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长眠龟山,76岁老人“守望”向警予烈士墓34年

7月4日上午,76岁的张晏生老人来到向警予烈士陵园,凝望向警予雕像。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汉阳龟山上,有座陵园坐东向西,依山傍水,松柏满园,庄严肃穆,景色秀丽。这里便是向警予烈士陵园。

“向警予的精神令人敬,大家都要学习她的精神。红旗一代一代往下传,革命自有后来人。”7月4日上午,家住汉阳钟家村社区,76岁的张晏生老人来到陵园,在向警予雕像前唱起了一段自编的湖北大鼓。



张晏生在武汉市警予中学观看烈士群像浮雕墙。记者彭年 摄

陵园里,向警予雕像凝视着的正南方向,有一栋名为“鹦鹉大道17号”的老楼,这里正是张晏生的家。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的姑妈张金保曾是向警予的战友。受姑妈影响,张晏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回武汉工作后,每年清明节都会前往龟山祭拜向警予。1985年,张晏生把家搬到了现在的住处,就是为了“每天都能看看向妈妈”。



张晏生在武汉市警予中学校内烈士纪念馆给学生讲当年向警予的故事。记者彭年 摄

“守望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坚守向妈妈代表的那份初心。”2013年以来,张晏生在部队、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作了百余场报告,并以湖北大鼓、道情、渔鼓等曲艺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今已创作了300多首词曲,义务演出1300多场。

她是“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

为妇女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中央妇女部长。向警予烈士陵园修建于1978年,向警予牺牲50周年之际。烈士雕像位于陵园大、小广场交界处正中,高约4.2米。雕像为汉白玉全身坐姿像,手握书卷,神态安详,头部微侧,双目凝视远方。向警予烈士墓位于雕像后小广场正中,顶部装饰有铜铸党徽。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1903年,向警予成为全县第一个入学的女学生。1911年,她从湘西到长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周南女校读书,并改名向警予,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从留存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出,向警予上学期间就开始关心国事。”曾前往湖南溆浦县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寻访的武汉市警予中学教师王春介绍,向警予读书期间写下的作文,有10篇保存至今,表露出年仅20岁的她,投身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的决心。

1920年—1921年在法国留学期间,向警予不但与蔡和森共同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与计划,同时向各方宣传,陈诉建党之急。之后,向警予与周恩来、李立三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几乎与国内的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因此,她后来被毛泽东称为“我党惟一的女创始人”。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向警予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等许多重要指导文件,发表了《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大量论述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

曾指导过秋收起义

一天只吃一个饼仍坚持工作

1925年10月,向警予、蔡和森等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公开资料显示,1927年3月,回国后的向警予来到武汉,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7月,武汉国民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

1958年出版的《向警予烈士在武汉》一书中记载,来到武汉的短短3个月时间,向警予就已经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她穿着一件普通的旗袍四处奔走,想各种办法保全组织,发动群众继续斗争。由于身体疲劳,她变得非常瘦弱,有时一天只吃一个饼充饥,但依旧拼命工作。

书中写道:“(向警予)外表看起来十分斯文,但做事却像生龙活虎一般,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干劲,总是开了会便去写东西,写完东西又去找工人谈心、谈工作,一刻也不休息。”当时工会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生动有力的宣传品,对发展工人运动和教育工人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其中就有不少出自向警予之手。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是,向警予对秋收起义、对武装斗争的贡献。”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介绍,当时的武汉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络,下一步行动没有方向。就在心灰意冷时,卢德铭偶然碰到向警予,向警予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去向:参加秋收起义。这等于给部队传达了党的指示。后来,卢德铭带领的这支部队成为秋收起义的绝对主力军。

敌人贴告示“不准收尸”

赴刑场途中仍高呼革命口号

1927年“七一五”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后,武汉处于严重“白色恐怖”之下。但向警予仍坚持留在武汉开展地下斗争,冒着生命危险,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参与策划两湖暴动。

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在原法租界三德里(今江岸区友益街)被捕,国民党军阀对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刑拷打,本以为可以从她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将武汉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可在她被捕一个多月之后,敌人根本无法从她口中了解任何信息,于是决定将她杀害。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张晏生说,张金保生前讲述,向警予被捕直至牺牲,张金保与当时的海员工会主席陈春和等人多次试图营救,均因为条件不足未能成功。

1928年5月1日,随着大雨中的一声枪响,年仅33岁的向警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知名党史专家李婉霞介绍,即便是在赴刑场途中,向警予仍高呼革命口号,不断向群众高声演讲,后被敌人用石块堵口、皮带勒紧双颊,就义于汉口余记里空坪。

敌人还在现场张贴告示:“不许任何人收尸”。当晚,陈春和带着张金保等10多位战友,趁夜将向警予的遗体用板车运往集家嘴。陈春和找汉江边的船夫借来一条小木划,众人才将烈士遗体运往对岸的龟山脚下安葬。几天后,陈春和又返回此地,为向警予刻了一块比较隐蔽的小墓碑。

探访向警予被捕和牺牲地

妇女干部在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

【红色遗址】向警予烈士牺牲的地方——当年的余记里空坪刑场。记者彭年 摄

“向警予牺牲的时候才33岁,她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充满了信仰与忠诚。”7月5日上午,市妇联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的50余名党员干部,先后探访向警予被捕、牺牲地和烈士陵园。

在向警予故居,党员干部通过参观了解向警予在武汉开展地下斗争以及被叛徒出卖后被捕的过程。在武汉市警予中学内的烈士纪念馆,学校有关负责人讲解了向警予英勇就义的经过。随后,党员干部们来到向警予烈士陵园,开展简短而庄重的祭奠活动,在烈士墓前,全体人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探访中,不少党员干部被向警予革命的一生深深震撼。市妇联机关党委的党员赵晓宇说:“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最让我感动的是,向警予深爱自己的亲人,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妇女和劳动大众的解放,放弃了自己的小家,贡献了一生。”

党员干部们表示,要学习向警予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坚守理想信念,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作风,提升服务妇女群众的本领。

语文老师为学生解读向警予作文

“警予精神”进入红色校本教材

1915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的作文。记者彭年 摄

位于汉口铭新街79号的武汉市警予中学,原名黄石路中学。为纪念大革命时期在此牺牲的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1993年更名为武汉市警予中学。该校“求实学,做好人”的校训,也源自向警予当年在家乡办学校时的教育理念。

走进学校大门,一尊向警予烈士铜像在操场前矗立。1998年,学校在校园内建起一座烈士纪念馆,烈士群像浮雕墙的背面刻着这样的诗句:“如警予烈士一样立下宏愿,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

警予中学的每一位新生,进校第一节课就是参观纪念馆。每年清明时节,孩子们还会手捧花环,步行7公里到龟山上的向警予烈士陵园祭扫。“每当踏进校门,一股崇敬与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警予精神,激励着我们为了美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奋图强。”该校学生周思桐说。

“吾才庸,不能为国,毋蚀国可矣;吾才庸,不能使人人毋蚀国,以诏吾子可矣。”这段话出自向警予烈士20岁时写的一篇作文——《田状元传》。2018年3月,警予中学教师王春将这篇作文当做课文“搬进”语文课堂。“向警予20岁时的作文,既心怀国家和民众,又能脚踏实地,把能做的事做到极致。”王春说,向警予文中表达的进步思想,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武汉市警予中学和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两所以向警予烈士命名的学校。2018年初,江岸区联合长江日报共同编纂的红色校本教材《长江金岸 百年潮涌》在两所警予中学同时首发。书中《“警予精神”永放光芒》这一章节的开头,是向警予写给女儿蔡妮的一首小诗,“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校长王洪明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天站在烈士舍生取义的这片热土上,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引导每一位‘警予学子’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砥砺前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记者邓小龙 黄征 通讯员贺赛 韩婧)

【编辑:金鑫】

(作者:邓小龙 黄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