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旬老人经历南征北战,曾1个月召集80位医生重建武汉市中医医院

费剑秋老人与青年党员共唱红歌。记者柯志刚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9日讯 8日,位于永清街的一处小区里,响起了悠扬的乐声,这是武汉市中医医院90后青年党员张德德等人看望该院退休的94岁老书记、院长费剑秋时,和费老一起高歌。

费剑秋是该院院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着工科背景,是该院第一位女书记、院长, 最重要的是,她是上世纪70年代末武汉市中医医院恢复重建的“灵魂人物”。

南征北战雪地产女

见祖国百废待兴立志知识报国

1925年,费剑秋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市,20岁那年,加入了革命队伍。1947年3月3日,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淮海战役发生时,我肚子里正怀着大女儿李东。”老人回忆,“1948年12月,李东在野外出生,那时一片冰天雪地,我给她取小名冰凯,意为冰天雪地凯旋归来。”

从抗日战争到淮海战役,在部队学校从事文书工作的费剑秋眼见国家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心中坚定一个信念,新中国成立后,要用知识建设伟大祖国。

淮海战役胜利,费剑秋随丈夫南下到武汉。小时候受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费剑秋小学还没读完就失学在家。新中国的成立,她对上学读书的渴望。1954年,29岁的费剑秋考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费剑秋说,“国家百废待兴,学好知识报效国家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长江日报记者翻开她上大学的笔记本,整整齐齐保留至今,一个个理论、公式清晰呈于纸上,笔记本像教科书一样。

甘当螺丝钉

在任何行业都要干出成绩

费剑秋老人给青年党员讲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柯志刚 摄

1960年,在组织安排下,费剑秋进入武汉市中医医院,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这一做就是十年。一个工科生来到完全陌生的中医行业工作,费剑秋欣然前往:“我是党的一颗螺丝钉,无论在任何行业,都要扎进,干出成绩!”

医院初创期,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名医齐聚该院,在学术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费剑秋对中医文化产生了极强的自豪感。

1970年,市中医医院被撤销。直到1978年,国务院出台56号文《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

“作为党员、干部,恢复和发展中医事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此时受组织重托,费剑秋担任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恢复重建市中医医院是当务之急。

一个月集聚80位中医

重振市中医医院声名

青年党员为费剑秋老人佩戴党员徽章。记者柯志刚 摄

1970年,市中医医院被撤销时,医生们散落到了其他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退休职工徐友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1978年10月来到医院,当时全院只有20名职工,包括所有医师和行政后勤人员,到11月,80名原市中医医院的老职工回来了,队伍一下子扩充至百余人。”

“我是学工科的,中医看病我不懂,但是我们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就是知识报国。请大家和我一起回中医医院,我们用最好的中医技术回报祖国,回报人民。”人才是医院重建、发展的根本,费剑秋意识到这一点,她带着国家和市里的新政策,逐个登门拜访原市中医医院的老职工,尤其是大师、名师。中医们纷纷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当时,武汉市中医医院汇聚了黄寿人、刘达夫、章真如、张家声、张介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大师名医,一时声名在外。

1983年12月,费剑秋离休了。与此同时,武汉市中医医院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的灿烂锦旗。

退下来后的费剑秋仍不忘宣传中医事业,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我喜欢中医。”

90后青年立志传承“螺丝钉”精神

用好的医术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医师、29岁党员金迪:费老和我一样大的年龄时考上大学,立志知识报国。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比她当年要优越很多。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既要扎根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好每位病人,还要不断学习,用更好的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技,用好的医术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28岁党员张德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的武汉市中医医院是以费老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人创造下来的,他们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心让人敬佩,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党员学习,我们应该继承发展利用好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市中医医院行政人员、29岁党员王娅靓:“费老不是学中医的,但是凭借‘螺丝钉'精神为武汉市的中医发展贡献了终生。我们青年党员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在任何行业都要干好的这个优良传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记者黄琪  通讯员陈莉 张姝)

【编辑:朱曦东】

(作者:黄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