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村民恢复生产结下深厚军民鱼水情,新四军第五师曾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

“武汉抗战第一村”黄陂姚家山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游人如潮,每天上千名游客来此参观 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11日讯 7月的武汉,碧水蓝天。“武汉抗战第一村”黄陂姚家山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游人如潮,每天上千名游客来此参观。

姚家山村坐落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与孝感市大悟县交界的大别山中,这里青山环抱、生态宜人。抗日战争时期,姚家山村被称为“小悟山”,这里曾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机关,以及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机关所在地;它是新四军第五师三次东进时的军事指挥中心,还是新四军第五师暨鄂豫边区指挥中心移驻大悟白果树湾后,边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和重要活动发生地。

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整个姚家山村就是一个大的革命文物群,现有红色革命旧址6处,留存军事文物500多件,有李先念旧居、陈少敏旧居、后勤部旧址、修械所旧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大礼堂旧址,当时一些大型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姚家山村这一抹红色记忆,成了小山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的姚家山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胜地。7月11日,曾参与陈列馆筹备的黄陂区蔡店街文体中心主任郭艾英和长江日报记者一起到姚家山村探访。

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缴获的战利品与村民分享

2015年3月,位于姚家山村的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开馆。馆内的大量珍贵图片和历史资料,见证和展示着姚家山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恢宏历史。

郭艾英曾参与陈列馆的筹备、建设和历史资料收集等工作,她介绍,陈列馆的主题是“砥柱中原”,讲述了以李先念为师长兼政治委员的新四军第五师崛起于武汉沦陷的中原敌后战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依靠边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创建、巩固、发展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历史。

星火燎原鄂豫皖,红旗挺进大别山。1940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驻姚家山,开始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陈少敏来了以后,积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与农民打成一片,深受老百姓爱戴。姚家山形成了军民团结一致的氛围,迅速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

郭艾英说:“当时,司政机关设在农民姚成台家,李先念住堂屋、陈少敏住西房。军队几百号人住进了姚家山各家各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据说,新四军在姚家山驻扎了6年,与当地村民相处非常融洽。1941年,新四军从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都和村民们分享,一家一户地给村民的门上挂猪肉。”

自新四军第五师来到这里后,姚家山村民便主动把祠堂提供给部队作为司政机关大礼堂。礼堂一楼是李先念办公的地方,也是当时的战略指挥中心,第五师在这里召开大型会议。如今,在展厅的桌面上,还整齐地摆放着军用水壶、暖水瓶和老式电话,还原了抗战时期司政部的办公场景。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张肇俊表示,作为抗战时期鄂豫边区建立较早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姚家山村成为这个时期武汉外围坚持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新四军第五师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建立了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强大兵团,有力地从战略上配合了八路军、新四军兄弟部队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发动民众共同生产军需供给 建立强大的后勤保障

离司政机关大礼堂旧址的不远处,被战火侵袭的断壁残垣记录着姚家山曲折的革命历史。1942年12月,日伪军万余人分14路向大小悟山进行扫荡,新五师主力虽然胜利突围,但全村200多户房屋被烧毁及炸毁,只留下一间半完整的房屋。敌人走后,李先念命令部队帮助当地民众医治战争创伤,慰问和抚恤老百姓,并组织抗日大学生及当地民兵骨干帮村民修盖被毁的房屋,迅速恢复生产生活。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姚家山村村民与驻扎乡村的新四军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张肇俊介绍,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反“摩擦”的艰难日子里,新四军第五师发动姚家山地区的民众共同生产军需供给,建立起独立的后勤保障体系。

如今,在后勤部旧址,82岁的姚士高老人和老伴仍居住在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忆起那段历史,姚士高老人热泪盈眶。他回忆,那时每天都有几十人在这里工作,第五师的干部、战士自己纺线、织布、做军鞋,根据地广大妇女们也积极做衣、做鞋支援部队,“条件很艰苦,干革命不容易啊”。

新四军第五师被服厂从诞生到壮大,人员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近30人,衣被制作工艺从先前的纯手工发展到后来的半手工半机械化。仅一年多时间,姚家山就生产了4000多套被装,基本上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也统一了军队军服及士兵的精神面貌,极大地激发了战士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边区领导人重视队伍纪律建设 提醒干部“尊重群众利益”

张肇俊介绍,第五师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来源于李先念、陈少敏等边区领导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他们经常提醒干部,“要遵守群众纪律,尊重群众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和鱼水情谊”,告诫干部“脱离群众,不了解客观的具体情况,不克服主观主义,就不是共产主义者”,强调“边区的发展,一定要发动群众,要与群众最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兴修水利,抗旱救灾,生产自救,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打击恶霸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贯穿到发动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去,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衡量地方干部工作的标准”。

抗战时期,为了将一支在当时以农民为主体的队伍,改造成有科学的理论武装,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有铁的纪律约束的钢铁队伍,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边区领导人在姚家山召开了几次重大会议,进行了纪律建设与群众路线建设的伟大实践。

1940年4月,豫鄂挺进纵队在东进大、小悟山时,发生第三团主要负责人不听命令,擅自撤离阵地,致李先念遇险的事件。李先念、任质斌等认识到,少数指挥员身上存在的腐朽思想、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习气等,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部队素质的提高,难以争取更大的胜利。

于是,1940年5月9日,任质斌在姚家山召开的连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题为《开展干部中的反不良倾向的斗争》的报告,并在8月的鄂豫边区党委召开军政干部大会上,进一步研究了在边区开展反不良倾向斗争的具体部署,发出《关于开展干部中反不良倾向斗争的问题》的指示,要求全体指战员端正态度,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发扬大公无私的精神,健全党内生活和加强干部教育,以克服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各种不良倾向。反不良倾向斗争运动的开展,为挺进纵队正规化党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启发广大农民的觉悟,结合当时的整风运动,整个边区党委成员,包括书记郑位三都亲自下乡去说服农民,帮助他们生产,解决实际困难。这样下来,一方面改进了部分干部原先的官僚主义作风,一方面又提升了广大农民的觉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自上而下、全面而彻底的改造,边区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组织化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张肇俊表示,在鄂豫边区抗战中,广大共产党员自觉担负起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重大责任,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履行着崇高的职责。他们或驰骋疆场成为冲锋陷阵的抗日英雄,或深入民众成为播撒抗日火种的组织宣传家,以自己的革命精神实现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他们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重和爱戴,树立了民主政府的较高威信,这也是当下值得广大党员学习传承的精神”。

红色遗址

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姚家山村, 姚家山是黄陂北部门户,从汉口城区驾车经岱黄高速、木兰大道一路向北,经过一段蜿蜒的山路,车程将近两个小时。

敌我力量悬殊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成革命胜利法宝

在姚家山村的新四军第五师修械所旧址内,展出的是新四军第五师兵工生产的相关历史。土枪、土炮、土铳、大刀、长矛……这里的武器与陈列馆里展示的敌方先进的九二式步兵炮、九四式山炮等武器,形成了鲜明对比,抗战时期敌我力量悬殊可见一斑。

当时,新四军第五师是由鄂豫边地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其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是战场缴获和购买国民党军队遗弃的,破损情况严重。1940年,第五师设立修械处,除修理枪械外,开始进行系统的兵工产品的研制与生产。

张肇俊介绍,就是在这种敌我力量差距大的情况下,在鄂豫边区抗战中,新四军第五师在边区人民的支持下,实现了收复失地、解放人民、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革命前辈们仍然坚定信念,相信革命终会胜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和平安宁的壮美山河,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希望当代的年轻人能够铭记革命前辈作出的伟大牺牲,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张肇俊说。 (记者王晶 见习记者余金兰 刘娜 通讯员邱舒 刘梦 熊行卫)

【编辑:谢源】


(作者:记者王晶 见习记者余金兰 刘娜 通讯员邱舒 刘梦 熊行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