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诗人在汉论诗歌与时代、诗歌与城市:武汉因为诗歌而有了温度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20日讯 20日下午3时,东湖诗歌高峰论坛在东湖之滨翠柳村客舍举行。诗人们围绕“诗人如何回应新时代”“诗歌与城市的关系”等主题展开了对话。

东湖诗歌高峰论坛现场

诗人不能置身于时代之外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谈到诗人和时代的关系时说,诗人如何回应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认识这个时代。“中国诗人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极速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现在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他认为,诗人创作虽然带有主观性、个性化,但在任何时代,诗人都不可能置身于时代之外,也不可以对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采取漠然、逃避的态度。“诗人应该将自己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民族文化历史、时代发展变化对应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作品。”

但吉狄马加也表示,诗歌和这个时代产生关系,一定要符合诗歌的写作规律,“一定不是口号,不是分行的政治,诗歌的写作还是要从诗歌的创造性出发,来完成我们和时代对应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技艺的提升,诗人的综合修养、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同样是我们回应这个时代而提出的更高的艺术标准”。

《汉诗》主编张执浩对当下写作中的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冷漠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者比较大的问题,“在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作品中很少有见到‘热情’这个词汇。作为一个写作者,如何通过我们的写作来表达文学‘善意’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只有打开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我们时代火热的生活发生正面的冲撞,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写作者的热情”。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著名诗人叶延滨

这座城市因为诗歌而有了温度

论坛上,就武汉近年来频频举办国际诗歌活动,诗人们开展了诗歌与城市关系的讨论。

吉狄马加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这是第四次来武汉,每次来都感觉到它的变化,“武汉近几年的文化发展建设在全国都是靠前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它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诗人叶延滨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小时候随南下的父母在武汉待过一两年,印象中就是热。“近二三十年经常来武汉,因为有很多的诗人朋友在这里,近几年武汉举行了很多重要的国际性诗歌节,活动非常频繁,团结了全国的优秀诗人,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诗歌中的温暖、温情去润滑我们的社会生活,武汉的东湖诗歌节、地铁诗歌节等活动,把一些有温暖的东西融入了这座城市,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诗人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最好的方式。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李元胜来武汉有多次,却总忘不了未到武汉之前在地图上看东湖的羡慕之情。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对这座城市印象最深的是东湖,“东湖不仅有万顷波涛,还有坐落在湖畔的武汉大学等名校”。

李元胜认为武汉有很多风格不同、水准很高的诗人。“武汉的诗歌活动做得非常好,有亲近民众的地铁诗歌活动,也有高水准的东湖诗歌节。这些活动使武汉这个昔日的大工业城市,增加了灵气和活力”。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