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文/李伟

当下,一些子女一年到头难得跟父母见次面,不说节日看望一下父母,打个电话有那么难吗?他们众口一词,忙!仔细思索,如今社会的快节奏和古代的慢生活,在孝老上还真是大相径庭,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古代孝亲故事,刻木事亲、鹿乳奉亲、戏彩娱亲、行佣供母,等等,都让人泪眼模糊。而眼下,一个“忙”字,屏蔽了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思念。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为我们艰辛付出,除了电话问候、看望、陪伴,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举措表达心中的感恩么?有!刚刚出版的《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这两本书,就是很好的举措。这两本书里,每个作者都在向世人明示拳拳的父母之爱。是的,不光明示,爱还要大声说出来。我们求父母知晓我们的爱,并不是求心安,而是出于血浓于水的情感回馈。俗话说,江水总是朝下流的,父母并不要求我们回报,这里的情感之水回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每位作者的情感需求。这两本书,与我目力所及的情感书比较,它除了具有对当下感恩父母的方式的反思之外,还带给读者馥郁的真情美,其不屑随俗的尊贵性和稀缺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文本精粹,选编用心。选编这本书的张福臣,是我国资深出版人,他目光如炬,殚精竭虑,策划编辑的各类书籍将近一千本,一些书籍还填补了国内出版行业的空白。张福臣“四岁那年就没有妈了”,随后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对父母的感怀特别深刻,这么多年一直心心念念。这两本书就是他退休后花了两年心血,以真选文,以情选文,以美选文,优中选优,以其专业眼光,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

其次,名家笔法,现场感强。两本书里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所写,比如崔永元、肖复兴、贾平凹、方方、刘醒龙等,还有一些亲情作品是第一次呈现,我们可以从名家的笔下,极具现场感地知晓一位名人成长背后的父母之教、父母之爱,给予他们成长的潜在力量。这些教化和爱,堪比古代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还有,这种文本不同于市面上的鸡汤文,鸡汤文的功利性很强,笔法生硬,而这里的名家文章却有着很高的艺术修为和美学素养,读者不知不觉中,在得到亲情二次哺育的同时,还能获得真情美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洗礼。

最有意思的是,选编者为照顾各年龄层次的读者,注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作者的合理布局,他们悉数登场,演绎的情感大戏,虽然表演技巧各异,但都富有感染力。作品有的振聋发聩,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催人泪下,有的诙谐幽默。比如,兼顾各个年代有代表性的作者的选文,让读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比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别有意味;比如,选文中有专门写自己父母的,也有写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家族史的,内容宏阔,流光溢彩;比如,两代人同时提笔,写出心中的别样亲情——贾平凹在《我们的母亲》中朴素为文,写其母亲,让人涕泪四溢,而《我们的父亲》里,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则以与父亲迥然不同的笔法,讲述她成长过程中的父亲,特别是她小时候与贾平凹之间的趣事,温馨有趣,轻松好读。贾浅浅写妈妈为了让她养成节俭、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要她吃掉剩下的小半碗米饭,她“坐在那一脸苦相又不敢把它倒掉,正为难的时候,我父亲悄悄地走过来,冲我摆摆手示意不要吭声,他偷偷帮我把饭倒掉了”。等妈妈回过头检查时,发现父女俩挤眉弄眼,立刻觉察到什么似的,质问贾平凹是不是帮贾浅浅把饭倒掉了?贾平凹大声说倒掉了。贾浅浅当时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声,眼看着“母亲好看的柳叶眉慢慢挑起来了”,然后贾平凹才不紧不慢笑嘻嘻地说:“我帮她把饭倒进我肚子里了”。贾浅浅母亲当时不在现场,抓不到贾平凹倒饭的证据,只好又撇撇好看的小嘴走了。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贾浅浅说她“当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峰回路转不由得开怀大笑。这就是一个孩子最初从父亲那里体会到语言的智慧,说话的技巧,生活的快乐”,一个幽默多爱的父亲,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父亲,不只教会了贾浅浅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困窘、制造欢乐的方法,也给读者带来极强的阅读审美意趣。

高尔基说:“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我相信,这两本书是每位读者留给亲情的最好礼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