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杂思】“文字共和国”受到冲击

 文/刘洪波

教育,是一个构建“文字的共和国”的过程。通过制度化、体系化的设施,人们在教育中获得了“读写能力”。读写能力,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文字读写使人获得知识,另一个方面文字读写使人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读书识字,总是教育的第一意涵。一个人上学了,他就要学会认字、写字,然后是读课文,写文章。有了这个基础性的能力,这个人就可以接受逻辑、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这样,人获得了一种历时性的生产,前人的知识得以被掌握。在一个国家里,人们通过教育读写同一种语言,接受某种价值观,获取国民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构建起一种社会认识和社会交往,也就是说,教育也使人的共时性展开获得了条件。

真实的教育过程,并不是让人先完成读写,再去教授各种知识的,而是随着认知水平和读写能力的提高,而把各种知识按难易程度向人同时传授。这就是说,真实的教育其时都是采用“复式教学”,不是几个年级在同一课堂授课的复式教学,而是各种知识同时加以传授的“复式教学”。

“文字的共和国”,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所建构的“书同文”的母语社会。人们用母语联系在一起,用国家法定语文、国家通用语文联系在一起,语文不只是交流工具,而且每一种语言后面都有着相应的文化传统、认知方式、思维习惯,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意义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

“文字的共和国”,还有一个更基础的含义,那就是人们通过教育而得以对抗了“现场认知”的生物习性,而进入一个抽象的世界。无论通过哪一种语文进行教学,都是让受教育者用文字的力量去获得认识能力,而摆脱对图形、现场、实物的依赖。读写能力是进入抽象世界的钥匙,也是更好地发展思维和理性潜能的途径。一个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失去的不只是识字能力,而是失去由识字能力所奠定的各种能力,进而失去由这些能力铺设的社会道路。

人的天性并不爱好文字。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从电子游戏到视频对人的吸引力的争夺,对人的时间的占用。这种争夺与占用,并不是今天才有。那些最反对游戏和视频的人,说到早年观看电影的经历时,也是津津乐道的,而且今天电影仍然是普遍的休闲方式。在没有电子游戏的时候,人们并非不玩游戏。实境玩乐到电子玩乐,丰富了玩乐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玩乐实现的条件,现在再也不是必须约到20个人才可以踢球,电子游戏可以单身上场,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踢球更接近真实。

总体而言,人在天性上更加喜好观看图形类的东西,那是何其生动,而不喜好枯燥的读写,喜好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表达,喜好感性的发挥而不是理性的建构。这也就是无论何时,教育总是要“寓教于乐”的原因,也表明教育总体而言是一件“不乐”的事情,需要把它隐藏在“乐”的东西里面。喜闻乐见的形式,不只是大众需要,精英也需要。教育构建“文字的共和国”,就是要构建一个去图形化、去现场化、去实地化的可能。唯其如此,才能保证知识得以从前代人的经验变成后代人的累积性财富,从而开启一条知识增长、文明增进之路。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也没有活在过去的岁月里,但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秀才同样没有先行进入未来世界,但能够预测未来。现代国民教育就是把所有人变成“秀才”的一种努力,不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还在于培养国民的共同认知、塑造国家的精神,还在于形成一种建基于知识基础和价值共认上的文明对话。

显而易见的是,教育正在受到数字时代的冲击。屏幕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础硬件、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更加适合于展示图形,而不是展示文字。屏幕的使用时间大大多于书本的使用时间,意味着文字的退缩、图形的扩张。在屏幕图形的后面,有大量的“码农”在工作,码农的工作恰好不是图形,而是数据、公式、代码等等比文字更加抽象的东西。这意味着图形消费与图形生产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为了把图形生产出来,需要由“文字的共和国”教育出足够的码农;为了把图形卖出去,则要靠那种不喜文字、抽象而只喜好图形的顾客。但大多数人只是图形消费者,是“文字共和国”异己力量,这就是教育被人诟病、被指为不够“素质化”,不够“寓教于乐”的原因。

高度分化的知识专业,在降低“通识”的地位,并使“通识”迹近不可能。这就是说,即使在 “文字共和国”的居民那里,理性、抽象、逻辑等能力也是十分窄化的。学者们更像是“傻瓜天才”,而不像是博通的“大师”,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技高一筹,但超出其专业领域他们与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能够对一切发言的人不只是超出个人的能力,而且显得不可信。

“非知识的传播”超过了知识传播。搜索导航的出现,既是“非知识传播”增加的结果,也是强化这一趋向的原因。搜索导航代替认知结构,意味在数据爆炸条件下大脑对信息掌控的无力,同时也引导着人们放弃记忆的努力而委身于搜索工具。大数据条件下,逻辑发生了变更,因果关系被相关关系取代,则意味着人的结构力进一步削弱,相关性取代因果性,表现性取代逻辑性,同时性、共时性取代时序性、历时性,归纳演绎讲道理的地位下降了。

从大数据观点来说,鸡鸣与太阳升同时出现,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大数据”会有多大冲击,共时性、同时性、相关性是否会导致新的人类认知形式,使文明赖以支撑的历时性、次序性、因果率被抛弃?这是一个问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