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青山棚改圆了群众“安居梦” 追梦路上,“我的军运我的家”迎来发自内心的笑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到底为了谁,武汉青山的棚户区改造再次吸引央媒聚焦。8月9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住房保障圆了2亿困难群众“安居梦”》,以武汉市青山区青馨居棚改居民“一步跨越60年”为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红钢城大街“颜值”提升,独具工业文化“气质”,改善周边群众生活环境,助推青山高质量发展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承载了共和国建立初期“先生产,后生活”的奋斗历史,铸就了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青山之魂,演绎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奇。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住在棚户区里的建设者们面临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痛。自2007年至2016年,历经十年棚改,青山棚户区4万余名居民全部搬进新居,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变的脚步并未停歇。“红色引擎共同创造”“五大工作载体”“请生态当总设计师”……青山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修复、绿色发展,让包括棚改区居民在内的全区居民们,不断共享发展成果,迈向美好生活。

目前,红钢城大街改造贯通、戴家湖公园二期建设、高铁(三环)沿线环境整治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作正在推进。随着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临近,“我的军运我的家”的理念正在青山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区干部群众把“军运会的事”当作“我家的事”,生动践行武汉军运会“办赛事、建城市,近迎军运、长期惠民”的宗旨,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在群众笑脸中有了实实在在的答案。

【关键词】路通

“钢城工业元素看着让人很亲切”

独具青山工业文化的城市家具与修旧如初的老厂房相得益彰

72岁的夏新蒲家住青馨居9栋,他对家门口新整修的红钢城大街赞不绝口。“以前去青山江滩散步或者到工人村看看老街坊,都要坐车绕到红钢城去转。现在方便了,马上红钢城大街通车后,楼下的公交车很快就可以直达这些地方了。”

红钢城大街在原来的建设十路基础上改建而来。因为武九铁路北环线阻隔,建设十路和平大道至冶金大道段,多年来一直是条断头路。随着铁路拆除,今年2月起,青山区全面启动红钢城大街贯通改造工程。

红钢城大街北起临江大道,南至团结大道,全长约4.5公里。串起沿线3个行政区(功能区)、8个公园、5条大道、3个港渠,实现青山江滩和东湖绿道相连成环,成为武汉火车站通往青山江滩军运会沙滩排球馆的主要通道,也成为青山加快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夏新蒲说,红钢城大街不仅道路刷黑了,变宽了,路上还增添了很多带有工业元素的设施,让他们这些老工人看着感到很亲切。“比方说树穴里面盖的树篦子,是用红色耐候钢板做的,上面有齿轮形状,还有红钢城大街、城市记忆的字样。还有座椅上的齿轮、扳手图案,垃圾桶和挡车桩都是棕红色,连路沿石也是用耐候钢包裹的,体现了我们青山的钢城文化特色。”

68岁的杨玉萍家住青馨居10栋,以前住在工人村5村。虽然红钢城大街还没通车,但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到青山江滩多次,对沿线老工业厂房的保留改造印象深刻。“还是红砖红瓦红屋顶,虽然是改造了的,但看着还是老红房子的味道。我听工作人员讲,这些老厂房将来打算用来做创意空间,供年轻人们在这里搞文化创意产业,这蛮好的。”

【关键词】水清

臭水沟变身居民口中的“东湖绿道”

耐候钢路沿石、迷彩交接箱为红钢城大街增添钢城迎军运元素

红钢城大街综合整治,带给沿线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仅是交通更加便捷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效果,就是水环境的改善,臭水沟变美景了。

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胡友明说:“我是2016年10月搬进青馨居的。我们社区周围有两条明渠,北边的是一号明渠,西边的是青山港。虽然叫做明渠,但刚来的时候简直是‘黑渠’,完全就是两条臭水沟,周边搭满了工棚,环境非常糟糕。”

“那个时候走路都要绕开水沟走,不然气味太难闻。”胡友明接着说,“现在好了,政府先是清淤,后是种了好多水生植物,再就是把水边的路修好了。这里现在是我们居民最喜欢去的地方,我们青馨居的居民都说,明渠两岸跟东湖绿道一样,楼下就是森林公园。”

青馨居6栋居民刘水清今年82岁,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很喜欢锻炼身体,早晚都爱去青山港和一号明渠周围走走。“我喜欢看那些人在明渠边上钓鱼,青山港连接东湖和长江,如今环境改善了,鱼都知道我们这里的水质好,它们也愿意游过来。”

据了解,青山一号明渠是一条建成30多年的老渠,一端通过青山二号明渠、青山港与长江相连,另一端直通武钢厂区,输送生产用水。因年久失修且周边棚户扎堆,一号明渠此前河道狭窄、淤积严重,水质持续恶化。2017年,继青山港、二号明渠治理之后,一号明渠也迎来命运转折。不仅对河道进行了清淤、拓宽等,岸坡上也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水生植物点缀两岸,呈现出自然泥质的美感。不仅是“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的一部分,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关键词】 地绿

戴家湖公园二期建起“铸魂广场”

阀门厂地块征收拆除后复绿,惠及周边居民

79岁的青馨居居民邬盛叶从自家窗户往外看,一大片绿地让他赏心悦目。“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武汉阀门厂的老厂房破烂不堪,一些企业租用厂房经营,噪音、粉尘让我不敢开窗。现在好了,不光是老厂房拆了变成了绿地,对面车站村的老平房也拆了,做成了绿化,我们住在这里越来越舒心了。”

给邬盛叶老人带来幸福感的,是青山区今年2月底启动的铁路沿线、高速沿线和三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青山区克难攻坚,政企协同,采取拆除违建、征收拆除等多种方式啃“硬骨头”,一批多年来没有消除的环境污染源被清理。据介绍,整治行动中,青山区共征收、拆除建(构)筑物20多万平方米,重新复绿30多万平方米。

戴家湖公园二期雏形初现,附近老工业棚户区沧桑巨变,见证生态修复、绿色发展,诠释筚路蓝缕、拼搏奋斗的青山精神

红钢城大街边、京广高铁和三环线下的戴家湖公园,是武汉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的典范,2017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眼下,公园二期建设已雏形初现,正在加紧打磨细节。

公园设计方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戴家湖公园二期规划面积约25公顷,充分利用工业废旧物,突出“工业文明的回响”主题,打造华中地区第一个混凝土户外公园,为城市工业遗址改造及再利用提供样本。

据介绍,戴家湖公园二期选址是原武汉市水泥厂,场地改造前这里90%地面为混凝土。设计中尊重现场原貌,本着节约型园林原则,不大拆大建,尊重场地记忆,将原场地中遗留的混凝土进行局部破除再利用,满足排水的同时给植物腾出生长空间。

公园建设过程中,开挖发现了老水泥厂留下的水泥搅拌桩基础。设计者和建设者结合规划,打造了厂址花园。通过保留钢筋、点缀劳保手套和工靴等工业烙印,留住城市的记忆,勾起人们回想起当年工人辛勤劳作的场景。

在公园中部依据地势修建7000余平方米的汇水池,与公园一期的“青山之眼”水域形成双眼眺望蓝天的景观,寓示着青山将坚定不移地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之路。水边一条长约70米、高3米的红色耐候钢群峰,寓意着青山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经历,诠释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的精神,绿水、红峰与远处棚户区拔地而起的高楼,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红钢城的壮美画面。未来,这里将命名为铸魂广场,成为青山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场所。

戴家湖公园二期用废旧耐火砖铺设步道,感受岁月变迁

广场不远处,一条30多米长的耐火砖步道让人感受时光的沧桑。据介绍,这些耐火砖都是建设过程中收集的废旧材料,通过循环利用获得新生。步道边上是两扇用混凝土方块砌成的“马里奥山水抽象景墙”,给人想象空间。

此外,公园里还建有水泥管游园、混凝土“岩石”花园、回音壁“呐喊”等景观,见证青山生态的蝶变。

【关键词】人和

“小家”建设好,“大家”更和谐

82岁的刘水清老人说,楼下的“社区好味到大食堂”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我早饭、午饭都在这里吃,饭菜干净味道好,对老人还有优惠。中午多买一点,晚餐也解决了。”

让刘水清感觉很暖心的,还有社区“天天敲门组”的问候。“社区网格员、志愿者每天都来敲我家的门,因为我一个人住,他们经常关心我们的身体,住在这里真的很舒心。敲门组的成员还跟我宣传军运会的文明公约,我也感受到了军运会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红钢城大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58岁的余东梅说,自从搬来青馨居,自己变了不少,身边的人也变了不少。“我爱好文艺,喜欢唱歌、跳舞。以前住棚户区哪有地方让我们跳舞啊。现在好了,社区里、明渠周围到处都是广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舞蹈室、书画室、放映室,今年6月社区里还搭建了一个百姓舞台。我还加入了太极队,跟着一起打太极锻炼身体,在青馨居把以前想要的都变成了现实。”

余东梅接着说:“我觉得社区里每个居民的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我们都是棚改户,刚搬来时,大家把以前的坏习惯也带了过来,乱丢垃圾、高空抛物随处可见,有的人还从楼上往外泼水。”

“社区天天宣传引导我们改掉陋习,特别是开展‘我的军运我的家’文明迎军运主题活动以来,现在再看我们社区,干净卫生,每个人都文明守礼。军运会给武汉这个大家带来了变化,我们的小家也要为大家作贡献,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让青山更加文明和谐,向世界展示武汉的良好形象。”余东梅笑着说道。

策划: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撰文:李锐 覃柳玮 袁静

摄影:陈卓 陈亮 丁越强

【编辑  张操】

(作者:李锐 覃柳玮 袁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