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移动化:构建面向5G的全媒体传播生态

【编者按】新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正在呈现系统化变革,全面移动化将成为后期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结构。面向5G,全媒体生态如何构建?《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8期刊发了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肖珺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张春雨的《全面移动化:构建面向5G的全媒体传播生态》。

这两位武汉学者以湖北三家媒体长江云、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提炼研究后发现,全面移动化是全媒体传播的必然选择;不打烊、不停脚、不停机成为全面移动化的内容生产与分发的路径选择;必须面向5G构建全媒体传播生态。并提出,面向5G的全媒体生态构建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主体、多种形态中建立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并更多地关注文化、意义等的流动与认同。全文如下:

与世界其他国家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的媒体融合,特别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作为国家战略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印记。

2013年11月,党中央将“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列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之一,这些年来,中央到地方各级传统媒体用革新图存的勇气和信心探索媒体融合的中国路径,2017年初,中央将“移动媒体先行”“建好‘中央厨房’”等作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方式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战略部署。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首次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人民日报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从制度话语层面,新时代媒体融合强调“媒介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双重话语属性,媒体融合既要解决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系统的现代传播体系转型,更要完成舆论引导、政策宣传动员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功能优化。

图据东方IC       可以说,全媒体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结果与目标,媒体融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技术层面的物理融合,更多的是要实现时空过程、信息模态、人、组织与物等人类社会发展各维度间的全面连接。当下,全面连接的技术基础正迈向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简称5G),5G的性能目标主要包括: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2019年5月30日,英国正式启用全球首个商用5G直播项目,英国广播公司(BBC)使用华为设备、通过5G网络进行了英国首次使用5G信号的电视节目直播。主持人现场测试发现,5G下载速度比4G快了5倍,直播的清晰度和稳定度非常高。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有研究认为,5G时代世界的资源分配权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流量不是问题,用户也不是问题,你有没有某种专业的服务于用户的适用能力才是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传统媒体只要善用“在地性”的优势,就能获得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那么,面向5G,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正在呈现怎样的路径选择?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作者自2019年5月起,深度调研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的三家媒体:湖北广电长江云(下简称长江云)、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下简称湖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下简称长报),下文将主要基于访谈和案例分析提炼研究发现。

一、全面移动化:全媒体传播的必然选择

全媒体(Omnimedia)一词最早由美国一家名为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多媒体和销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该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出版、广播电视、电子商务、线下家具用品和酒的销售,这为媒体+商务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不过,究竟什么是全媒体呢?其实很难从各国的媒体融合中总结出一个清晰的发展模式,因为各个媒体机构的融合方式不仅受到技术和机构内部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和具体情境的影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从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大众传播转向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之后发展到以移动技术为媒介的传播(Mobile-mediated Communication)。媒体融合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1)打破原先纸媒、电视和互联网的分隔实现技术、产品、人员和地域的融合;(2)使用互联网和电脑、移动终端分发多媒体内容;(3)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取代原先只适用于特定媒介平台的新闻叙事方式和技巧,此外,跨媒介叙事方式以及数字移动技术的使用,让受众可以参与到与新闻内容的互动和生产当中,渐而受众也逐渐转向用户身份。相关研究较多地关注:(1)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媒体行业的垂直整合;(2)从媒体内部组织的角度,关注媒体融合如何影响媒体内部结构以及新闻室日常工作流程;(3)随着数字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问题开始转向数字移动化的传播技术是如何影响记者的个体工作日常以及多媒体业务能力和实践等。


图据东方IC

国内媒体大约在1999年出现“全媒体”的说法,2008年以后“全媒体”成为热词,直到2009年,学者对“全媒体”内涵等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学者彭兰(2009)提出了一个“全媒体化”的概念,当时她将全媒体化视为走向媒介融合的一个过程,其中提到,全媒体化不仅是传媒机构内部的流程再造,也是重新定义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寻找合适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过程。彭兰(2018)再认为,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其中,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维,主要包括:垂直化产品思维、精准分发思维、内容与社交的融合思维、场景化传播思维、产品的结构化思维以及多种分发平台的整合思维。移动化也意味着在内容产品中增加更多的社交元素和关系黏性,使社交成为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动力。宋建武(2018)也提出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在于平台化、移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新机遇。移动化与智能平台、机器计算、社交属性等交织在一起,越来越强大的即时数据收集能力、运算能力不断塑造、破坏、再建人类的圈层、社会关系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规则。

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的三家媒体,对全面移动化的发展趋势都有充分的认识。长报明确提出,其媒体融合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化,这一阶段主要是制作电子报,开办网站,这个阶段的新媒体是报纸的延伸;第二阶段是移动优先, 这一阶段体现为移动端超越报纸处于先导的地位,报道首发新媒体;第三阶段是全面移动化,这将是移动端占据传播主流,视频等成为传播主要形式的新发展阶段。新闻传播工作经历了换笔的过程,原来新闻是手写的一张纸,后来从手写变成键盘,现在要从键盘变成手机。全面移动化带来的是传播机构自身的革新,换笔没有改变思维结构、没有改变新闻调查的基本方针,它需要探索的是新的表达方式,重建传播与社会的连接关系。为实现全面移动化,2019年长报进行了更加彻底的组织结构调整,俗称“1+6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在于整合集团内部重叠相关的行业领域,避免内部竞争和资源分散。其中,“1”是指长江融媒,其主要负责集团新闻生产、互动运营等作为公共平台的资源调配和指挥发布。“6”则是指内部打通整合后的垂直事业群组,包括城市运营研究院、武晚传媒公司、楚才教育院、地铁传媒院、地产院、长江财经院。

湖报自2017年初开始围绕移动化进行了局部组织调整,调整的标志是在当年8月正式成立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将集团的微信、微博、客户端、荆楚网的网站内容建设等统筹到这一新机构,形成了内部小型的全媒体形态。两年多来的调整表明,融合的确增强了省级党媒的传播力,其中习总书记到湖北视察、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等都实现了很顺畅的全网传播,特别是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还出现了爆款产品,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长江云于2014年作为湖北广电客户端正式上线,2016年以来得到湖北省委的大力支持,已建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通畅”的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其集全省之力,将新闻,政务与服务三者结合,既是媒体融合与舆论引导平台,又是政务信息公开与移动政务平台,还是网上群众路线与民生服务平台。“长江云”突破了单纯的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拓展,在全国率先打造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成为区域性融媒体样板。近两年,“长江云”开始尝试借助移动化平台,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直播+电商”的新模式。2018年10月-2019年1月,“长江云”承办的“百天千万扶贫行动”在100多天时间里,拿出五千多万广告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宣传,连续12场的扶贫直播,累计点击量超9000万,农产品累计销售金额过2000万。

可见,全面移动化是全媒体传播的必然选择。5G带来的融合网络有可能带来更具颠覆性的人财物和信息的深入连接,通过人与虚拟世界的完全对接,形成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全新世界。但建构这些新世界的基础层流动的是信息,即数据的全连接。

二、不打烊、不停脚、不停机:全面移动化的内容生产与分发

得益于传播技术和平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湖北的三家媒体在不断加强和更新其采编发于一体的云平台建设和流程再造,初步实现了全面移动化、一体化的内容生产和分发。一体化云平台的使用推动实现“不打烊”的24小时轮班编辑部、“不停脚”的采编队伍和“不停机”的移动优先分发机制,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正在构建更加完整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分发新路径。

(一)移动化、一体化的采编发平台。三家媒体在既往媒体融合发展基础上,还在继续大力推进采编发一体化的云平台和线下编委会为核心的指挥中心。一般来说,一体化云平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新闻线索选题中心和中央稿库,这使得各个机构不仅可以在线上全网捕捉和收集新闻线索和热点,还可以汇总线下记者、通讯员和用户等信源持续不断地上传到系统的线索和选题。在每天或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指挥中心都会召开采前会或编前会,对收集到的线索和选题进行分析,确定采访选题后就调度各类媒体力量,将采访指令下达给记者。记者在完成采写之后,将稿子上传至中央稿库。各部门和各端口编辑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到中央稿库选稿后,要么拟定发布,要么编辑再加工,之后再通过各层级领导两至三重审核后在他们负责的多元平台端口以最快速度分发。各媒体编辑部基本已实现24小时候“不打烊”的轮班采编机制,全天候监测和收集新闻线索、指派记者采集内容、推送分发新闻等。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云已基本实现湖北省范围内的移动化、一体化的新闻生产平台。截止目前,对内,湖北广电以融媒体新闻中心为核心,整合全台内所有新闻力量,实现数据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内容生产一体化、平台发布一体化;对外,“长江云”联通全省120个县市级融媒体中心,打造一个共用的“云稿库”,汇总全省新闻线索,收集各个市州县上传的新闻稿件,从而建立全省信息大数据的枢纽集散中心,形成全省千人以上规模的采编力量动态整合,进而实现一键部署、重大稿件一键推送等一体化的宣传报道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媒体都在努力建设自有平台,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进行内容分发、提升传播影响力,采编流程中经常会出现第三方平台的技术和后台与自身技术平台难以完全对接的问题,导致“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口多平台传播”的移动一体化采编发流程尚难到位。

(二)移动音视频为主,无处不在的直播。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清晰地显示,视频将持续加速对图片和文字内容的超越,对于很多网络用户而言,视频是他们接触内容的第一介质。5G对下载速度、信息容量等障碍的全面克服将促使移动新闻的核心更多地转向移动语音、高清数字影像。为了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应对5G移动互联网传播趋势,湖北的三家媒体不约而同地要求记者在采集文字内容的同时,尽可能使用手机、高清摄录设备、无人机等多种设备采集音视频素材,并能逐步具备现场编辑的能力。“长江云”为一线采编人员配备4G摄像机、4G背包(移动便携直播系统)等移动技术装备,鼓励他们多采集高清多媒体素材。湖报借用一些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挖掘分析软件将枯燥的文字信息可视化呈现,他们曾经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挑出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数据,制作成60秒的MG动画视频来解读湖北民生问题,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长报特别强调移动视频制作的创新,甚至要求记者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在自主平台和传播矩阵上直播新闻事件。2019年5月16日上午7点,长报在新长江传媒大厦门口正式开播《直播大武汉》专栏,提出建设每天24小时不停机、聚焦最原生态武汉的直播产品。长报创立的《直播大武汉》专栏全时段、多方位、立体化、无死角聚焦武汉方方面面的信息,直播内容分为新闻类、体验类和原生态类。新闻类直播将根据当天热点随时切换画面,侧重武汉本地新闻和国内国际大事;体验类直播用镜头感受天气变化、了解交通路况、体验各行各业工作状况;原生态类直播侧重地标性旅游场所、城市特色点位的拍摄画面,会采用高空俯瞰视角呈现城市风貌。专栏推出的第一个直播作品是为纪念武汉解放70周年推出的《天亮时刻》,5月16日当天,长报16路记者重走当年武汉解放之路,还原解放场景,通过切入一些职能部门的镜头以及记者在现场的实时采访,24小时不停机地直播,展现武汉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及街头巷尾的方方面面。此后,《直播大武汉》成为长报全媒体的常态产品,通过长江日报APP、官方微博等平台推出,长报记者根据时间分工,24小时不间断推出视频,栏目口号为“直播武汉永不停机 每日24小时为您在线”。此外,长报还不断尝试各种视频新模态。4月14日,长报在2019武汉马拉松比赛期间,与高德红外合作,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视频拍摄相结合,从高空俯拍2.4万跑者冲出起跑线的瞬间影像,配乐、配文的31秒短视频在网络中得到广泛传播。

2019年7月,长江日报聚焦武汉电视问政,首次开设评论直播,评论员从报纸上走到镜头前进行现场评论 记者金思柳摄

(三)两微两端短视频的跨媒体生产与分发。上述湖北省的三家媒体无一例外地形成两微两端短视频的移动传播矩阵,微博、微信、自主平台端、今日头条端、短视频(抖音、快手等)多类移动媒体平台的聚合传播意味着跨媒体内容生产与分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湖报生产的2018年习总书记视察湖北的新闻作品为例,报道中,他们启动了以“一江清水看中游”为主题的长江大保护实地探访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历时15天,报道组从长江湖北段起点巴东出发,沿长江主干流顺江而下,深入访问长江中游沿岸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发展变迁,通过图文报道、视频直播、网络专题、VR展示等多种形式,在报、端、网、微全平台呈现,总观看量超过千万。此外,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方式也可以尽可能扩大其传播面。比如,2019年元旦武汉遭遇大雪,长江日报编辑部迅速启动突发报道预案,不仅在其平台上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实时滚动播报雪情,还通过微信“早安武汉”栏目进行语音播报,清晨号召全城市民铲雪确保交通畅通。跨媒体生产与分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记者编辑团队的融合新闻生产能力也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做不做?为何做?如何做?等问题的解决是保证跨媒体生产与分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激励移动优先、多平台分发的传播机制,湖北省的三家媒体都通过绩效考核“指挥棒”进行管理。首先,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会更多地偏重稿件的移动平台优先分发、移动端(特别是自主平台端)传播效果等。第二,考核细节,如传播效果指数、移动平台类别等都会根据新近发展和技术趋势进行灵活调整,一般按照稿件内容的重要性、时效性、制作质量以及在各个平台的阅读量等,累计算出效果分等分值,分值将直接挂钩采编人员的薪资绩效,借此激励采编人员向全面移动化转型。第三,绩效考核要保证公开透明,并能实现即时查询。三家媒体都表示,全面移动化环境下的跨媒体生产与分发大大增加了从业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公开透明、即时可查的绩效考核能让从业者更好地平衡和调整工作重心和内容生产重点。当然,绩效考核作为“指挥棒”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全媒体中各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和社会价值,比如,湖报、长报都对报纸评论作品予以考核保护。值得一提的是,长报正在着手实现评论直播的创新,2019年7月10日,长报聚焦武汉电视问政,首次开设评论直播,评论员从报纸上走到镜头前,进行现场评论,评论员针对相关案例和问题实时点评,由于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网友反应热烈。

(四)尊重用户自我传播,拓展全员全球生产。参与式新闻生产已成为互联网传播的基本文化形态,用户自我传播(self-communication)不仅扩宽了新闻机构的新闻报道范围,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生产模式。长报在激发、引导、整合用户的自我传播方面卓有成效,不仅成功地通过“城市留言板”产品带动武汉市民的合作式生产,还积极拓展英国、俄罗斯、法国等国的UGC内容生产。“城市留言板”是长报配合武汉市网上群众工作部开辟的官方互联网平台,它是集网上民情收集、网民诉求办理为一体的网络工作平台,为武汉市民反映诉求提供全天候服务,建立群众诉求集中受理、自动交办、分级督办、限时反馈、群众评价的工作流程,被称为“第二信访局”。“城市留言板”全网公开显示的单位办结率、警示次数、群众满意度等统计数据将作为对武汉各地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2017年5月成立以来,“城市留言板”表达出“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的栏目方针,截止目前,平台注册的各区、政府部门、法检及其他单位、群团、党委系统等单位共获历史留言总量346205条,回复总量341008条,回复率达98.5%。近35万条留言及其处置中很多成为新闻报道的信源,“城市留言板”不仅为长报,也为国内各家媒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源。用户留言也逐渐从抱怨、责难、质疑为主发展为更多的肯定和建设性意见。利用该栏目,长报通过提炼市民的爆料或建议,编辑和推送用户自我生产的内容,从原来“记者找素材”变成“素材找记者”。此外,长报还专门安排编辑人员每日跟踪与回复用户的评论留言,借此不仅可以捕捉群众关注的热点,同时还极大提高用户与内容的互动性和粘性。“全球拍”则是长报开发的另一个合作式产品。2018年5月,长报成立“全球拍”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华人志愿者,以邀请志愿者拍摄和上传原创视频的方式扩展报道边界,进而直击全球热点事件,区域媒体用直播方式进入全球报道。比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伦敦马克思墓前直播;普金就职日在莫斯科红场视频采访;直播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等。目前,“全球拍”已发展各国共计20人、以留学生群体为主的用户报道团队,根据双方合作协议,视频版权归长报所有,参与合作生产的用户会根据新闻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劳酬,他们完成的视频直播作品累积点击量已超千万。长报的尝试表明,用户是全媒体融合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源泉,他们的新闻在场、价值敏感、认知角度等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媒体尊重和合作的对象,移动技术重建也拓展了人与人、人与外在世界的连接。

三、面向5G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构建

图据东方IC

5G将不断积累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类社会对通讯数据的需求,“预计到2025年,全球5G网络连接量可达14亿人,中国的5G使用量将超过6.7亿人。”表面上看,它最直接改变的是速度,但实际上,5G将支撑应用场景由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拓展,构建起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它能透过数据匹配用户最需要的业务,并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变化,它在不断创新更多新业态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应用和社会治理。因此,面向5G需要提前布局、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生态。

本文研究表明,湖北省三家媒体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敏感性,能结合各自不同的媒体环境制定全面移动化的发展策略。从技术发展看,移动化仍然高度依赖第三方技术平台,一方面,多种第三方平台的混合使用、跨媒体叙事与分发等会极大提升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三家媒体对自有平台的发展寄予厚望,都希望自有平台能成长为以我为主的、坚实的传播阵地。从内容生产看,已形成自有平台、第三方平台和党政部门自建媒体并存且彼此合作/竞争的全媒体新格局,交互性的合作生产模式已进入用户深度参与并拥有自我传播权的新阶段,传统以媒体作为新闻与信息集散中心的传播通道已被彻底打破,与媒体长期合作的党政部门也在自我成长为政务新媒体,这些都是全面移动化带来的新挑战。从组织再造看,全面移动化必须建立在适合的、灵活的组织结构上,三家媒体有的是深度变革,有的是局部调整,有的是向外延展,组织结构质量的优劣将推动或限制后期5G时代的媒体融合变迁。

新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正在呈现系统化变革,全面移动化将成为后期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结构。互联网思维下的现代传播体系建设需要系统性支持,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升级与使用是构建立体多样现代传播体系的物质基础。当然,媒体融合绝不仅仅是技术迭代更新带来的物理变化,它同时还需要组织变革的支撑、需要人作为传播中心的知识转型、需要将内容和技术升级融会贯通、需要创新改进网上舆论工作,并在对外传播中增强国际话语权。

媒体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开放式迁移,它不应仅仅理解为技术变迁与采纳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体现人类交流与传播诉求驱动下的社会实践变迁这一本质,对媒体融合的研究最终需要回归人本身,研究需要聚焦以人为主导的、以交流为目的的传播实践演变趋势,并最终回归理论本身的研究。由此,面向5G的全媒体生态构建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主体、多种形态中建立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并更多地关注文化、意义等的流动与认同。

(肖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春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作者:肖珺 张春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