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都”发出“英雄帖”招企纳才

武汉开发区全景   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武汉开发区在人才、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全可以媲美深圳,而且武汉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这无疑对人才创新创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7月5日,在武汉开发区“人才工作大会”上,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康翼鸿从武汉开发区相关负责人手中接过一张支票。这是该区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营的政策兑现。

康翼鸿说,该院目前已引入一批博士,将在等离子智能装备、纳米材料等方面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会上,武汉开发区发布了产业、人才、创新系列政策,这是该区在2017年“黄金三十条”基础上,推出的政策“升级版”。

据悉, 2018年,武汉开发区累计发放各类企业发展金19亿元,有效推动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今年,该区又发布了包括《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意见》《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办法》在内的新政策体系,一共40条,人才政策覆盖面更广,产业政策更加“普惠”,创新政策实效更强,不少政策力度在全省全市领先。比如,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该区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可分年度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支持。

以此为契机,武汉开发区广发“英雄帖”,招贤纳才来“车都”创业兴业,吹响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服务企业、服务创新、服务人才,着重抓好这三件事情,是开发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武汉开发区创立近30年来,正是因为有包括67家世界500强在内的近1.5万家企业的生产经营,40余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工研院和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拼搏努力,近700名各类院士专家、2.4万名高技能人才、13万名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才使开发区成为全国第十二、中西部第一的国家级开发区。

下一步,武汉开发区将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创富,打造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广纳海内外英才,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聚集高地。

【亮点解读】

1.人才政策覆盖面更广

为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提供最高500万元无偿资助、股权投资和免费专家公寓等,特别重大的项目“一事一议”,不设上限;

车都产业领军人才、车都产业优秀人才的创业项目,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项目资助,并提供不超过3年的免费创业场所;

对企业新引进的全职博士,每年给予5万元资助,累计不超过3年。对出站留(来)区全职工作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分2年给予总计20万元安家补贴;

获评“首席技师”“技能专家”“技术能手”称号的,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项目通过评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不超过3年的免费创业场所、5万元的创业项目资助和最高100万元额度的免息创业担保贷款。

建设人才一卡通功能服务平台,完善人才租房、子女入学、父母养老、便捷就医、出入境等绿色通道,为人才享受政策服务提供优质体验。

2.产业政策更加“普惠”

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奖励企业更多、奖励事项更广、奖励额度更高、奖励门槛更低。区内2万多家企业,其中八成以上的企业有机会享受政策,政策更加“普惠”。

新增了企业诉求较高的本地产品配套、隐形冠军、楼宇经济、出口补贴、产销分离等事项,体现“从落户到上市”全流程的奖励。

加大了工业投资、用地用房、新进规、质量品牌等条款的奖励力度,区内龙头企业采购本地产品最高奖励2000万元,工业投资最高可按照8%的比例奖励高达1200万元,且与武汉市工投政策可同时享受,意味着一笔投资最高可获得16%的资金奖励,特别重大的项目可以“一事一议”上不封顶,是本市同类条款中奖励力度最大的。

降低了落户奖励、扩大规模奖励、工业投资奖励等条款的奖励门槛,设备投资达到800万元就可以按照8%的比例进行奖励,并在上市奖励中加入了科创板。

3.“三创”政策实效更强

对企业年度研究和发展投入、产品研发成本按投入比例给予奖励,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达200万元,产品研发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达300万元。

对孵化平台的建设、运营、培育、投资等方面给予孵化平台奖励,建设奖励最高可达600万元,运营奖励每年最高可达500万元,企业培育奖励多劳多得。

鼓励创新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创业企业达到“毕业企业”标准并落户,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万元的配套奖励。

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等,可分年度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支持。

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大学设立的研发机构,可按10%的建设补贴,最高奖励1000万元。(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张智 通讯员张敏 刘斌 吴作凌)

【人物观点】

皮特·萨赫逊

邱志军

喻学锋

陈亚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皮特·萨赫逊:

武汉国际化步伐要再迈大一些

“我要对今天受到奖励的武汉企业家和人才们表示祝贺。武汉开发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7月5日,在武汉开发区人才大会上,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皮特·萨赫逊表示。

皮特·萨赫逊是牛津大学教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工业战略家、高级技术管理专家、“工业4.0”概念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担任武汉开发区招才招商大使,致力于武汉开发区招才引智工作。

“要实现‘中国智造’的目标,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大力地发展职业教育,引进和培养更多国际化的技术型人才。”皮特表示,中国的经济链条已经高度全球化,武汉位于中国腹地,国际化步伐应迈得更大。“我们的学院和大学学生,要更加强化英语和其他小语种如法语、西班牙语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种类也在快速变化。“数字革命正在改变所有的工种,我们必须考虑数字化的影响。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那些锐意进取的人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据悉,作为开发区招才大使,皮特正在制定未来几年的引才计划,将为武汉引入更多高层次人才。

(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通讯员张敏)

华砺智行CEO邱志军:

新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从项目落户到上市都有奖励,武汉开发区出台的一系列人才产业新政,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人才和企业都拥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7月5日,在武汉开发区人才工作大会上,华砺智行CEO兼联合创始人邱志军笑道,早知道开发区如此重视人才工作,应该早两年回国发展。

邱志军是武汉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完成博士学业,2016年回国创业。

2017年,他与4名海外归国科技精英在武汉开发区创谷成立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车联网技术应用研发。2018年,他被武汉开发区认定为“车都产业领军人才”。

在邱志军看来,近年来武汉开发区为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初步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为人才、企业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政务服务方面,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政策融合、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我们备感亲切。”

“武汉开发区大力营造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邱志军表示,当前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有了人才,就能吸引更多的项目,引来更多的资本,就能更充分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出来。

(长江日报记者张智 通讯员张敏)

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学锋:

这里的人才政策可媲美深圳

“我之前一直在深圳工作,做研发、带团队,也创办过企业。我觉得深圳的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很好,但在我了解武汉开发区的人才新政后,我发现武汉开发区政府在车都英才、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全可以媲美深圳。”

7月5日,在武汉开发区人才工作大会上,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学锋表示,同时,武汉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对人才创新创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据悉,2018年9月,在汉粤港经贸合作洽谈会大湾区专场活动上,武汉开发区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发挥深圳先进院科技研发、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的作用,实现科技与企业、市场、资本的有机融合。

喻学锋介绍,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从筹建到现在落地,得到了武汉开发区大力支持。区领导多次到深圳上门盛情相邀,智慧生态城、经信局、招商局、招才局、财政局等部门帮研究院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武汉开发区重视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和文化。”

“此次武汉开发区发布的人才新政,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喻学锋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该研究院将充分利用人才政策优势,筑巢引凤,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为武汉开发区的产业升级转型添砖加瓦。

(长江日报记者张智 通讯员张敏)

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

引入更多人才融入开发区发展

“在开发区,我们充分享受到了‘黄金三十条’等政策带来的诸多好处。在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博士后工作站建站、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开发区的鼎力支持。”7月5日,在武汉开发区人才大会上,海特生物董事长陈亚表示。

海特生物是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在开发区发展已有20余年,2017年8月8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陈亚表示,武汉开发区有着良好的办事环境、一站式服务、高效率的审批流程,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企业文体活动,如运动会、足球联赛,给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此次发布的关于产业、人才、创新三大政策,是对以往相关政策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必将为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陈亚表示。

作为一家医药企业,海特生物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致力于培养出更多激情澎湃、敢于创新的“海特少年”。

陈亚表示,希望在开发区用好“百万大学生留汉”的政策机会,给加盟海特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住房便利;如有可能,公司希望建设定向人才公寓,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公司,融入开发区的发展。

此外,海特生物正致力于建立生命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吸引更多医学、药学的专家及科学家来开发区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他还表示,希望开发区能够设立更多优秀人才的评选奖项,在满足人才物质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精神激励。

(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通讯员张敏)

【企业探访】

麦克维尔武汉公司:

刚刚中标新加坡地铁项目

“专利墙”让人眼花缭乱

“长期以来,武汉开发区积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出台的‘黄金三十条’政策,让我们获益多多。”

日前,麦克维尔武汉公司副总经理张系川表示,新出台的政策“升级版”,必将促进企业创新驱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近,该公司刚刚中标新加坡东海岸地铁线项目,“这条地铁线路将使用我们的磁悬浮冷凝机组,总量接近100台!中标这样的工程,在大型空调制造领域比较少见。”张系川说。

拥有近150年历史的麦克维尔,是全球最大的空调制冷设备专业制造公司之一。在中国,有武汉、深圳、苏州三大工厂,其中,于1996年投产的武汉工厂,是中国第二家工厂。

2003年,麦克维尔投资2500万美元在武汉开发区建造全新独资工厂,产品涉及空调、制热、工艺冷却及冷冻、蓄冷空调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医院、商业中心、体育场馆、写字楼等公共场所。

在麦克维尔武汉研发中心,有一面“专利墙”。上面100多项专利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包括12项发明专利。

“这些专利,代表着我们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张系川介绍,自2016年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研发中心投入使用以来,该公司获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中降膜式蒸发器还获得了美国专利。

据悉,麦克维尔武汉研发中心是华中地区中央空调研发设备最先进、测试能力最全的研发测试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台站12个,是目前国内中央空调研发设备最先进、研发专用测试站台最多、样品认可检验设备测试能力最全的研发中心。

(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 通讯员谢红娟)

【创新一线】

绿地国际创客中心(汉南站),创客们正在交流 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摄

绿地国际创客中心(汉南站):

打造“创业网红打卡地”,

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开发区创新创业

“今年2月,我们4位伙伴开始创业,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相信未来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日前,武汉开发区马影河大道,绿地国际创客中心(汉南站),大学生创客——聚才人力副总经理杨继海表示。

只有20多岁出头的他,刚刚从湖北国土资源学院毕业,便与其他3名毕业生一起,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从事人力资源业务。

创客中心为杨继海等人提供了5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有9个工位和1个经理室,还有公共的会议室、洽谈室、茶水吧等,装修十分现代化,条件非常好。“我们都很年轻,想闯一闯,干出自己的事业。”杨继海说。

绿地国际创客中心(汉南站)负责人丁芯介绍,该创客中心2017年12月建成开业,是武汉开发区汉南片区第一家众创空间,共有271个工位,可容纳39个团队同时办公。

目前,已有30家小微企业入驻,其中,有大学生创业团队10个,如“博虎科技”“智码开门”“勒尔佛汽车技术”等,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汉大学、湖北国土资源学院等高校,从事物联网、汽车外观开发、幼儿培训等行业。

该创客中心整合了绿地多方资源,引入了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为初创企业办理公司注册、税务、财务代理等,“企业只需要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就可以了。”馨皓宝财务咨询公司总经理徐松介绍,这家企业已为超过100家初创企业服务,帮助不少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丁芯介绍,下一步,创客中心将新增2000平方米孵化面积,届时可供60余家创业团队,近400名创业者同时办公。“我们还将引入意大利手工业品牌,与本地创客相结合,让我们的创客中心变成创业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开发区创新创业。”丁芯表示。(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通讯员张敏)

稿件统筹:冯欣楠

【编辑:宗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