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荡诗意,随风而去 | 我读

文/庄子悦

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曾说:“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就像基亚罗斯塔米所认为的一部好电影,诗人张敏华的诗集《风也会融化》也具有这样的双重性,既诗意温柔,又哲思锐利:有平易和蔼地娓娓道来,写一株树的浅唱低吟或寒山寺的晨钟暮鼓,让你心远尘世的喧嚣,在完全的放松与舒展中“春光懒困倚微风”;但同样的诗句也常常会在你不经意地把玩间从某个角度突然反射出冷峻睿智的光,晃了你的眼,震撼了你的心。

打开《风也会融化》,一阵风扑面而来——十六个春秋的往返,四次冬夏的轮回,把无数缕风交织。有斜风细雨、狂风暴雨、凄风苦雨,又有风清月明、风吹草动、风卷云涌,最后一切复归于风平浪静,天籁余音缭绕不绝。一本诗集,记录了诗人从2002年到2018年的生活诗意与感悟哲思。每一个春天都是一次新的升华,每一个冬季都是一次更深刻的沉淀。

指尖追随着诗行,我们能欣赏流年的美丽嬗变,也将领悟到诗意无须遥驻在“远方”。诗集记录着一个真实的诗人和他的真实的生活:我们会看到他先是接送女儿读高中,到后来享受与外孙女的天伦之乐;会看到他为工作忙忙碌碌,看他失眠、染发;会关心他那善良而年迈的父亲,医院进进出出了几次;会看到他一度在中年危机里的怀疑挣扎……原来诗人的生活也很“苟且”,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一样的五味杂陈,就连充盈其间的诗意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尘世烟火,令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太久的忽略和忘记;熟悉,是因为我们本来拥有。

很多人常抱怨生活只能顾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有精力资本去置办“琴棋书画诗酒花”——殊不知诗意无须在“远方”,不必为之苦苦奔忙或刻意求索,它本来就孕育在一个失眠的夜晚里,甚或是医院门口烤红薯的香味中。读完诗集,会发觉原来诗人真的是“我们”之中的一个,而“我们”何尝不可以是诗人:

一切都在我们身上——

水,树,鸟,记忆,星辰,时光……

《风也会融化》里朴素的诗意令人如沐春风般舒适。然而如果仅仅是诗意的荡漾,终究只能停留在辞藻层面的颇有韵味,就好像画作仅仅是悦目而意境却不够深远。张敏华的诗更可贵在其字里行间透射的哲理性光辉,展现的不仅是诗人的生活哲学,还有对生命形而上的哲思。

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可以说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生活本就是喜怒哀乐相间,“在婚宴和葬礼之间来回奔跑”,因而自然地接纳是一种成熟而智慧的态度。

这种态度首先要求认识生活悲剧性的本质——“生被死劫持”。张敏华在诗中一次又一次冷峻地思索生死。人想要抱住“生”不放手,就好像“风抱住一棵树”而死不放手,可是一切都会随时间流去、随风而逝去,当树林静下来的时候,甚至连风,也会融化了。风也会融化,在这淡淡的哀愁中,不乏悲剧式的美。这是生活的本质,逃避的徒劳换来接纳的坦然,可以稍有所“哀”,却不必为之而“伤”。正如诗人所写:“从墓地回来,我必须摆脱雪,就像我活着必须摆脱短暂的忧伤。”在对生死事实的承认之后,诗人致力于幸福地生活:“不说开始,也不说结束,只说岁月静好。”

基于对生活“哀”的本质的清醒,诗人的“乐”低调谦虚而绵延持久。安居在四季轮回中,喝荞麦茶、吃日本料理、给女儿买棉花糖、陪父亲一起慢慢变老……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品咂点滴的幸福,无需暴烈的狂喜,无需放荡的激情,而对于许多尚未领悟的人来说,这样的岁月静好不啻为一种奢侈。

张敏华说:“诗让我们抵抗苍凉、焦虑、绝望和虚无。”读《风也会融化》,学会与“真实”共处,得自在和自然。源于日常生活的诗意,风一般的温柔可亲;在墓地的生死感悟,风一般的凛冽凄清。而无论何种,这就是风,最真实的风,每一个人都要被吹拂的风。风来了,又去了,一切都将随风而逝——包括风本身,最终也要融化于,重归的寂静。


【编辑:叶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