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的造星手段鼓动了粉丝疯狂

李尔静

近日,网剧《陈情令》大火,却给两位主演带来了不小麻烦。演员王一博的手机号被黄牛买卖,手机被一些狂热粉丝打爆;演员肖战的户口内页被售卖,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全被曝光。因不堪被极端行为骚扰,演员不得不发博呼吁“喊停”。

近年来,粉丝的极端行为屡次走进公众视野,舆论也多有评说,但这类粉丝行为不但没有适可而止,反而好像愈演愈烈。

打骚扰电话、泄露私人信息、扰乱公共治安,这些常识性的法律底线,如果放在平时,大多数人都不会去轻易触犯。就算那些打过骚扰电话、买过航班信息的粉丝,只要不处在“追星”状态,也能很理智地分辨出此类行为不可为。只是一旦进入到“追星”,大家的常识就好像突然失效了一般,为了接近自己喜爱的艺人,似乎什么底线都敢逾越。

粉丝不是现在才有的“新物种”,为什么对比过去的粉丝,当下的粉丝会如此的狂热?这恐怕与现在的造星机制脱不了干系。

过去,明星大多和作品绑在一起,就像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陈道明饰演的康熙,人们喜欢的、记住的,往往是明星塑造的某个角色。但现在的所谓“造星”,却不再是以作品说话,而是通过比拼人气、获取流量来塑造明星,即不管有没有作品、有多少作品,只要有流量就是所谓明星。缺少流量就制造流量,缺少粉丝就制造粉丝。

比如,一些艺人经纪公司会在社交平台上创办应援会,从粉丝群里选出“站姐”,由“站姐”带领粉丝们一起打榜、刷票、制造话题,争抢流量。因为没有了“作品”的保驾护航,流量明星自己就变成了粉丝向往的“作品”。为了增加艺人的曝光度,公司还会把艺人的工作状态,实时情况,甚至生活琐事都拿来与粉丝分享。在这样的追星氛围里,粉丝确实很容易产生“自己和明星离得很近”的错觉。再加上粉丝群体的年纪大多偏小,以十几岁的青少年为主,被周围的情绪一“煽动”,便很容易陷入疯狂。

在追逐流量的造星机制下,粉丝变得无所顾忌,甚至侵权犯法,看上去似乎是粉丝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不正常的造星手段混淆了青少年的价值观,纵容甚至鼓动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这才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突破底线的疯狂事件。歇斯底里的背后,粉丝当然有责任,但这个“锅”,还是要盖在造星模式的头上。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