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一辆神秘得令人费解的购物车


文/陈羽茜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小说的价值就在于以小说的方式去对抗乏味的理性主义对世界的僵硬理解。”在笔者看来,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音乐大脑》(孔亚雷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可谓切实践行了这一宗旨。作为阿根廷的文学巨擘和博尔赫斯的“嫡系传人”,塞萨尔的创作跳出了固定僵化的理性主义,以虚构之力将现实世界魔幻化处理,从庸常的细节中找寻到足以撬动常识的武器,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力量。

《音乐大脑》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包括《音乐大脑》《毕加索》《砖墙》《购物车》《雅典娜杂志》《狗》《两个男人》七个故事以及译者孔亚雷老师亲自撰写的本书导读。在书中,作者往往从一个荒诞的问题着手,提出假设并展开论证,循着某条脉络看似有理有据地分析或叙述,直至结尾处突如其来的一笔,将思绪复又拉回现实世界与常规生活,造成一种思绪断层的错愕感。

当然,故事本身注定是个自成一体的世界。譬如《音乐大脑》这一短篇,富有强烈的个性化气息,似梦境,又似幻觉,是塞萨尔用自我的独特视角完成对“世界”的勾勒与再造——随着石膏像中带着翅膀且怀了孕的女人出现,一个区别于日常的陌生世界在我们眼前展开,在此处,关于两名男人与一名女人的“三角恋”情感关系被重塑,我们不得不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面对陌生与虚幻,在离奇荒唐的世界中徜徉。而结尾处萨丽塔·索博凯撒以书将蛋打破的仪式显然又将读者拉回图书馆创立现场,使人从这个天马行空且令人不安的梦中醒来。如此笔法,仿佛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又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将生活中的诸多真实原材料加工重组,装进小说建构的虚构套子里,从而给人以“小说的真实”,又或者说是“文学的真实”。

再如《购物车》这个故事,作者用短短三页的篇幅完整记叙了一辆购物车的奇幻旅程。购物车,是我们生活中的寻常所见,在大超市的角角落落处处可见其身影。甚至有时因为地面不平或惯性等原因它们不自觉地朝某个方向滑行一段距离,在顾客和工作人员眼中也是一种“寻常”。而塞萨尔却能够从这一“寻常”中捕捉到“不寻常”,诞生出购物车具有自我意识,趁人不注意时开启超市之旅的大胆想法。这种与现实之间的疏离在字里行间恰恰衬托出作者与怪诞想象世界的亲近感。

值得一提的是,塞萨尔的虚构具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在《购物车》一篇中,他对四处转悠的购物车具有强烈认同感。“沿着通道来来去去,缓慢而安静,就像一颗走路的星星,从未犹豫或停止”,在这辆神秘得令人费解的购物车背后,是“在孤独而寂静的午夜,十分缓慢地滑行着穿过黑暗,像一只布满洞眼的小船,出发去寻求冒险、知识,以及爱”的一腔孤勇。与购物车不甘心整日游走于林林总总、单调乏味的商品间一样,许多人明知自己的努力是徒劳,却不失希望地继续尝试,继续前行,从未中断。作为一位与文学同事或是主流写作格格不入的作家,塞萨尔也是这样的存在。他将坚持寄托于庸常之上的渺茫希望,寄托于“异化”或“变形”的希冀,在创作之路上缓慢却坚定地前行。此外,在其他故事里,也不乏这种对“自我”的深度审视和剖析。如本书的第一个短篇《毕加索》中,作者讲述了毕加索画作中瘸脚女王的故事,展开一场关于自我审视的论述。小说结尾处,又用异常清晰而冷静的口吻将自己拉回博物馆内,并对自己方才的怪诞思绪感到匪夷所思。

总之,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种对自我的怀疑与反省。可若是要具体明说这种疑惑,却又无法说得透彻清晰。我想,这正是作者以虚构之笔写“真实感”的最大魅力——我了解类似的事,也曾有相仿的经历,但我却不明白。正如塞萨尔本人所说“为了让秘密成为秘密,它必须不为人知”,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对庸常的超脱与解构丰富多彩又充满奇遇,成就了波澜壮阔的文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