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铭记一个人

赵孟

一座城铭记一个人。

7月14日一早,江苏南通,熟悉的、不相识的,很多人自发地去为去世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的主要原型——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送上最后一程。

1995年起,汤淳渊署名“莫文隋”(谐音“莫问谁”)捐资助学,却始终不表露身份。一个人点亮一座城,全城群体效仿“莫文隋”,南通从此涌现出越来越多帮困助人的“莫问谁”,将一个人变成一种现象,一种现象变成了一种精神。

“丹青难写是精神”,精神是如此弥足珍贵。汤淳渊虽然走了,但是“莫文隋”精神仍然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如果说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那“莫文隋”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化,一个“莫文隋”带动了无数个“莫文隋”,无数个“莫文隋”凝聚成了社会的德,是一种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的德。我们要在与时俱进中,继续弘扬“莫文隋”精神。

新时代弘扬“莫文隋”精神,在点滴善举中汇聚大爱。“莫文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并非昙花一现。从一开始汤淳渊每月100元资助贫困学子,到后来社会上无数个“魏群”(为群)、“吴铭”(无名)、“任友琴”(人有情)等不留真实姓名的支助者,用个人微薄力量持续接力,共奏精神文明交响曲……无数凡人善举,让城市处处充满温暖。“莫文隋”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成为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无穷力量,这力量是为留守儿童送去的些许关怀、是为独居老人送去的贴心陪伴、是为失业青年送去的就业指导……奉献爱心,一人一滴,众人汇流,积小善成大善,善莫大焉。

新时代弘扬“莫文隋”精神,在平凡岗位中肩扛担当。“莫文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平凡。平凡到每个人都可以学,只要真心实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感动来自初心,伟大源于平凡。从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到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从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到对孩子们关怀备至的教师……在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一个个普通人通过艰辛努力与忘我奋斗,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岗位中坚定扛起自己的职责与担当,诠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感受到的是精神的充裕并不虚化,平凡岗位也能铸就丰碑,也能让生命闪光。

新时代弘扬“莫文隋”精神,在文明实践中传播能量。“莫文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有“造血”功能。“莫文隋”认为:精神上的支助比金钱上的资助更为重要。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也早已被南通市定为学“莫文隋”日;全市的志愿者人数,已由当年学习“莫文隋”之初的34人发展到今天的120多万人,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已近5000个……“莫文隋”的群体效应在无数人心上种下了善良传递的种子,针对孤寡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为身体不便党员送理论上门、毅然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例例,一件件,在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内容的文明实践中,接续扩散感动、扩散温暖、扩散正能量。

一种精神,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带动。新时代“莫文隋”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书写,在不断坚持中彰显强大的道义力量。

(作者:赵孟,系江苏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群局宣传科科长)

【编辑 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