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灵鸡汤”和“成功学” 从大学精神中赶出去 |长江评论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

毕业演讲是极具仪式感的“最后一课”,讲什么不讲什么,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精神。很多高校的毕业演讲却汲汲于物质上的成就,抑或讲一些学会感恩、努力奋斗的大话空话,要不然就说些无关痛痒的段子,相较之下,显得狭隘与轻浮。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弱者的态度;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与风骨。把“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从大学精神中赶出去,让更开阔的人格气象出现在毕业演讲中,才是大学“最后一课”该有的样子。

又是一年毕业季,众多高校演讲中,一篇不太知名的院校毕业演讲“出乎意料地”爆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的毕业致辞——《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刷屏朋友圈。有网友留言“看哭了,这是最近这么多篇毕业演讲中最让人感动的一篇”。

这篇演讲,来头不大,为什么打动了无数人?因为它让人看到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在喧闹嘈杂的大学演讲中,成为一股清流。正如网友所说,“大学之大,在于有叶老师这样悲天悯人的学者,养成胸怀黎民百姓的学生,为国家民族安身立命,而不是精致利己。”

一味迎合世俗的毕业演讲,近年来密集出现。演讲者煲得一手好“心灵鸡汤”:“视野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每天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宁可输给强大的敌人,不要输给失控的自己”;“成功学”也是常见套路:“成功是一门科学”“找到成功的规律,就可以复制”“做对这几件事,前途一定会一片光明”;更有甚者,大学校长为了所谓的“接地气”,刻意恶搞、卖萌,用肤浅的段子博学生一笑。

毕业演讲是极具仪式感的“最后一课”,讲什么不讲什么,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精神。古人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流传千古,代表了儒者的胸怀与宏愿,被读书人当成最高向往。而很多高校的毕业演讲却汲汲于物质上的成就,抑或讲一些学会感恩、努力奋斗的大话空话,要不然就说些无关痛痒的段子,相较之下,显得狭隘与轻浮。

叶敬忠院长的毕业演讲,场面虽不大,气度却很恢宏。“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关注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中的弱者。”他在演讲中寄望大家成为有爱心、有同理心、有责任感的人,为改善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而努力,善待那些地位与财富不及自己的弱者,“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这种关照他人、关照弱者、关照社会的“大我”精神,体现了一位学者的德之深厚,也正是大学之大所在。作为几十年专注农业农村问题的著名学者,他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跑遍中国各地村庄,与农民结下深厚感情,把学问做到泥土里,致力于研究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推动了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改善。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弱者的态度;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与风骨。有网友说:好久没看到叶院长这样的毕业演讲,真实而有力量。公众对高校毕业演讲如此关注,正是出于对大学的期待。

把“心灵鸡汤”和“成功学”从大学精神中赶出去,让更开阔的人格气象出现在毕业演讲中,才是大学“最后一课”该有的样子。

□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编辑:宗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