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头条】《蓝花楹》:天才少年中文构思澳洲史诗

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每年10到11月,是澳大利亚蓝花楹盛开的季节。适逢当地考试季,蓝花楹像此时武汉满城飘香的栀子花一样,萦绕在无数学子的记忆里。从巴西舶来的蓝花楹和澳大利亚历史有何关系?爱尔兰发生的土豆灾荒,如何影响了澳大利亚这一英属殖民地国家的新兴与成长?不到15岁的华人天才少年韦斯理,用中文构思的澳洲历史小说《蓝花楹》,6月16日在武汉举办全球首发式,将为你考据粮食和蔬菜,如何成全一个国家的历史。

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作为首部用中文构思、在中国出版并首次发行的澳洲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未出版时就引发极大关注。该书由武汉籍女作家韦敏与其子韦斯理合著,全书46万字,配有逾200幅珍贵历史图片,大部分来自15岁的韦斯理搜集、整理的一手资料。小说透过悬疑、谋杀、商战、爱情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故事冲突,揭开了有关澳大利亚建国的宏大历史画卷。

与时下流行的架空历史小说不同,韦斯理从14岁开始,用了一年的课余时间,检索了小说的发生地——布里斯班从1840年到1900年期间的所有报纸期刊,把其中与主人公梅恩家族有关的信息都做了摘录和归类。他还从网站和布里斯班市政图书馆里大量参阅了关于澳大利亚殖民史的各种文献,决定构思一部以梅恩家族的故事为主线的历史小说,并让历史人物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里。

《蓝花楹》的主人公柏曲克和玛利夫妇,在正式的史料介绍中不过是毁誉参半的一两页纸的内容,但韦斯理凭借搜集整理的各种文献以及适当推理,把它们串起来组织成了一个包含了谋杀、悬疑、背叛、商战、爱情、宗教、教育等许多层面上的跌宕起伏的家族兴衰史。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是存世过的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而那些重大事件,比如水灾、火灾、抢劫案、谋杀案、教堂的捐建、物业的交易、大学的筹备等等,也是依据史料逐一对应。

作为第一部用中文完成的有关澳大利亚历史的大型文学作品,《蓝花楹》可谓澳大利亚这个新兴殖民国家崛起和兴盛的史诗。著名出版人周百义读过后表示,该书虽然不是主旋律畅销小说,却涉及到人性的贪婪、爱、未来等永恒的主题,加上文笔优美流畅,是能够成为经典流传下去的小说。

天才少年韦斯理的遗作

该书共同作者、韦斯理的母亲韦敏是武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韦敏在“后记”中悲伤地写道,《蓝花楹》是天才少年韦斯理的遗作。

韦斯理2000年出生于澳洲,从小就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5 岁之前,接触《康熙帝国》《雍正王朝》《三国演义》等历史剧。韦斯理还是金庸的忠实粉丝,14岁时用中文完成的论文《金庸作品的古典文献分析》在国际文凭IB汉语类写作中被评为A+。

10岁时,韦斯理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昆士兰州教育部举办的神童计划,系统学习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课程。13岁时,韦斯理被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学会吸收成为会员。

就在13岁这一年,韦斯理参加课外研学活动时,系统地参观了全澳最好的私立医院之一Wesley医院。他对医院花园中的一幢历史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这幢楼的原主人梅恩出身传奇家族后,他开始留意这个家族的故事。

14岁那年,凭借出色的钢琴演奏水平成为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的签约志愿者,每周五下午到州立图书馆为观众们钢琴演奏一小时。作为回报,韦斯理有了一张州立图书馆的工作证,可以享受“内部职工待遇”,借阅馆藏珍贵历史资料文献,着手用中文创作第一部澳大利亚历史小说。

尤为难得的是,除了曾在神童计划里接受戏剧专门训练,对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等剧的经典台词可以倒背如流,在英语国家成长的韦斯理还具有深厚的中文素养,从小喜欢书法、读中国历史小说,并和高年级的同学们共同组建了一个 ChinaNovel 的网站,把中国时下最流行的武侠玄幻小说实时翻译成英文,免费提供给全球读者阅读。用英文推广中国的武侠精神。

不幸的是,韦斯理突发重病,几起几落,不幸去世,年仅16岁。韦斯理去世后,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旗下媒体对他进行了相关报道,所用标题都是“罕见的天才”。身为作家的母亲韦敏决定续写儿子遗作,完成他的遗愿。三年后,该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200多张珍贵图片使人进入沉浸式阅读

为了让文学的浪漫性和真实历史背景无缝对接,《蓝花楹》里面的人物关系、人物冲突和人物性格,乃至男主人公的个性缺陷与猝然去世的病因,完全都是顺应历史脉络、人情逻辑和科学依据,由韦斯理和韦敏根据当时的背景,共同讨论着推理出来的。

酝酿情节时,韦敏、韦斯理常常会代入真实角色来假设推断,女主角玛丽按照澳大利亚籍女明星妮可·基德曼的形象来写,小说中另一个点睛人物“神父”,则有“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影子,目的是让故事中人物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一次,韦斯理很孩子气地问母亲:“我们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了?”

韦敏说,查证资料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全家人都在韦斯理的指导下进行着“历史探险一日游”,目的就是逐一探索《蓝花楹》可能涉及到的历史遗迹(河畔、海边、山顶、荒地)、建筑、街道、雕塑,甚至包括当事人的墓地,都尽力找过去,在相同的空间里体验过往的时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图片。

《蓝花楹》出版时,留有韦斯理铅笔标注的历史地图和画册,附录在书中,有图有真相,为这部历史小说增添了画面感,200多张珍贵图册让观众能迅速进入沉浸式阅读,如同翻阅一部用画册做的历史小说。

主要研究植物人类学的武大文学院教授、翻译家张箭飞第一时间读完《蓝花楹》,6月16日在《蓝花楹》全球首发式上,她说小说的标题让她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一部不太为人关注的短篇小说《蓝花楹旅馆》,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布里斯班,“来自巴西的蓝花楹,就像莫言的红高粱,后面都有植物学、人类学的意义,读得有‘智力骚扰’之感,用流行的话语来说,挺烧脑。”

读《蓝花楹》时,这位“考据控”文学教授边读边核实原著历史细节——从爱尔兰土豆灾荒到契约女仆“年薪”,从蒲公英“流散”播种方式到澳洲第一个香蕉种植园,她发现文学自由的想象与对真实的专注高度咬合,“这是完全迥异于一般‘澳洲华人写作’主题和叙事策略的一部小说,也许将其置于‘历史浪漫小说’书架,与《荆棘鸟》和《斯佳丽》为邻,更能凸显母子作家的写作意图。”“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历史、言情、哥特小说三栖作家帕米拉·贝内特不谋而合,用贝内特的话说,‘我总是十分仔细地研究历史,因为我从不想用不准确的事实来欺骗我的读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