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启示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采访

采访嘉宾:罗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

曾几何时,现代化被视为“西方化”的代名词,西方的现代化途径在普世价值的宣扬下,成为现代化唯一不变的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立足国情,不断求索,不断奋斗,走出了区别于“西方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的成功,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中国道路蕴含着许多现代化的重要启示。中国道路启示世界什么?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带来怎样的经验?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罗骞。

西方现代化理论有一种普世主义偏见,现代化不等于资本化、西方化乃至美国化

求知: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是唯一的吗?

罗骞:人类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道路存在差异,没有统一不变的唯一模式。

一方面,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方式和道路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是渐进发展的方式,有的是快速腾飞的方式,有的是温和改良的方式,有的是激进革命的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另一方面,从现代化的特征和指标来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求知: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常遭遇哪些挑战?

罗骞:即便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国情存在差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存在差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具体挑战,遇到各种不同问题。

当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挑战。就当下情况而言,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的问题是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二是新兴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新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相对落后,面临迅速追赶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艰巨任务,这是一个大的挑战;第三是新媒体时代对内部团结稳定带来的挑战。现代化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发展中国家大都没有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革命、社会参与意愿的提高等可能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带来挑战,从而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公平正义带来的挑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地区、各个年龄的人群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不一样,社会发展不公平,导致社会的矛盾冲突,不和谐。

不同国家来说,可能某些挑战更严峻一些,而另一些挑战则相对要小一些。迎接各种挑战,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有效地融入全球化的经济过程,抓住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机遇,加速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

求知:为什么西方现代化的“经典理论”输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验中均告失败?

罗骞: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中常常有一种普世主义的偏见,以为现代化就是资本化、西方化,乃至于美国化。西方现代化理论还曾经承担了向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这些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和标准是一种普世的样板,只有这样一种现代化道路,别无他途。他们试图依据这样的样板改造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此甚至不惜以战争和暴力的方式破坏别国主权,结果是导致了这些国家的混乱无序,现代化过程受阻,甚至是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整体倒退。几十年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这种事情在全球发生太多了。西方的这种普世主义往往忽视差异,削足适履,适得其反,最终必然失败。

现代化“模式”给人静止不变的印象,“中国道路”突出现代化的特殊性、探索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特征

求知:为什么许多学者把中国道路称为一种“中国模式”?

罗骞:其实,最早使用“中国模式”概念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和苏联解体后的一些俄罗斯学者。一些西方学者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强调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差异;一些俄罗斯学者也注意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他们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另一个方面强调中国渐进性的改革道路与导致苏联解体的休克疗法的不同。居于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认识,这些学者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国内学者开始也在使用,但逐渐用得少了,现在更多的是使用“中国道路”。因为“模式”常常给人一种定型完成、静止不变的印象,甚至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能够模仿和挪用的意思。中国道路则不一样,能够突出特殊性、探索性和未完成性等,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特征,更能体现出我们中国人对这一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中国模式与西方不同,它不是一种普世的模式,而是我们中国人在特殊的文化历史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探索出来的特殊发展道路。

求知:中国道路带来的现代化经验,是一种可以复制、照搬的发展经验吗?

罗骞: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讲,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特殊道路,它适合于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形成了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合理经验。

一方面我们认为中国方案是“中国道路”探索的结果,强调它的中国品性,它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探索出来的适合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案,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国道路还在不断发展,中国方案也处在不断探索、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它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至今没有完全定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道路形成的现代化方案,不是一种可以照搬照用的经验。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在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我们应尊重各国的国情和传统,包容和支持不同的实践探索。

“中国道路”的独立意志、政党优势、制度优势等等,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带来启示和经验

求知:中国道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具体有何启示和经验?

罗骞:中国道路是一条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虽然不能直接复制到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但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和宝贵经验。

首先,中国道路是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坚持的原则,反对外来干预,反对照搬照套,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这是中国道路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则;其次,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入侵下开始现代化进程的,饱受侵略与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取得民族国家独立之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强权,反对战争,向世界展现了和平发展的成果经验和强烈意愿;第三,中国道路是一条渐进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主张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有序和稳定为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中国道路是一条积极进取的组织化发展道路。中国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它不是自然自发地进入现代化过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它保证了我国现代化过程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实施和强大的民主凝聚力。

求知:“中国道路”在全球舞台中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罗骞:纵观当今社会现实和未来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理论优势。首先是中国道路凝聚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和强烈期待,这是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其次,中国道路具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经历过战争与革命洗礼的强大政党,是经历过改革开放考验不断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政党,而不是西方的选举性政党,不是表决机器,而是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是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三,中国道路的优势还在于它拥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道路就是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后,中国道路是走向现代和超越现代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是单方面地追求现代进步,而且具有超越现代局限的未来方向。

如果说中国道路面临挑战的话,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的保守主义的挑战,按照一种教条主义的立场质疑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于西方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他们按照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标准批判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成分,对公有制经济、国家对市场的指导作用等等进行批评。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够化解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编辑 华智超】

(作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