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百万生意回乡当起村支书,退役军人让美丽乡村富起来

52岁的余建平一直保持着军人的干练作风。宋义涛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日讯(记者田巧萍)8月2日上午,采访车出了新洲区汪集街,驶向东南方4.5公里处的陶咀村。车窗外闪过的是村落、鱼塘、菜地和稻田。

车进陶咀村,眼前一亮:已经刷黑的村道,住宅立面、瓦面整齐划一,文化广场有旗杆、篮球场、花坛。有福利院、有礼堂。恬静舒适不亚于武汉中心城区的居民小区。

整旧如旧的陶咀大礼堂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宋义涛摄

村妇联主任陶腊珍笑着说:“这就像我们余书记的风格呢,你看他的办公室、他的衣着打扮,都是这样干净、整洁!”

陶腊珍嘴里的余书记,就是陶咀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2岁的余建平。

余建平在陶咀村已当了八年书记,他用八年的时间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咀村变成他理想中的样子——像他曾经所在的军营一样干净整洁。

五年海军生涯,奠定一辈子的基色

1984年11月,正在念高一的余建平应征入伍,到南海舰队猎潜大队服役,走的时候,他还未满17岁。

余建平在南海舰队当兵时,右一为余建平

1987年他入党。1988年5月,他参加了南沙群岛保卫战,在海上连续执行任务56天。南海风大浪大,舰艇24小时都处于颠簸状态。气温超过30度,钢铁锻造的舰艇,在南海灼烈的阳光下,燥热难耐。

补给船10天来一次,25公斤的水要用一周。每天刷牙、洗脸加起来就只有一杯水。洗澡是奢望, 能在突然而至、速来速去的阵雨里脱下衣服让雨水冲刷一下,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

1989年,服役五年的余建平复员回家。走时还是懵懂的少年,归来时已是能吃千般苦的成熟的男子汉。

“军队里艰苦的生活,受到的教育,不断的锤炼,奠定我这辈子的基色。我所有知识、做人的原则都是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如果没有部队的这段经历,对共产党员的信仰、为老百姓做事的信念,可能没有这么坚定。”

回家创业,一个人七年让公司起家

1989年,服役五年的普通士兵余建平复员回家后,在派出所的联防队里干了六年。

1996年他来到武汉,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帮人安装户外广告牌。当时武汉搞亮化工程,余建平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苦力活,余建平干了三年,手里有了点钱。脑子灵活的他想,武汉搞亮化工程,新洲搞不搞呢?他回来一打听,新洲也要搞。他立马成立了武汉新天有广告装饰有限责任公司。

说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全公司只有余建平一个人。接单、制作、户外安装都是他一个人。50多公斤的20多平方米的广告牌,他一个人爬上爬下安装好。至今回想起当年的辛苦,余建平哈哈一笑:“那个时候力气大!”

一个人的公司开了七年,直到2006年赚了30多万元,他才正式在新洲城关租了个门面,请了六七个人,真正成为老板。

老支书看中他,回乡当了支书

2011年7月,陶咀村支书漆学文60岁了,马上要退休了,需要给陶咀村找一个理想的带头人。他把从村里走出去,在外发展得很好的能人梳理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确定了余建平。“他品格好、有激情、有能力,是第一人选。”

去找余建平之前,漆学文还有顾虑,余建平在外一年可赚上百万,会不会回来当这个年薪4万2的村支书呢?

令漆学文感动的是,余建平没有犹豫,一口应承下来。用了10天,刘建平把原来一直由自己打理的家里的生意全部交给妻子,到村里上任村支书。

回村当支书前,全新洲区的村,余建平都跑到了,生意特别好,回村当支书,重心要放到村里的工作上,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

现在老支书邀请,余建平还是回来了。他说共产党员的初心,其实就是为老百姓多做点事。

回来当支书后,没有时间出去跑了,余建平家的生意确实少了些。但一段时间过后,余建平发现,有很多人把自家的装修留给他做,“当村支书的人,不会差!”

村支书的头衔带来的这份信任,是余建平没有想到的。

美丽乡村要宜居还要能致富

陶咀村地处涨渡湖区域腹地,3.5平方公里,属于丘陵岗地,11个村民小组,以农业为主。不靠集镇,不靠大路,发展的先天条件缺乏。

余建平上任村支书的这把火烧到的是村湾环境治理。

他请来武汉市都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结合他为陶咀村未来的产业发展设想,对全村11个小组做设计、谋规划,完成了陶咀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图。

昔日引起脏乱的猪圈、牛栏、厕所全部被拆除了,一个村统一建两座设施齐全的公厕,猪圈、牛栏也统一按照卫生标准修建。

10个多月里,挖掘机的轰鸣声天天在陶咀村响起。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被清理,全村300多座旱厕、乱搭乱建的违建被拆除,泥泞路变宽阔的公路,条条村湾装上路灯……

这把火烧得村民心服口服。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习惯了的杂乱模样,一步迈进了新农村。

他们不知道是的,这些钱是刚上任的余书记垫付的。

余建平说,他在外当兵、打工、做生意,看得比较多。每看到环境好的乡村,他就记在心里。他说,村里天然条件不好,如果再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村民不愿意,外出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也不愿意,产业招商也招不进来。只有把环境搞好了,人才能来,财才能来,村民才能致富。

集体经济壮大了,才有钱给村民办事

270多亩集体提留的土地,是余建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他说集体经济壮大了,才有钱给村民办事。

他创办了龍盛兴种植合作社,与市华科院、区农委签订了订单农业,培育早、中、晚稻良种,收回的良种价格比市场高20%。集体赚了钱,村民也增了收。

陶咀村共有耕地面积3207亩,70%的面积为精养鱼池。余建军请来市水产专家和养殖能人到村,对养殖户进行专业精准的培训,养殖户每亩收入比原来增加了20%。2019年初,余建平创办的村合作社流转了近600亩土地,用来种植林果、花卉苗木;他带领大家重新修整了大集体时代修建的灌溉系统,让发展特色农业更便利。

2018年底他聘请了市农委专家们对有意向的52位村民进行了农家乐的培训,村合作社投资建设集花卉、苗木、餐饮、住宿、垂钓、休闲一体的项目农庄正在推进中……

余建平当村支书八年来,陶咀村集体资产达200万,人均收入由1.53万元增加到1.96万元,增长率达30%。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

“陶咀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要把村民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妹,只有他们的日子过好了,自己心里才踏实。”余建平理想的村民幸福日子,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文化上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

大集体时期每个大队(村)都有一个大礼堂,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礼堂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现在大多破烂不堪。

余建平回乡当支书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大礼堂的修缮工作。如今,10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成为陶咀村村民的多功能厅:每天下午,老年人、女人们会来这里跳舞、唱歌;村民的红白喜事也在这个宽敞的地方办,为了杜绝铺张浪费,村里对每桌消费进行了限价;寒暑假,城里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这里辅导孩子学习,带孩子们进行娱乐活动;重新组建起来的村老年楚剧团,在这里演出传统戏、样板戏,也表演笼灯、采莲等文艺节目。

年节时,村里请来城里的楚剧团唱戏,一唱7天,偌大的礼堂居然挤不下前来听戏的人……今年春节,请楚剧团的费用,余建军自己掏了3万6。

随着全区外出务工经济的发展,60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逐年增多。农村养老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建设问题凸显。余建军审时度势,于2012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村级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这个被村民称为幸福院的养老中心,60岁以上的老年人自己每个月交600元吃、住、洗全包,不够的钱由村里补。

2017年,余建平作为市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让农村养老互助照料中心与公办福利院实行资源整合、经营挂钩,城乡互动,既让城市老年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又让农村老年人享受城市的文化氛围。

8月2日,陶咀村老支书漆学文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八年前请他回来,真是请对了!”

【编辑:金鑫】

(作者:田巧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