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噪音影响的市民在哪,禁鸣区就应该设在哪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夜深人静时,窗外传来刺耳的鸣笛声,昏昏欲睡,却难以入眠。明明是繁华的街区,可由于不在禁鸣区内,交管部门没办法处罚。近日,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针对汽车鸣笛扰民投诉千余条,不少市民遭遇上述“不在禁鸣区”的无奈。

武汉的禁鸣区,产生于2005年,主要在三环内,覆盖了34条道路及环线区域。14年过去,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14年前,武汉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中,有大量的自行车、小摩托,小汽车只是少数。那时候,光谷还是严格意义上的郊区。如今,武汉的汽车保有量超过了320万,以前的菜地、“泥巴路”“远地方”已是车水马龙,四环线也已经修到了光谷附近。

一方面是居住人口、居住区域以及车辆的增加,另一方面,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同时又不断创造“新”需求的过程。

过去,比起扬尘、固体垃圾等肉眼可见的污染,人们对噪声的“忍受力”相对高一些。现在,城市在“视觉环境”方面有很大提升,眼睛得到了满足,对“耳边清净”的需求便越来越强烈。

城市治理要跟上发展的脚步,就要求我们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城市治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新问题,有些“滞后”或许还可以理解,比如配置教育医疗设施、休闲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设立禁鸣区,主要涉及的是相关政策、规定方面的调整,跟上市民需求的脚步可以更快些。近年来,北京、南京、福州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文件扩大禁鸣区域。

留言板上的千余条留言,是不在禁鸣区域内的市民的呼声和提醒。这些呼声应被纳入视野,被认真对待,进而成为决策依据。这是“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题中之义。

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可以做得更主动一些、更前瞻一些。城市规模长大了,汽车增加了,某些区域居民增多了,这都是可见的事实和趋势,那么比如扩大禁鸣区可以预先谋划,噪音可能影响哪里,禁鸣区就设在哪里,而未必总是需要等到反映和投诉成千上万地涌来。

14年过去,武汉的宜居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她的夜色也应该更加“温柔”,让每一具疲惫的身躯都能在安眠中得到恢复。

【编辑:谢源】


(作者:邢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