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音符·//成戏太难,好戏似梦

    文/黄披星

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5月在上海看了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的几个戏,其中有苏剧《国鼎魂》、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秦腔《王贵与李香香》、黄梅戏《邓稼先》、白剧《数西调》等。应该说戏大多是好看的,作为各个省各剧种的代表剧目,戏的场面、编排、制作尤其是舞台美术上,都很精美大气。现在各个剧目打造上的经费应该算是比较充足,所以做到好看可以说绰绰有余。

    但如果深究起来,大多数戏仅仅是显得好看却很难感人;或者说有一些场次让人觉得有短暂的感动,却还是很难深入人心——更别说震撼人心了!可以说,多数戏见事不见人,讨巧不讨好,说理不说心。总觉得缺乏性格化的人物塑造,整体雷同化明显。虽然说主旋律的戏受到的限制比较大,但从戏剧的价值来看,更多的戏本身缺乏有效的探索意识。

    略显苛刻来说,《国鼎魂》主人公缺乏真正的性格;《河西村的故事》的爱情故事毫无新意;《王贵与李香香》也是形式大于内容;黄梅戏《邓稼先》缺乏戏剧性的编排;白剧《数西调》剧情很单薄……当然,批评挑刺容易,成为好戏太难。“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戏剧人都深有体会。“说人话”和“走情感路线”“防止高大上、摆脱假大空”,这些都是共识。但还是觉得这些戏依然跳不出这样的怪圈,我不断看到硬邦邦的陈述,表面化的情感,新“样板戏”式的呈现……太多戏一眼就能够望得到底,让人觉得戏剧的空间开拓,这些年的努力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

    虽然也会觉得在意料之中,还是觉得这样层级的艺术呈现,显得过于单薄。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很值得注意:第一,戏曲的现代性也就是常说的现代戏,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没有完成,还处在很初级的探索阶段。其二,很多剧种在走现代性的路子的时候,把剧种本身的特点丢失了。没有戏剧性,又丢失了剧种性。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明显感觉,现在的戏在很多不同剧种之中,存在有很多相同的舞台倾向。比如:歌舞化而不是戏曲化;场面化而不是剧情化;说教化而不是人物化……有很多。说得严重一些,如果各剧种既失去了戏剧化又失去了剧种化,那才是真正的倒退。很多戏在场面上,看得见京剧的影子,看得见话剧的手法,听得见民族交响乐的留痕;就是很少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似乎它们对自己的东西,很难自信得起来。

    这是融合还是妥协,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只是值得深思,更是值得警惕。

    戏剧尤其是戏曲,重要的不是同一性,而是多样性。这就跟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是健康的文化生态。主旋律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献媚,那就毫无存在的必要。真正的主旋律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剧情的更合理编织,对社会的真诚思考。现在的这些戏,看起来还是一种十分无能的建构。是的,戏是很难——但我们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拓展空间。

    仅仅好看还远远不够,应该真正地好玩,守住民间趣味;真正地感人,拓展人性空间;真正地动人,寻找多层次的剧情……戏剧的任务还很重。不能不说,比起前人的“一桌两椅”的自信,现在的人,只是满舞台堆积声光电移动空间的炫目调配,这些更多的是让人觉得是那样的慌乱。一旦我们不太注重食物的原材料,一味加大调味料,最终培育一批口味浓烈而过度炫彩的观众。这不仅是能力上的倒退,最终也会被观众厌弃。如果我们不清醒,那些所谓的“镣铐”,会慢慢长在我们身上。

    戏曲最需要的是守住情感和趣味,守住剧情和技艺,为爱戏的观众服务,而不是一味献媚。要知道:成戏太难,好戏似梦!

黄披星

黄披星 艺术研究者。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