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倾力打造“中国汉绣圈” 祖孙三代接力传承“非遗”汉绣文化

祖孙三代同绣一幅作品

西北湖畔,风光“绣”丽。6月8日,中国首个汉绣聚集地“中国汉绣圈”在武汉市江汉区揭幕,江汉区第六届非遗文化节同期启动,任本荣汉绣精品展、汉绣大师工作室等展馆正式开馆。今年85岁的任本荣是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国内唯一精通汉绣50种针法的艺人。他传承汉绣技艺、推广汉绣文化半个多世纪,留下大量珍贵绣品及图纸。耳濡目染下,女儿任炜、外孙女王炜佳也走上汉绣之路,先后成为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祖孙三代共同传扬汉绣文化。

收工后点煤油灯苦练绣活

清末民初,汉绣鼎盛,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聚集在汉口大兴路“绣花街”。出身汉绣世家的任本荣是绣花街末代传人,年仅12岁即拜绣铺老板胡品阶门下,从此与汉绣结下不解之缘。晨起,扫地、开门、烧水、泡茶,帮师父干活;入夜,一盏煤油灯、一块案板、一支画笔……学徒9年,任本荣已熟练掌握汉绣剪样、画活、配色、刺绣、成装等全套设计制作流程。为弥补在理论上的欠缺,任本荣22岁还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两年,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在武汉戏剧用品厂,任本荣抢救性恢复了200多件作品,400多张汉剧服饰图纸。退休后,他仍初心不改,先后筹集几十万元去苏州购买布料和绣花线,民间走访,搜集了大量清代汉绣残片,先后加工整理出2000多种汉绣样子。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非遗保护中心帮助下,任本荣建立了“汉绣工作室”,继续推广汉绣。 

两代人合作绣品登上热播剧

上世纪70年代,任本荣14岁的女儿任炜开始学做汉绣加工制品,习得一身好手艺。成家为母后,任炜开始一心一意帮父亲打理工作室。与父亲重设计不同,任炜爱在绣工上下功夫,并尝试创新。任炜曾绣过一幅王昭君像,给她做了个“红色渐变指甲”。对此父亲认为她有悖传统,可她坚持:“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不同,我想把时代理念融入作品中。”理念可以创新,初心却要坚守。任炜说,她始终牢记父亲的一句话:“真正的汉绣传承人,不能以大师和艺术家自居,始终要做好手艺人的本分。”去年,两幅汉绣作品《九头鸟》和《古黄鹤楼》登上热播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均由任本荣设计,任炜制作。“我俩从2002年就开始构思创作《九头鸟》。一幅直径40多厘米的圆形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完成得花上一年时间。”时至今日,两人联手创作了多幅《九头鸟》,或底色、或造型,每幅都有独特之处。 

“90后”“新生代”专注汉绣教学

任炜的女儿王炜佳今年27岁,5年前成为最年轻的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初中起,她就跟着外公和母亲学手艺;高中毕业后进入外公的工作室,从资料整理、刺绣实物搜集等工作做起。“外公那一辈学刺绣,都是师父手把手教,有些程序并不规范。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统一模式,将基础训练规范化,培养人才。”沿袭外公的足迹,王炜佳积极投身“汉绣进校园”活动,目前对口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教授33个学生汉绣的基础针法及装饰针法。为方便沟通,她自学简单手语,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一个叫小力(化名)的男生给她印象最深,不仅上课认真,下课还主动帮忙收拾工具。“他说他的心愿是成为一名汉绣大师。”在今年的非遗节上,小力作为学生代表表演了汉绣技艺。“学生们的执着劲儿让我很感动,也让我下决心优化教学,将汉绣文化发扬光大。”王炜佳说。

【说跨越】

汉绣——武汉地区传统手工艺,曾与我国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齐名。多年来,江汉区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兴办荆楚金石博物馆、汉绣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为市民送上文化“大餐”,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舞台”,让非遗文化瑰宝在荆楚大地上重焕新生。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被授予“湖北省最美非遗保护中心”称号,汉绣保护行动荣获全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江汉区积极打造的“中国汉绣圈”,以任本荣汉绣精品展示中心和汉绣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为基本构成,集设计、制作、教学、体验、展示、交流、销售为一体,是国内唯一的汉绣聚集地。

策划: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供图: 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  张操】


(作者:曹欣怡 朱素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