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回归传统谍战剧“套路”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4日讯(记者耿愿)近几年,谍战剧似乎风光不再,荧屏上可圈可点的作品乏善可陈,流量绑架之下甚至让“谍战剧偶像化”成为一时大势,最终却失了口碑。这个岁末年初,一部《风筝》成功将谍战剧拉回观众视野,稳居收视率榜前两席,并以8.5分的豆瓣评分收官。搁置了四年,放到如今仍能秒杀一众新剧。


有剧评家说,一件好的叙事作品,要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许多叙事作品,至多能做到第二层,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能够碰触到某种哲学观念的,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人们很可能会忘记作为载体的故事,却会牢牢记住作品所传达的观念。

《风筝》的成功也许就有这方面的因素。论剧集呈现,它没有太多所谓突破常规套路的元素,柳云龙作品里镜头自恋、台词繁冗的老毛病也还存在,但却抓住了《暗算》以来众多经典谍战剧共同的核心:一个能力近乎于“神”的人,总要饱尝命运的苦痛与无奈,唯有信仰是他最大的救赎。郑耀先的“神”不用多说,不仅自己牛,培养出的徒弟都是高手。“苦”同样贯穿全剧,从一开篇,郑耀先那“我到底是人是鬼”的自我拷问,就试图探讨一些深奥的问题。无法言明的身份之痛带来的剧烈撕扯感,让观众不知不觉投入更多感情,也让整部戏展现出更深邃的人性叩问与思考深度。正如剧名《风筝》,这是郑耀先的代号,也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风筝的线断开之后,但郑耀先心中仍有一条绳索,这条绳索仍为他指引着方向,让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且为什么而做。这才是故事的价值所在,也让这个故事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并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欣赏角度。

近些年采访中,常常会听到诸如“谍战剧不好拍”“谍战剧要摆脱套路”之类的说法,于是渐渐出现了高颜值的“谍战偶像剧”,或者兼具喜剧元素的“另类谍战”。但在层出不穷的新花样之下,反响未必尽如人意,有些作品甚至失去了谍战剧最吸引人的戏剧张力,显得平淡而空洞。而回归传统谍战剧风格、又带来更高水准的《风筝》,也许能给从业者带来一些新的启示,能坚持一种好的戏剧“套路”,把它拍好做扎实,不跟风不投机,也是一种成功。

【编辑李露】



(作者:耿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