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学曾走出3位中共一大代表 | 探访武汉红色遗址

编者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火热展开,长江日报推出“探访武汉红色遗址”系列报道。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新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6月27日,武汉中学党员教师在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内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六月的夏风吹过朗朗诵读的校园。武昌区粮道街上的武汉中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这所以“武汉”命名的中学,它的历史一直被铭记。

学校大操场旁的几间平房古朴清雅,白墙碧瓦朱檐。这里便是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旧址所在,如今已建成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

“站在这里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就像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重温一段厚重的历史,坚持不忘初心,自觉担起神圣使命。”6月27日,武汉中学校长杨定成带领党员教师,照例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一走进纪念馆大门,“朴诚勇毅”4个大字即映入眼帘,这是由董必武确立的校训。

纪念馆内的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有力地传告后人,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就是在这里建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它是中共湖北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根据地,也是传播新思想和革命火种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3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

数九寒天典当皮袍办学

董必武手稿

彰显“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

在纪念馆的“筚路蓝缕 艰苦创校”板块,一张老照片吸引大家驻足观看。照片上是一份手稿,纸张泛黄,字体遒劲。这是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在回忆私立武汉中学十大特点时所写。

党史专家、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周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那段红色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吹来了一缕春风,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救国救民之路。1919年8月,董必武由上海返回武汉,开始了全新的革命事业。他决心先从接近民众、唤醒人们的觉悟开始。于是,他与刚从日本读书回国的李汉俊,以及詹大悲、张国恩等湖北同乡商议,以筹备报社、开办学校的方式,在工农民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启蒙运动。他们选定武昌涵三宫湖北教育会隔壁的一个院落为校舍。1920年3月,私立武汉中学正式开学。学校还邀请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来校讲学,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建校之前,董必武就提出了‘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刚办校时,学校开办经费由董事分担。为凑足经费,数九寒天,董老典当了自己身上的皮袍,换来20元钱。”在学校旧址纪念馆,武汉中学团委书记江黛老师当起讲解员。

江黛介绍,董老1963年回忆办校特点时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份手稿就是他总结的十大特点,比如学生报考费和学费都比当时武昌私立中学低;职教员是低薪或不支薪;男女同班,这件事也是从武汉中学开始,没有经过备案手续的;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报纸书刊,促进学生注意国际国内的时事问题,包括俄国革命问题;迎接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启发学生的革命思想等。

江黛说:“特别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动的是,当时的武汉中学任职教员的董事中,有几位连低薪也不支。刘觉民任校长兼教修身,董必武教国文,李缄三教历史,刘质如教数学和图画,都不支薪。”

“在近百年办校史中,董必武的事迹一直伴随着学校每一位师生,‘教育确为救亡之第一策’的办学初衷和革命初心相互应验。”在场的青年教师再次重温后,发出感慨。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内展出的当年使用的油印机

挂上律师事务所牌子作掩护

多公祠是中共湖北早期组织

第一个机关活动地

纪念馆内,还有一张多公祠遗址的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间茅草屋顶的祠堂其貌不扬,门口挂上律师事务所的牌子作掩护,它却是中共湖北早期组织的第一个机关活动地。

周斌介绍,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有资料记载:办学一学期后,1920年暑假,董必武接到李汉俊来信,相约在武汉组建与上海一样的共产主义组织。同时,陈独秀也委派刘伯垂到武汉组党。1920年秋,蛇山脚下抚院街(今武昌民主路)上,在一间挂着“董必武张国恩律师事务所”牌子的简陋小屋里,董必武等7位青年秘密聚会,宣告中共湖北早期组织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国第二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租用武昌多公祠5号作为第一个机关活动地,挂出“刘芬律师事务所”牌子作掩护。几乎同时,董必武、陈潭秋又在武汉中学建立起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

“可见,董必武是在主持武汉中学工作期间,以武汉中学为阵地从事建党活动的。”江黛在讲解过程中也愈发深刻体会到董必武在这一时间实现了自己的初衷,闯出了革命的新天地。

1921年6月,董必武、陈潭秋被推选为出席中共一大的湖北代表。七八月间,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大革命时期,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也应邀来校任教。“当时,董老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走出这3位中共一大代表,成就了一段佳话。”杨定成说起这段历史十分自豪。

在董必武努力下,武汉中学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不少师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1927年冬爆发的鄂东“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10位领导人中,就有5位毕业于武汉中学。南昌起义、井冈山武装斗争,都有武汉中学毕业生参加。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年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就像是撒下了一颗革命种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棵大树”。观展后,党员教师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遵循着董老的足迹前行,接续90多年前仁人志士们在胜利和苦难中提纯的信仰、在奋斗与牺牲中砥砺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好一代又一代“朴诚勇毅”的学子,一棒接着一棒跑好历史的接力赛。

纪念馆内展出的董必武用俄文书写的卡片

红色遗址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



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活动,不许接受礼物

董必武的“约法三章”

激励当代学生“朴诚勇毅”

“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活动,不许接受礼物。”武汉中学学生参观完董必武生平展后,被董老和家人的“约法三章”以及1949年至1954年间的6封书信深深感动。

“董必武在世人眼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高风亮节。亲人眼中的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武汉中学团委书记江黛老师指着展板上的书信介绍,1949年7月17日,董必武致信堂侄董良埙,鲜明地指出:“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很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认为不劳动而能生活、生活得比劳动者还好才算享福。革命了,必须纠正过来。”



纪念馆内的董必武旧居陈列室

董必武还经常要求亲属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0年5月8日,他致信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献之,强调要“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1951年2月13日,董必武在给堂弟董贤煦的信中,不仅明确反对他到北京工作,而且要求他力争在农村成为生产模范:“你努力生产,一方面为你一家的生活好,也为国家增产、纳税以报效国家,帮助政府推行政令,当地人民知道你信服你,政府也信用你,到任何地方作事都一样。”

是否努力劳动生产,是董必武要求亲属的一条红线。对农业生产搞得好的堂侄董良俊,董必武很欣慰,在1952年5月13日的信中称赞他“对农业生产很认真,种麦种菜,养鸡养鸭,拾粪挖草,施肥播种都有成绩”。



纪念馆内的董必武雕像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亲属认为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董必武一律加以拒绝,教育他们千万不要有特权思想。1953年12月29日,董必武致信外甥王俊山,也明确表示不能为他们夫妻介绍工作之事,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

1954年10月24日,董必武致信堂弟董贤煦,就他请求的贷款之事指出:“人民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帮助生产,比如为了农业生产缺乏种子、耕具等请求贷款,银行一定会考虑的,这样的事用不着我来介绍。”

“通过入学的校史教育和对董老朴诚家风的展现,传承红色基因,使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江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们学校共青团组织在旧址举办开展多项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朴诚勇毅’四星评选活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不忘初心,逐梦前行’文艺汇演、‘中国梦,我的梦’课本剧大赛、‘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朴诚勇毅’的意思是朴素、诚实、勇敢、坚毅,这是董老的家训,也是我们的校训。”学校旧址纪念馆学生志愿讲解员虞亦舜说,“我第一次看到董老6封书信内容时,非常感动。当了志愿讲解员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董老坚持原则、不搞特权、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我们共青团员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图/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编辑:付豪】

(作者:汪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