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学家伊万·索科洛夫: 万里茶道是连接中俄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纽带之一

记者/冯爱华


俄罗斯历史学家和茶文化专家伊万·索科洛夫

《万里茶道汉口画册》


    “不可读”的茶叶日常史

    曾经的汉口东正教教堂什么样?俄罗斯的知名茶叶店又在哪条街上、什么模样?林林总总的税务、商业、广告类小纸片上,填充了历史的哪些细节?

    近日,俄罗斯历史学家和茶文化专家伊万·索科洛夫著、黄敬东译、李皖编校的《万里茶道汉口画册》出版,让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书中收录与18世纪-20世纪中俄茶叶贸易有关的200余幅影像资料,大部分是首次见诸于世,部分图像甚至在俄罗斯都没有公开过。这些资料包括老照片、明信片、税务发票、茶叶包装纸、广告卡片、茶叶盒等等,辑为城市、集市与茶路、茶商旧址与文物、茶店旧址与文物、茶叶广告五个部分,绘成了一幅以茶叶为线索,勾连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密切联系的历史长卷,横跨欧亚大陆、细节明晰可见。

    “它可以看、可以研、可以考,就是不可以读”,李皖在后记中写道,这本书的价值仅在于博物馆的价值。在这些种类繁多、头绪纷杂的资料中,可还原俄罗斯茶叶进口零售的基本史实,可觅得由茶叶贸易所牵连、带动的中俄各种生活、风尚、工艺、艺术演变的蛛丝马迹,可发现18、19世纪中俄交往中的汉口、茶叶及中国其他城镇的信息,可以解读万里茶道上的城市、建筑、道路等固化的文物,理解它们现在的样子……

    资料来源于伊万·索科洛夫的收藏,专注于茶叶研究的他搜集有万里茶道上数以千计的文物和图片,在李皖的提议下,与汉口有关的资料被清点出来,编成这本“汉口画册”。因此,这本书没有俄文原版,它就是原版。

    自2014年长江日报推动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以来,这已是第三部讲述万里茶道与汉口茶叶故事的著作。当年8月,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队从汉口江滩茶叶码头遗址出发,循着17世纪-20世纪初茶叶贸易之路的主线,经襄阳、赊店、呼和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等城市,最后到达圣彼得堡。一路所见所访所问,揭开各城市与茶道尘封的历史,带领读者思考万里茶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直陈申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段行程即是万里茶道三部曲的开篇——《重走中俄万里茶道》。

    2017年,伊万·索科洛夫所著的《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被译为《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在汉出版发行。这本书全面展现了小小中国茶叶搅动俄罗斯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若干侧面。除了作者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还有近百幅俄罗斯不同历史时期茶文化主题的绘画和摄影材料。

    《万里茶道汉口画册》出版后,索科洛夫兴奋地表示,在俄罗斯尘封许久的有关中国茶叶历史的新资料,终于可以被人们阅读了。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史料和论文的出现,随着相关国际组织把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提上议事日程,俄罗斯将有更多学者、更多媒体关注万里茶道的研究,“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访谈】中俄历史关联越多越会在当下建立关系

填满碎纸屑的茶叶包,保留着中国茶的记忆

记者:作为本书作者,您第一次看到《万里茶道汉口画册》时,是什么感受?

伊万·索科洛夫:除了兴奋还是兴奋。因为在俄罗斯尘封了很久的有关中国茶叶历史的新的资料,终于可以被人们阅读了。在中俄历史当中,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还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两国之间共有的历史。这本书中有很多最新资料,有一部分图像甚至是在俄罗斯都没有公开过。我认为对于中国的读者(尤其是对茶叶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该书可以开启茶叶研究的一个新思路。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茶叶对世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让部分失传了的茶叶工艺重新得到认知,这是莫大的快乐。

除此之外,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拿在手中有一种愉悦感,纸张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在当下互联网电子书流行的时代,很多人不知道手中拿着一本纸质的书来阅读是多么愉快的一种体验。数码时代的纸质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高大上身份的象征。

记者:与《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不同,《万里茶道汉口画册》更像一个博物馆,展现了庞杂繁复的影像与细节,这对渴望了解相关史实的普通读者和研究者而言,将有哪些帮助?您希望他们获得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伊万·索科洛夫:眼下世人越来越希望看见几个世纪前的那个彩色的世界。是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个时代留下来的黑白图像,更热衷于去发现那个时代有色彩的、真实的文物,文字的价值反而在减少。且不论这种现象是好是坏,但这是历史的一个阶段。世人对亲眼目睹古代留下来的实物越来越有兴趣,这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这在西方叫做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它甚至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研究门类。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书籍是以画册的方式问世,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人们可以一直谈论有关茶叶的种类、制茶的工艺等话题,早在十八、十九世纪,俄国的学者和旅行家们就记载过在中国已经失传的某些制茶工艺。假如没有相关的图像资料,仅仅只是通过文字媒介来传递的话,恐怕这些技艺也会逐渐失传。

举几个例子:曾经有一部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大家为电影中的立体感叫好,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世纪的俄罗斯,市面上出售的就有一种洋铁皮茶叶罐。在这个铁皮罐子里面就安装了一种带有光学玻璃的装置,把一种立体卡片(正反两面都贴有照片,借助光学玻璃折射成为一种立体的图像)放在上面就产生了立体效果。人们喝着来自中国的高品质茶叶,他们的孩子可以把立体卡片放进立体装置,就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叶种植场的立体景致。或者换成另外一种立体卡片,就可以看见英国的孩子们在喝茶的立体场面。

说到这样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了这种技术。要知道立体图像、三维技术仅仅只是前不久才出现的高科技。只有当人们看见有关的图像之后才会深信不疑,通过图像得到的信息也就转化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第二个例子是,是关于西湖龙井,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茶,它有十分具体的产地,还是皇帝们最喜欢喝的贡茶。如果仅仅就是用文字记述这种名茶曾经也在俄罗斯的市场上销售过,恐怕不会有人记得住,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会相信。但是当你打开这本画册的第54页,你会看见一种俄罗斯的茶叶包装袋,上面俄文字母的意思是“莲心茶”,这种茶叶其实就是龙井茶 —— 来自于遥远的浙江省杭州市郊外的西湖龙井茶。这种茶叶被运到了汉口,俄国茶商购买后经过蒙古和西伯利亚运送到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经过品质检之后用半俄磅(相当于204.5克)的茶叶袋进行分包,然后送到下诺夫哥罗德的集市上出售。被茶商们购买之后运到了莫斯科,茶叶喝光之后人们往往舍不得把茶叶袋扔掉,他们用碎纸屑填满茶叶袋留作纪念,这是关于中国茶的记忆。这些空纸袋被保留到了现在!翻开地图看一看,这些茶叶走过了多少个中国的省份、多少个俄罗斯的城市和多少曲折的道路,才被送到了俄罗斯消费者的手中!如果只是轻描淡写一下,说这是来自中国的名茶,很多读者都不会相信的。要知道在19世纪这条茶叶之路真是太遥远了,但是当你看到了这些出自19世纪末的茶叶包装袋的实物的时候,人们就不会轻易说出“这不可能”这句话了。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被湖北的读者看到,而且其他省份的读者也会看到。湖北不仅仅只是生产和销售茶叶,汉口商埠也不仅仅只有茶厂。整个汉口地区就是一个“大茶市”,不仅生产茶叶,还进行茶叶交易。俄罗斯商人在这里甚至可以买到来自广东和云南的茶叶。是的,俄国人还品尝过潮州的单枞和云南的生普,你们以前知道吗?

还有附加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现代中国茶叶生产商需要知道人们过去喝的是什么茶,这样他们就可以销售购买者已经熟知的茶叶。游客们很感兴趣的是,产自他们所在省份的茶叶是在何处销售的。中国历史学家十分乐见中国文化对过去几个世纪俄罗斯的影响,这不是客套话,而是我们拥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实证。普通中国人会很高兴地知道他们的国家和文化曾经被全世界关注。

当下的中国青年热衷于模仿西方(我去过中国,看到年轻人把自己打扮成美国人的样子)。这是时尚,但它会成为过去。中国有自己丰富的历史,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国的古代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意大利、法国、德语区(当时没有统一的德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精英们喜欢在“中式风格”的场所(墙壁是用中国丝绸包裹,房间里摆放着中国古董、瓷器)举办聚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正式场合也会模仿中国人的穿戴;研究中国哲学、享受中国茶、瓷器、丝绸、玉器。

进入21世纪,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公开把这个新世纪称为“中国时代”——中国将再次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在西方好和美英都产生了一种“恐中”情绪。

在17、18、19世纪,中国的文化影响比较温和。在俄罗斯,人们喝中国茶、欣赏中国瓷器,只有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才会通过阅读小报而产生恐惧中国的心理,英国贵族们却在收集着中国瓷器。在当下我们越是了解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和文化互动的历史,就越容易建立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才不会产生一些毫无根据的恐惧。

记者: 在您个人的资料库中,仅是与汉口相关的资料,就辑录成一本200多页的画册,这是否也是汉口在万里茶道中重要作用的证明?

伊万·索科洛夫:是的,汉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茶叶中心。这里不仅仅是种植茶叶和制作茶叶,来自其他省份的茶叶贸易也在这里进行。我手头还有更多的关于汉口的图像资料,但因为版权限制我还不能使用。在俄罗斯,藏品的所有人,或者曾经拥有该藏品并且已经拍摄了藏品照片和扫描图像,他就拥有了该藏品的图像使用权,要使用该图像就必须得到主人的口头或书面许可。

如果我能使用我收集的所有材料(包括我手中藏品的图像资料),那么可以汇编成两部500页的画册。但问题在于版权,我现在正在积极收集一些新资料,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发布了。

一件藏品能讲述的故事,往往比它本身更有价值

记者:书中不少物品来自您个人的收藏,除了研究外,您对这些藏品有个人的偏好和喜爱么?哪些藏品对您而言是特别的,有什么故事可讲述?

伊万·索科洛夫:我不认为自己是个收藏家。收藏家只看重一件物品本身和它能卖多少钱。你可以对俄罗斯所有的收藏家的藏品出价,价格合适就可以出售,这只是价格和关系的问题。对我来说,每一个藏品都是一扇窗户,你可以透过它看到过去的世界。许多藏品都有可信的收藏记录,一个藏品能讲述的故事往往比藏品本身更有价值,即使它只剩下一个。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新的东西、新的事实和新的数据,把它们公之于众,目的是为了历史而使它们被保护和供人研究。收藏家通常不喜欢展示他们的藏品,因为很多藏品的外观也是有价值的。我需要和藏品主人达成协议已达到向人们展示的目的,这种谈判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结果对历史很重要。这本画册里的东西在我所看到的和收藏的物品中只是沧海一粟。我在撰写中国茶史(2006年)的时候,我亲眼看见或通过照片见到的藏品不下于好几千件,亲手把玩过的藏品也有数百件。遗憾的是,收藏家们并不总是允许拍摄和发布这些。悲哀的是我有很多藏品的数码照片,但我没有权利发布它们。

有一部分藏品是在闭门拍卖中出售的。我经常被邀请去进行初步评估,以验证藏品的真伪。现在赝品开始出现了,因为在俄罗斯有很多中国游客,有利可图。我已知在圣彼得堡就有人仿制俄罗斯革命前的茶叶包装。幸运的是,制作它们的人并不知道中国茶叶在俄罗斯的历史,所以这些赝品很容易辨认。从事古董交易的人对历史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古董市场上藏品的价值走势。有一部分藏品已是孤品,如果它们遭遇偶然的破坏或损坏,那就意味着俄罗斯和中国的部分历史将被成为空白。现在许多俄罗斯科学家们也很急功近利,他们只对研究津贴和去国外讲学感兴趣。现在的世界太商业化了。尽管这是暂时的现象,但我们很可能因为对金钱的追求而失去我们一部分的文化。

目前已经确定,19世纪后期在汉口同时有不少于9家、福州不少于3家、九江不少于1家俄罗斯茶厂。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找不到所有这些茶厂的照片,但通过历史文献和茶叶包装我们得知这些工厂不仅是存在于纸上,而且还生产过产品。很多证明材料已经收集齐了,在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并公布于众。

俄罗斯国家收藏中最珍贵的是文献、书籍和地图档案,这些资料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有很多。但是大部分茶叶包装材料、茶叶罐和其他物品均为私人收藏。正是这些私人藏品包含了惊人的信息。例如在不久前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来自19世纪武夷山的茶叶包装盒,我敢肯定中国已经找不到这种东西,13年来我在俄罗斯见过仅仅一个,很想拍下照片并发表,但目前还没有这个可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文中提及的西湖龙井茶和可以观看立体图片的茶罐也是两个不同的例子,每个月都会有类似的发现,内容多到可以写一本书。

最近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一种含酒精混合甜饮料的配方,其中就明确指明需要使用中国黄茶、绿茶和红茶。

如果这些材料没有相应的使用限定,那这些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配方完全可以在当下得以恢复,文献中不仅注明了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还对配料的比例和制作方法均有详尽的描述。

茶和酒在其全部历史中总是形影不离,有人想到把二者混合在一起做出另一种饮品也不足为怪了。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这些配方极有可能重现于餐馆的菜单上,让现代人们可以一试19世纪的味道,相信汉语中马上也会出现一个这种饮料的新单词。

记者:通过《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万里茶道汉口画册》,更多中国人看到了您的研究,您怎样定义这两本书各自的作用?它们在研究万里茶道、中俄贸易、俄罗斯茶文化等议题上具有何等意义?它们对您而言,具有什么意义?

伊万·索科洛夫:第一本书是专著,概括地介绍了中俄茶叶贸易;而画册让你可以看到实物和影像,在视觉上沉浸到过去的时代。当文本与图像相遇时,我们会回到过去,可以看到那个时代。自己评价自己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可能有失公允,只有读者和后人可以这样做。

此外,这两本中文版书籍的问世,还需要归功于翻译人黄敬东先生,重要的不仅仅是翻译本身,而是文本的精确性,而他使得这一切变成可能。和中文一样,俄语也是经过多次的进化而成,文字形成的时间跨度十分巨大。此外,标准俄语是一种很复杂的体系,学会讲俄语很容易,但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却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我一直在研究茶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现在我正在遴选一些新的、可能会让中国读者感兴趣的资料,资料涉及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茶叶的信息。我需要弄清楚的是,在过去的文献中曾经被提及的一种茶叶是否在当下也存在着。

我很高兴茶叶的历史让我们的文化走到了一起,我们看到的历史关联越多,我们就越是容易在当下建立关系。对任何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作品对人们来说是有裨益的。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不会活着看到他们的工作得到认可。我很幸运能活着看到人们对我的工作表现出来的关注,这也会是我未来的探索的动力。

记者:上一次《长江日报》对您的采访是两年前,这两年中您对茶叶的研究有哪些新的进展或有趣的发现?

伊万·索科洛夫:我一直在积累一些新的资料,通过档案馆、图书馆和私人收藏家总是能找到被文献和实物所印证的新资料。

关于从中国的不同省份向俄国供应茶叶的资料越来越多。我收集到很多从中国的福建、安徽、四川等省份供应茶叶的资料。部分茶叶经汉口、另外一部分则是通过其他渠道将茶叶运往俄罗斯和西欧其他国家(尤其海运到敖德萨和圣彼得堡的海上航线)。早在18世纪就有云南的生普洱进入过俄罗斯,军人和旅行者们都喜欢喝这种茶。

很多新图像资料均来自流入俄罗斯的中国茶叶的旧包装。眼下在全球都比较流行喝熟普茶,这种茶具有养胃功效。该茶在俄罗斯现在比传统生普更受青睐。在互联网上翻翻俄罗斯和中国的出版物,可以得知熟普茶大概是1970年前后问世的。茶叶在浸泡之后进行渥堆处理,在茶技师的控制下,茶叶会自己加热,它会发酵,其成分得到改变。然后人们把发酵好的茶置入蒸汽中加热并压成茶砖。现在我引用一段来自俄罗斯1914年的文字如下:

“熟透了的茶叶,不再适合制作红茶和绿茶,但可以用来加工成所谓的砖茶。这些茶叶被浇上水堆成一堆,放置几个星期,茶叶会在堆中慢慢加热,然后在蒸汽中放置一些时间,把它们压成固定尺寸的砖茶”。

这个描述好眼熟是吧,是的,上面两段文字的日期相差56年。这段资料可能很快就会在一本新的中文书中向读者开放。中国的茶叶加工工艺往往比实际上的更古老。只是他们中的某些知识被遗忘了,失传了。许多“新”技术其实只是来自于以前被遗忘的工艺。

在俄罗斯的档案馆、图书馆、私人茶叶资料收藏者手里还有太多的新内容等着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和发现。

除了中国茶史料,还有大量涉及两国外交关系方面的史料等待人们去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阶段。

当中国代表团来访,外交官们拍照留念,交换礼物时候对中国礼品进行拍照,然后拍摄中国服装,然后带着文件进行谈判。茶和茶叶贸易的话题在谈判文件中常常会涉及政府官员。俄罗斯过去有一种内部文件,是俄罗斯官员向上司汇报谈判中谈及的相关内容,以及谈判的结果的文件。很少有人知道,就在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曾经有大量中国人在那里居住,他们从事狩猎、采集野果、蘑菇、人参等山货,他们在城里开设商店,出售中国茶叶、瓷器和布匹。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查阅有关茶叶贸易的资料时发现了一张地图,上面清晰地绘制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人在远东地区的经营地点。这些史料暂时还没有引起俄罗斯研究人员的关注。

20世纪中叶以前,俄罗斯的科学研究人员、官员等,一直都在悉心关注和收集关于中国的所有资料并精心收藏,他们写下很多旅行记录、绘制地图。仅仅只是关于中国的地图,包括边界地图和由那些在中国内陆旅行的俄罗斯人绘制的地图就有好几千幅。

这些地图中的大多数从未发布过,它们只是静静躺在档案馆里面。自20世纪初以来这些史料甚至都没有被人碰过。有一些地图曾经于19下半叶和20世纪初至1917年前在一些不出名的书籍中发布过。如果把这些史料加以收集、研究并发布,组织一个几十人的科研团队马不停蹄的工作,也得花上几十年的时间!

我现在接触的是1917革命前的俄罗斯媒体资料,还接触一些1950年代以前的史料。1917年革命前的媒体发表过许多茶叶贸易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都会影响到其他商品在股市中的行情。革命前的报刊杂志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中国茶叶的标注、图画、地图、笔记、印刷广告和漫画等内容。

万里茶道是连接中俄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纽带之一

记者:在俄罗斯,是否有更多的人表现出对茶叶文化的兴趣,或是在研究方面出现新的趋向?

伊万·索科洛夫:在俄罗斯,对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兴趣在本世纪初激增。遗憾的是我错过了,因为我晚些时候开始茶文化研究,但我知道这些故事,我采访过不少从事中国茶叶交易的俄罗斯商人。可以肯定的说,正是因为中国茶叶的贸易活动才会促使中国茶文化在俄罗斯的推广。

俄罗斯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只有少数几个俄罗斯商人在北京的马连道茶叶市场花费极少的价格购买茶叶运往俄罗斯后再以天价出售。接下来我要讲的数字可能会令人震惊,但它们是真实的。我认识很多茶馆老板(2010年我结交了很多茶叶店老板,因为我要撰写关于茶叶的论文,也因此被很多茶商关注),所以我有机会验证他们讲述的故事。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马连道购买最上等的铁观音,每500克的价格是100美元(这是当时中国市场最高的价格)。当这种茶被带回到俄罗斯之后,其售价完全是根据公司老板的喜好随意定价(在1990年代俄罗斯只有不到10家较大的茶叶公司),价格飙升到1公斤1万、1.5万甚至2万美元!然而所有这些茶叶的成本最多也才每公斤200美元。当时买这种茶的人往往是黑道和腐败的官员们,他们对茶其实一窍不通,但他们的地位要求他们“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更贵的是宜兴紫砂壶、中国木雕、书法和中国画。现在,很多黑道上的人物和寡头早就破产了,他们正试图出售这些物品。当然,以他们的进价来出售已经不现实了。之后茶叶价格开始暴跌,没有人再以这样的价格买茶了。大部分俄罗斯采购商改为去广州芳村茶城买茶,2013年年底之前,俄罗斯的茶叶市场十分兴旺,当时俄罗斯国内的正常茶叶售价估计是成本的1200%,随后俄罗斯出现了那场众所周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进口中国茶叶加价300%~800%出售这在俄罗斯并不是什么大秘密。那些在俄罗斯茶市中只加价300%的人也不讨人喜欢,因为他们会被人加上“倾销”罪名,毁掉了自己也毁了他人的生意。

俄罗斯在2014 - 2019年销售中国茶的公司数量大幅下降,因为在2018 - 2019年,高品质名品茶叶销售情况不是很好。在俄罗斯,微信并不普及,他们使用VKontakte社交网络,之前那里有很多茶叶交易群,但到2019年茶叶交易群数量下降了15-20%以上。

现在有很多商家销售价格不贵的普洱(生普和熟普),以及便宜的绿茶,只有高收入人群对高端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很快。听起来有点反常,但俄罗斯富人喜欢的是纯正普洱的味道(老班章和冰岛);西湖龙井绿茶还有少量稳定的需求;武夷山的大红袍并不怎么被人喜欢,俄罗斯人更喜欢的是肉桂;2018年开始,白鸡冠也开始受到青睐。有点反常但正是最昂贵的茶叶市场目前处于自己的繁荣期,高端市场的其他部分如餐饮酒店业(出售牛奶乌龙茶、人参普洱茶和芳香性茶叶的地方)和大众市场(销售越南、印度和锡兰茶叶的地方,这里很少有来自中国的茶叶)才是货币计量市场。

黄茶和长金花的黑茶在茶叶市场上销售的不多,湖北的砖茶在俄罗斯茶叶市场基本上已绝迹。台湾茶叶销售强劲增长,但这种茶的产地已经变成了云南省的保山南部地区,这种茶在2017年12月才出产,俄罗斯已有四家公司在市场上积极销售这种茶叶。

事实上,所有在俄罗斯销售中国茶的俄罗斯商家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推广着茶文化。但富人们(正是他们大幅扩大了高端茶叶的消费)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他们只对茶叶的效用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品茶的状态。当他们感觉到茶的能量时(加热、慢品、陶醉状态、身体放松),他们就会一直购买这样的茶叶。

在俄罗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不多,有时会有展览,在克里姆林宫举办的两场大型中国展览的知名度很大。最近的一次是在2019年。莫斯科最积极推广中国文化的是一家叫做“机遇”的中国出版商和他们的一家莫斯科商店的经理达尔雅·比柳科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家书店的一个小经理居然成为莫斯科推广中国文化最积极的推广者之一。

“机遇”出版社用俄语出版了很多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书,他们的活动非常积极。最近,他们高调出版了俄语版《全图本茶经》。

此外,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也在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他们每周举行一次茶话会(由孔子学院的老师尤莉娅·马雷舍娃负责组织),只要对中国茶叶历史和茶文化感兴趣的都可以参与。尽管推介的都是一些知识基础,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受到熏陶的不仅仅是中国茶,还有茶叶文化。在莫斯科有很多中国公司的广告,尤其是华为公司。城市巨型广告牌和地铁的里,都有他们的广告。但它商业效果几乎没有——俄罗斯人只买苹果和三星手机,中国手机并不受欢迎。

俄罗斯的大部分“东方”食物是日本料理,里面的寿司很受欢迎。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日本料理占了中国餐馆上风的国家(除了日本本土)。即使你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你也找不到一家像样的中餐馆。我认识的几个中国人甚至会指名道姓地责骂诺沃斯拉波斯克地铁站旁那家最好的“友谊中餐馆”,说“不是地道的中国菜” 和 “太贵了”。

2019年,俄罗斯最大的茶叶连锁店“茶海”(拥有多达40家自己经营和特许经营店)在圣彼得堡总店内开设了第一个茶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介绍了不同国家(中国、印度、锡兰、日本)的茶传统,并且有一个小的收藏集锦,收集中国茶罐和广告(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博物馆规模不大,但聊胜于无。

说到研究方面,其实并不是系统性的。我每年大约发布和刊登20篇文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具科学价值,而是为了博士论文答辩而写例行的出版物,以及科学机构和大学的总结性报告。

在有实际价值的研究中,有相当多的关于俄罗斯商人家族的文章,包括从事茶叶贸易的商人家族。这样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俄罗斯各地方志专家们的事情。很多论文都是来自西伯利亚、乌拉尔的学者们发布的,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来自叶尼塞斯克、喀山、伊尔库茨克的专家们。在贡古尔市有很多专门研究本地知名的从事中国茶叶贸易的格里布申家族的出版物。但他们只关心这一个家族。另一方面,对中国研究人员来说,所有这些出版物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从来不提及在俄罗斯帝国境内销售茶叶的中国家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有不少中国家族和茶叶集团在俄罗斯销售茶叶,但还没人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有很多记者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里面只引用已经发表过的材料(没有新档案)。报纸上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关于俄罗斯茶点的话题——大茶炊、面包圈、蜂蜜、姜饼。

记者: 您的研究对当下的俄罗斯和中国而言,有什么意义?

伊万·索科洛夫:到目前为止,我这些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具完整性的。最具价值的恐怕只是关于俄罗斯商人史的研究专题,就像上面提到的,很多学术论文都是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发布的,有很多关于俄罗斯茶商和商界历史的新资料都已经公开发表,遗憾的是这些在中国可能无法引起专家学者的兴趣。

但我相信,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日益增长,关于万里茶道历史的出版物也将会出现。几年前,我们在所有主流媒体上都听到了“一带一路”这个话题,到目前为止,政论类电视节目一直在积极讨论这个话题。

2016年,俄罗斯曾经尝试出版一本名为《新丝绸之路:欧亚观察》杂志,不过该杂志仅出版了两期就停刊了。

记者: 今年3月,“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前中蒙俄三国也有意联合推进“万里茶道”申遗,“万里茶道”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国际范围内日益得到重视,您对此有何看法与建议?

伊万·索科洛夫:这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俄罗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许多事情都不是系统性的操作,只有在外部事件的影响下才会临时抱佛脚,这在我们国家这被称为“追赶正已经驶去的火车”。在俄罗斯,政治精英们正忙于国内事务、西方的“制裁”、个人的财务利益。只有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被“超越”而损害了精英们的政治野心时,他们才会做出反应。我认为,一旦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那我们的政府就会醒过来,就会指示科研机构和相关官员们从事这个专题研究。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变得非常活跃并试图加入中国人早已经开始活动。在俄罗斯,官员和公众人物对待这个问题非常冷淡,为什么?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的利益,而对“上面的命令”,往往也是有令不行。这很悲哀,但确实如此。

2013 - 2014年间在俄罗斯曾经掀起过一次中国茶叶的小高潮,曾经有好几个中国考察团来俄罗斯(其中包括乌兰娜组织的几个团),俄罗斯官员也开始关注万里茶道。2018-2019间年真正希望推动万里茶道主题的政治精英人物只有谢尔盖·马尔蒂诺夫,时任《俄罗斯和中国》杂志编辑。

他一直以来与俄罗斯国家旅游局保持合作关系,除了他以外,致力于推动万里茶道的还有社会活动家阿拉·舍莉亚宾娜。我们现在正和她一起尝试在俄罗斯文化部官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中刊登介绍万里茶道的相关信息( https://www.culture.ru/traditions/culture-heritage)。2019年初,在阿拉·舍莉亚宾娜支持下,我准备并递交了将万里茶道和传统的运茶专用驮箱(一种竹子编织的、外面包裹了动物皮革的用来从北京和汉口经驼队运输茶叶的包装工具)列入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事实上在俄罗斯甚至对我们的官员来说,并没有万里茶道这个概念,连俄罗斯文化部网站上也没有这个栏目,没有任何行动。到目前为止,还没收到对我们递交的申请的任何回应,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直到最近,俄罗斯酒店和旅游学院院长斯维特兰娜·迪克佳尔也曾一度致力于推动了“万里茶道”的主题,她的出现对俄罗斯旅游业的官员们很有影响力。不过现在她已经更换了自己的职业,所以对万里茶道的事情也仅仅是关注而已。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茶叶历史和万里茶道在中国引起了更大的关注,而不是在俄罗斯。

同时,我相信伟大的万里茶道是连接俄罗斯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最重要的纽带之一。我确定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史料和论文的出现,相关国际组织把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必定会促使俄罗斯方面更多关注和行动。之后必定会出现更为认真的研究学者致力于这个专题的研究,俄罗斯档案馆的史料、私人收藏品和图书馆的资料足以让这样的研究持续几十年!这样以来我们的官员也不会袖手旁观了。

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正如中国成语所言的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步子已经迈出了很多,因此万里茶道的历史必将仍将出现在报纸的头版和电视节目中。

黄敬东 译 2019.07.22 于北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