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匪浅!3位武汉少年的暑期这样过:深入非洲支教、为猎豹“冠名”

3位少年在非洲学校支教,和当地老师学生亲密互动。图片由家长提供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8日讯(记者杨枫 实习生杨茜玥)“昨天我们和阿卜杜视频,他激动地哭了!”7月26日,湖北华一寄宿学校七年级(1)班学生何锦澜还在牵挂着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男孩。从6月底到7月中,何锦澜和他的2个小伙伴跟家长一起,组成了一支公益小队,深入非洲大地,到小学支教,深入走访村落做田野调查,进行猎豹行为学研究……

深入非洲的另类“研学”

3位少年在非洲学校支教,和当地学生亲密互动。图片由家长提供

这一周,3个七年级少年忙得不亦乐乎。何锦澜来自湖北华一寄宿学校,郭天逸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学生,而尹子悦来自武汉光谷国际外国语学校,他们正在整理非洲行的调研报告和日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坦桑尼亚的孩子天生就是体育好手,在草地上潇洒控球,如野兽般奔跑,明亮的眸子,有如非洲上空的太阳。”孩子们在调研手记中写道。

为什么会选择去非洲?何锦澜的妈妈马女士说,现在孩子们都成长在条件优渥的环境,不识五谷、不知愁滋味。“我们期望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对生命、环境、爱有更加清晰和立体的认知,对所处的这个星球上的万物,抱有敬畏。在经过和孩子们的数次讨论后,便选择了目的地——东非大裂谷以西的塞伦盖蒂。”

没有游山玩水,这支小队给非洲之行确定了几个关键词。公益——看望当地黄热病患儿,送去他们的爱心;支教——到小学了解当地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田野调查——考察非洲生态;观察野生动物——到猎豹中心进行猎豹行为学研究。

“塞伦盖蒂气候炎热,到处尘土飞扬,水资源也很紧张,晚上住处没电没网。”孩子们从来没有来过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但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让他们克服了困难,适应了环境。

在非洲给当地孩子上中文课

3位少年在非洲学校支教,和当地学生亲密互动。 图片由家长提供

武汉这个公益小队的非洲向导陈见星是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中国代表,在他的引荐下,3位少年来到当地的KOMBENI学校进行了为期2天的调研活动。

在学校,孩子们见到了多次被央视报道的中国文化使者——李丫丫老师。李老师说,这3位少年是第一批来到这所学校的志愿者。

何锦澜说,第一天走进学校大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如牛舍、猪圈一般简陋的校舍,陈旧脱漆的木桌木椅和一块斑驳的黑板,就是孩子们的教室配备。

在学校里,3位少年和非洲孩子们一起聊梦想,郭天逸说,每个非洲孩子的眼睛里都发着光。“士兵、医生、老师......聊起未来,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当时的梦想就是和非洲孩子们成为朋友。”郭天逸笑着说。

3位少年还教非洲的孩子们学习简单的中文——“中国”“武汉”“我们是朋友”,当非洲小朋友用中文喊出“我们是朋友”时,3位少年说,“友谊的种子已扎根在我们心里。”

他们还给每位非洲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手动发电手电筒。“因为在当地很多地方没有通电,手电筒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也想用这个手电筒告诉他们:就算黑暗围绕着他们,光明也一定会来到,靠的就是我们的双手。”孩子们说。

为非洲草原上的猎豹“冠名”

3位少年在非洲学校支教,和当地学生亲密互动。图片由家长提供

“7月3日早上9时08分,我们发现第一只猎豹!”孩子们在日志中写道。6月30日,孩子们来到塞伦盖蒂国家野生公园的猎豹中心,进行志愿服务。他们在专业人员带领下,获取猎豹的相关数据。

孩子们观察猎豹的行动规律,并搜集了猎豹的粪便和毛发,通过猎豹的迁移行动轨迹和基因分析,试图了解塞伦盖蒂猎豹的家族组成情况。

每天从草原归来,孩子们连耳朵眼都能洗出泥土。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孩子们获取的数据将用于研究猎豹的数量发展趋势,保护区会依据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结束此次猎豹追踪之行的前夜,一份珍贵的礼物降临。由塞伦盖蒂国家保护区猎豹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授权,从几天中孩子们在塞伦盖蒂境内追踪过的10余头猎豹中,选出2只新发现的猎豹,以抽签的形式,用其中2位武汉少年的英文名做了冠名,她们分别是“Mary”和“Helen”。

【编辑:朱曦东】

(作者:杨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