一拨又一拨公共卫生安全考验,不断创新发展,优化疾病防制策略,碘缺乏病、疟疾等一批危害严重的疾病得到消灭和控制,公共卫生监测覆盖不断强化,慢性疾病服务管理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1.29岁,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肩。

2018年,武汉写就《健康武汉2035规划》的宏伟蓝图,将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历史转变。武汉疾控人勇当建设健康武汉的先行军,健康教育与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速: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区,积极推进控烟立法;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信息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打造起一座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长城。

创新发展,是武汉疾控人的不懈追求。在防控疾病的险途中,武汉疾控人不断探索思路、创新管理、吸纳人才,取得一系列骄人成果:丝虫病防治出“武汉经验”,艾滋病防制出“武汉模式”,社区公共卫生科建设出“武汉特色”,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武汉标本”,肿瘤登记资料成为“武汉数据”……全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辉煌中,有武汉疾控人不可磨灭的闪光。2018年,《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出台,武汉市疾控中心围绕“国内一流 中部第一”的目标,挂牌成立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从更高视野着力打造区域性公共卫生创新高地,引领武汉健康事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70年沧桑巨变,70年砥砺前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疾控人始终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坚强意志,牢牢编织城市健康大网,搭建全民疾病防控智慧平台,有力地保障了武汉这座超大城市的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让武汉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疾病防控能力稳居同类城市“第一方阵”。

解放初期,久经战乱的武汉疾病肆虐,血吸虫病作为当时危害巨大的传染病之一,造成了疫区田园荒芜、居民成批死亡的悲惨局面,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1956年,毛泽东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经过几代疾控人的努力,2007年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7年全市流行区提前1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区安全饮水监测覆盖率达100%。在与血吸虫病斗争的同时,一批给群众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痛苦的传染病也成为历史:1970年武汉市洪山区率先在全国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消灭丝虫病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武汉经验”;1991年达到控制疟疾标准,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天花、斑疹、伤寒等先后销声匿迹。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也随着疾病的消灭大幅提升,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武汉市疾控中心积极响应、成功应对,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从单纯应急向协同应急处置方式的转变。

从“4苗防6病”到“14苗防15病”全程追溯

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在预防接种工作还未全面铺开的1965年,武汉市传染病总发病率高达4645.15/10万。1978年武汉市开始实施“4苗防6病”免疫规划工作,有效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02年“5苗防7病”、2008年“14苗防15病”,一代代疾控人的辛勤付出,强有力的免疫屏障建立起来。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批可预防性疾病随之得以消灭和控制:2000年全市进入“无脊灰状态”;2002年,我市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14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2017年,我市麻疹发病率由1998年的2.7/10万下降到0.36/10万。2014年,我市代表国家接受世卫组织“国家疫苗监管体系”预防接种部分的再评估,获得满分通过。目前,我市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178.63/10万。

从监测疾病谱到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一系列重大传染病得到消灭和控制,武汉市疾控中心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从死因监测、慢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健康管理三处着墨,拉开慢病防制的序幕。数十年来死因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为全市人群健康状况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2002年以来,武汉记录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武汉数据”三次在《五大洲癌症发病率》上发表,为世界共享;2011年以来先后建成6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5个省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同步开展包括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在内的八项重点干预项目,居民健康素养大幅提升;2013年,武汉市全面推进健康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七成,武汉市黄陂区的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在第九届上海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成为全球经验。

为进一步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武汉市疾控中心全面推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六进”活动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通过“三减三健”全民倡议引导居民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通过积极助推武汉控烟立法传播健康理念,先后设置了健康小屋455个,建设健康步道53处,健康广场70余个,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从追求科技创新到打造“智慧疾控”平台

科技创新是武汉疾控人的不懈追求,数十年勇于探索,克难攻坚,创造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2018年,武汉市疾控中心挂牌成立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着力打造区域性公共卫生创新高地,在实现“国内一流、中部第一”的道路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武汉市疾控中心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地铁环境监测。从2004年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之日起,武汉市疾控中心的卫生学监测工作就陪伴着武汉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全程,15年来突破直饮水、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验收等难关,环境监测合格率大幅提升。

作为武汉全民健康的护佑者,武汉市疾控中心从未停止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多种疾病资料的收集整理手工报卡的历史被终结,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从无到有,死因及肿瘤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市、区一体化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营养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以及致病因素监测网持续优化,这几张大网的全面铺开,使得我市已初步形成覆盖各类主要健康问题、各类重点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疾病监测体系。武汉市疾控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疾控系统中还创下多个“第一”:2002年第一个建立门户网站、开展免疫预防接种工作信息化试点;2005年首先自建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设门诊体检自动化系统;2009年首家建成12320卫生热线呼叫中心、率先建立市级计划免疫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已建立起以市本级为中心、以各区疾控中心为依托、以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为报告单位,覆盖大部分疾控业务的信息网络体系,为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武汉市先后颁布《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健康武汉2035”规划》,武汉市疾控中心迅速启动全市疫苗追溯系统、公共卫生地理信息平台、公共卫生云平台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建设互联网+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打造“智慧疾控”的长远目标。

书记访谈

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刚:

推进健康武汉战略实现“国内一流中部第一”

问题1:“国内一流 中部第一”这一目标,市疾控中心目前实现了吗?可以为市民介绍一下吗?

李刚:最近,我们委托第三方评估团队对中心下属的“八所一中心”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估,主要想了解各所与全国发达城市相比所处的位置以及在中部地区城市中的排名。通过一系列科学评估,发现我们在一些指标上具有很大优势,比如科研水平,通过文献计量比较,武汉市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就中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而言,武汉市发表的高质量文献占总发文数量的百分比逐年增高,2017年已经在全国位于较高水平;综合水平上,中心的慢性非传染病防制所和艾滋病防制所在全国很有影响;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在全国有一定地位;血吸虫病防治较有影响力;其他业务所在中部地区还是靠前的。当然,也有一些短板,如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健康教育的手段还不够先进等。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三年的对标对表创建,向国内先进城市靠齐,争取实现更多突破,创造更大成绩。

问题2:接下来,市疾控中心有怎样的发展思路与规划?

李刚:今年,中心着力推动一体化建设。一是以推动能力建设一体化为基础,增强疾控硬实力。通过培训帮扶,目前各区疾控实验室能力已提升至能够独立完成分子生物检测等工作,全市微生物实验室已实现PCR工作全覆盖;同时,中心积极开展市区联合应急演练,卫生应急联动能力进一步加强,军运会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以推动信息建设一体化为重点,打造疾控工作新高度。进一步落实“健康武汉”建设要求,全力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已有全市疫苗追溯系统、公共卫生地理信息平台等四大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建设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以更全面可靠的数据实现更高工作效率。三是以推动宣传工作一体化为抓手,培育文化软实力。建立行之有效的一体化宣传机制,进一步推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市区一体的疾控健康教育讲师团,全方位服务于“健康武汉”创建工作,把健康理念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四是以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预科院平台优势,打造区域性公共卫生科研创新高地,建立伦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外聘专家库,探索尝试首批科研岗管理模式,以创新科研工作助推中心高质量发展。(文/李卓能 王怀记 李俊林 王唱 徐涵)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