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最美老兵”李少卿获评7月“荆楚楷模”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5日讯  默默无闻在医院供应室做着最普通的消毒工作,身后却深藏着获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多项荣誉。近日,武汉市第四医院人事科在登记离退休老职工档案信息时,意外发现了98岁退休职工李少卿的不平凡经历。抗日战争时期,她曾用身体为伤病员作掩护。一直到94岁,还由女儿用轮椅推着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在生活中,她一直教育子女“以报效国家为先”。

李少卿的英雄事迹经长江日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5日,李少卿老人被授予7月“荆楚楷模”称号,获评语中写道:救死扶伤,军花战地红样别;功藏名隐,蓝领初心别样红。她是“最美老兵”。

长江日报记者几经辗转,联系到李少卿在汉工作过的另一单位老同事,74岁的原汉水桥街劳动服务站工作人员岳颜江老人。“我也是看了报纸才知道她的事迹,尘封功绩几十年,甘于平凡,我真的很敬佩她。”在他的回忆中,不仅有与李少卿共事5年的经历,还有对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信仰、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精神的见证、感悟。

 李少卿在汉水桥街劳动服务站工作时的集体照。前排中间是李少卿,后排左一是岳颜江

靠一双脚走进老百姓家里采集信息

档案显示,1955年,李少卿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转业到武汉。1965年在硚口区汉水桥街劳动服务站工作,任主任一职。那年,20岁的岳颜江刚到服务站参加工作,领进门的“师傅”就是李少卿。

岳颜江老人描述,李少卿平易近人,就像妈妈一样,“她和我妈年龄相仿,而且和我妈一样,都是河南人,于是更容易亲近。”

当时,国家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物质短缺,工业发展滞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汉水桥街成立劳动服务站,旨在通过组织社会劳动力,积极投入国家经济建设,办工厂促生产。

“刚成立时,站里一共5个人,办公室不到10平米,可以说一穷二白。”刚从部队担任过家属委员会党支书工作的李少卿脱下军装,一不问待遇二不问收入来到地方,带领大家下基层走街串巷,摸查收集辖区内闲散人员的情况。

“那时候没有车,我们都是靠一双脚走进老百姓家里。”当时汉水桥街道辖区范围达3.2平方公里,有16个居委会,岳颜江回忆,李少卿每天7点多到站里,和同事们碰头交代当天的走访任务后,就匆匆出门了。“那会儿每天都在走路,从早走到晚,走进每家每户问情况拉家常,基本上那片的居民都认识我们了。”日均走访十几户家庭,工作量巨大,但李少卿和同事们不喊苦不喊累,有时还主动放弃仅有的一天休息日,加班走访。

很快,经过扎实的调查研究,李少卿和同事们详细掌握了辖区内四五百人社会劳动力的人员情况,他们用来登记信息的本子都记了好几本,“哪些人以前做过电工,哪些人做过木工,他们的家庭情况都记得一清二楚。”

 74岁的岳颜江回忆师傅李少卿的点滴。记者汪甦 摄

深入工厂为工人读报传递党的声音

那个时候没有大数据分析,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按照人员的特长分配工作?

李少卿灵机一动,提出采用制表法,将履历情况、特长、往来单位分门别类,进行协调工作安排。这让岳颜江心生佩服,“她不仅善于和群众打交道,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很有一套。在她走访的家庭中,不少赋闲的家庭妇女都走出家门参加劳动建设。”

短短一年时间,李少卿和同事们高效完成了任务,并协调兴建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木材、煤渣、化工、火柴厂。岳颜江介绍,闲散人员成为工人后干劲十足,工作热情高涨,工厂发展也走上正轨,有的形成了上千人规模,一派生机勃勃。

这个阶段,劳动服务站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转变,李少卿又带领大家进工厂,协助工厂生产。“营房村的大街小巷都是我们铺出来的。”铺路时的场景令岳颜江记忆犹新,劳动服务站的同事们和工人们一起,运来汉水煤渣厂的煤渣,再掺杂石子和黏土,大家你一锹我一铲的,大汗淋漓干得热火朝天。

除了身体力行地参加工厂建设,李少卿还帮助工厂健全党组织,深入基层给工人们读书念报讲课,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工人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她就隔三差五地进工厂宣讲,带上《人民日报》、《长江日报》读新闻,让他们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声音。”岳颜江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还有当年的老工人记得李少卿,“她给我们读了报的。”

李少卿还时刻关注工厂的销路情况,当汉水煤渣厂征收不上各个工厂的煤渣时,她多次走访汉水化工厂和汉水火柴厂,进行协调做工作,“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直到做通工厂负责人的思想工作。”

不提个人过往,教导徒弟听党话跟党走

“平凡中见伟大。”提及李少卿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岳颜江感慨,她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甘于平凡的人,踏踏实实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牢记党的使命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中。

1969年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汉水桥街撤销了劳动服务站,成立了工业公司。李少卿被调到第四医院,此后岳颜江和他的“师傅”失去了联系,直到50年后,在报纸上见到“师傅”的名字。

“在工作中她从来不提自己的过往,谈得最多的是听党的话、跟党走。”没有编制,没有干部身份,每月拿35元最低标准的生活费,李少卿对党的忠诚一如既往。参加革命时,她报效国家,用生命践行使命;到地方后,她忠诚于人民,对工作认真负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岳颜江牢记“师傅”的话,立足岗位,一生都扎根在汉水桥街道办事处,直到退休。(记者汪甦 通讯员高星 陈梦圆 胡晓蕾)

【编辑:彭向东】

(作者:汪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