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火遍全球 邵燕君:“梦想的能力”是强心针

李佳  文
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美国大片风靡全球,与之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奇观"的,或许是中国的网络文学?眼下,专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网站“武侠世界”(Wuxiaworld),已成为全球排名前1500的大型网站,总点击量已经超过5亿。老外们也在纷纷“追更”并且发问:“为什么我以前没学中文?现在还来得及吗?”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邮件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这位我国最早关注到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研究者,甚至大胆预言:"十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很可能将是网络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借“武侠世界”出海
去年7月,北大副教授邵燕君和她的学生吉云飞,联系上了“武侠世界”的创始人赖静平。赖静平是一位1986年出生的华裔,3岁时随父母离开成都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全职外交官。因为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喜爱,赖静平最终辞掉工作,开始全职运营“武侠世界”。
赖静平介绍,最初他和在美国和东南亚的很多华侨和华裔,通过网络集结,共同翻译中国经典武侠,“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文化,主要是武侠、功夫什么的,但那些大都来自香港,全是粤语。我们十多年前看了大陆流传过来的武侠电视剧,就想看看武侠小说是什么样的,但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武侠小说是翻译成英文的,唯一一本《鹿鼎记》的翻译水平也不怎么样”。他们花了六七年时间把金庸和古龙几乎所有的小说都翻译完了,但读者不是很多,尤其刚开始时,更新一章要花他们半个月时间,但也许就几百个点击量。
一次,圈里一位越南华侨,将发布在起点中文网的网络文章《星辰变》进行翻译,让大家觉得挺有意思。随后赖静平又去翻译了网络作家"我吃西红柿"的另一部小说《盘龙》,没想到一天竟然有十几万点击。于是赖静平创立了"武侠世界",自发将更多来自中国文学网站的小说进行翻译成英文。他翻译的中国网文风生水起,很多人后来不惜捐钱也要"追更"。
如今, "武侠世界"网站的读者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菲律宾、加拿大、印尼和英国,其中北美读者约占总数的 1/3 。

老外最爱“玄幻”与“仙侠”
美国"武侠世界"的崛起,让邵燕君和她的学生们意识到,中国网文,在海外火了。
最早走红的《盘龙》(Coiling Dragon)被外国读者称为"CD"。有报道称,CD迷、美国小伙凯文·卡扎德因失恋用毒品自我麻醉,看到这部中国玄幻小说后,一整天不吃不喝,一连读了一百多万字。半年后,因为沉迷中国网络小说,卡扎德彻底戒掉了可卡因。“现在我回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小说,它们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但至少不会伤害身体。”还有读者在武侠世界追更后留言说,小说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症、调顺了生活云云。
另一个以翻译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为主营内容的网站Gravity Tales(重力传奇),点击量也超过了2.5亿。平凡无奇的男主角一路打怪、外加各路神仙师傅辅助、成了开天辟地第一人并抱得美人归——这些网站上,随处可见众多外国读者"追更"仙侠、玄幻、言情等小说。据统计,老外们最喜爱的十大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分别是:《逆天邪神》《妖神记》《我欲封天》《莽荒纪》《真武世界》《召唤万岁》《三界独尊》《巫界术士》《修罗武神》《天珠变》。记者发现,其中玄幻、仙侠题材占了大半,"重生""穿越""炼丹""开金手指"等情节出现率极高。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国家早已走红,且还是通过正规的出版路径。网传"辣眼睛"的越南版翻拍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其实是越南人自己做的恶搞网剧。从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越南翻译出版了中国图书的品种为841种,其中翻译自中国网络文学的品种为617种。
中国网络文学未必全是精华
因影视在中国火得不行的《择天记》,也在"引力故事"网上进入前三名。在起点中文网的点击量早已经突破一亿五千万的《斗破苍穹》,以"Battle Through the Heavens"的译名进入"武侠世界"网站后,收获的亿级点击,却是来自全球。
有媒体评论:中国网络小说完成了连传统文化都未能完成的文化输出重任。也有媒体指出:套路新鲜只能带来一时的好奇,如果后续翻译质量不上升,作品情节套路固化,行文质量不提升,老外肯定会失望转战新的领域。
翻译水平确实是如今将中国网文走向海外的短板——译者们大多比较年轻,来自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大概有几百人,赖静平这样的二代移民,许多只会说中文,不认得汉字,通过自学,才努力将中国网文意境用英语保留下来。
"如果是从专业翻译角度来说,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翻译者能比较到位地传达原著精髓"。较早关注到这股浪潮的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庭锋说。经邵燕君牵线,2016年,"武侠世界"网站与阅文集团达成网文作品英译授权合作。
翻译的问题解决了,但有关网络文学讨论还在继续甚至升级:我们给外国人看的,到底是糟粕,还是国粹?邵燕君说:"借由'他者'的目光,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清自己的核心属性,找准文化定位。"


【访谈】
中国网文的生产方式历史空前

网络付费阅读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读+:海外的网络文学市场是怎样的?付费小说阅读这个市场在海外并不流行?
邵燕君:欧美国家互联网非常发达,但他们其实没有很多著名的付费小说网站。在西方,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文学开始出现边缘化趋向,优秀的类型小说作家一般都留在纸畅销书机制内,网络基本上是先锋实验文学和非盈利的同人写作的免费乐园。像中国有十几家付费阅读网站并形成链条、集团化经营的,也极其少见。在网络小说付费阅读这方面,中国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读+:海外的商业类型小说市场发展优于中国,中国网络小说是靠什么实现了“逆袭”?
邵燕君:"逆袭"之所以发生,恰恰与我们此前类型小说的"废柴"状态有关——出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类型小说生产机制在纸质时代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培养起一支创作力旺盛的类型小说作家队伍,没有培育起的一个庞大的读者群,更没有形成一个充分细分、精准定位的市场渠道。
这种巨大的阅读需求和创作潜力,都伴随网络革命的到来而爆发了。相反,欧美就是因为在印刷文明时代畅销书机制太发达、太成熟,其强大的惯性一直维持着到今天仍然能维持运转,而其生产机制却难免陈旧了,这才给了中国"逆袭"的机会。 
读+:中国网文“出海”,是填补了国外的空白吗?
邵燕君:你很难说中国网络文学填补了某个空白,我们不应这样去思考问题,更准确的是,中国的网络文学在海外的粉丝中产生了需求。为什么网络革命在全世界发生,中国网络文学风景独好?为什么文化发达的欧美没有网络文学或至少不那么兴盛呢?“填空”思维潜台词是:之前不主流,这是不是意味着网络文学很low?
几年来,我们不断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这种回答不得不带有自辩性质。而中国网络文学的不胫而走让我们看到,恰恰是网络性让中国网文跨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阻隔,在被网络重新"部落化"的"地球村"获得了广泛的亲缘性。借助媒介革命的力量,中国落后的类型文学获得了"金手指",率先进入了网络时代,从而具有了媒介文化的先进性。
中国网文是一种"拟宏大叙事"
读+:究竟是中国网络文学自带的中国文化因子,还是特别的想象力吸引了海外读者?
邵燕君:我第一次走进一个中国餐馆可能是因为猎奇,以后还去,经常去,不去就难受,只能是因为好吃。吸引力产生之初,并不因为你是中国的。和以往精英文化输出方式不同,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最生猛的力量在于其"一视同仁"地打通了海内外读者的"快感通道"。美国人99%也是非精英,比如著名左翼理论家齐泽克在街头讲演中,居然特别提到中国的穿越小说,羡慕中国人依然具有"幻想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能力。
读+:《盘龙》这种中国网文是按西方人口味翻译的,这算文化输出吗?
邵燕君:怎么不算?对于外国读者,不少网文作品带有西方、西幻色彩,和西幻世界观、世界设定包括人名都很接近。他们在接触这些作品时,文化上有熟悉感,但更重要的在于全世界适用的快感模式,让读者不费脑力、觉得很爽。这种模式是经过网络文学多年发展淘洗积累出来的,十分有效。它有全世界的文化心理基础。
文化了解并非几本书就能完成,但这打开了一扇门。在"地球村"的时代,只有"越是网络的",才有可能"越是世界的"。"中国性"要通过"网络性"才可能展现出来,只要是中国的网络小说,自然会携带"中国性"。例如,通过阅读讨论修仙、玄幻小说,翻译网站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读者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漫长的追更与日常的陪伴中,中国的网络小说真正显示出其"网络性"和"中国性"的魅力。
读+:以"武侠世界"为例,其中的1 /3粉丝来自北美,这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与西部牛仔式的西方英雄主义色彩暗合吗?
邵燕君:并不是,是因为宏大叙事风格,合了西方读者的胃口。在显在的魅力之下,中国网文在北美走红其实还有一个隐在的原因,就是"气质契合"——这是和日本轻小说对比而言的。目前的这些北美粉丝,一部分是原来中国武侠小说的读者,还有很多是从日本轻小说那边吸引过来的。
有的粉丝说,看日本轻小说看腻了,那种"守护美好的日常"觉得特没劲。中国网文这边则是以力证道,杀伐决断,主角有强大的行动力。而且都是300万字以上的大部头、大故事,特别过瘾,与其说是中国的大道无情比日本的美好日常更有吸引力,不如说,现阶段的中国网络小说仍延续着现代性的宏大叙事风格,对于一直处于世界霸权地位的西方读者而言,恐怕还是这种"拟宏大叙事"更能让他们"爽"。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这二十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虽然启蒙主义理想被丛林法则终结了,但宏大叙事的冲动仍在,高歌猛进的气势仍在。这大概也是《三体》获奖的原因——早已进入后现代社会半个世纪之久的西方读者自己写不出阿瑟·克拉克式的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品了,但仍渴望"黄金时代"的回响,来自现代化后发国家的"梦想的能力"可以作为一剂强心针。
中国网文还未成为海外出版市场主流
读+:在北美出版市场上,中文翻译作品市场很小,而通俗的类型文学基本没有,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网文并未被西方主流人群认识?
邵燕君:虽然中国网文的北美粉丝已有数百万之众,但基本局限于对亚洲文化感兴趣的网络小说读者中,社会主流人群似乎知道的不多,就像2011年中国"网络文学电视剧改编元年"之前,虽然网络文学用户也已经达到2亿,很多主流文学界的人也一无所知或者视而不见一样。
我曾经提出,突破次元之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进入亚马逊出版系统,从而进入西方类型文学的主流市场。另一条路径就是通过IP开发,用网络文艺的形式让海外主流读者了解网络小说。如果中国的影视业和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产业的生产水准能很快上来,做出几部有世界影响的电影或者动漫游戏,网络小说的影响力就会突破网络亚文化空间。
读+:为什么赖静平最开始翻译中国经典武侠作品时并未被老外关注?
邵燕君:赖静平曾介绍说,金庸、古龙很难翻译,而且直到现在读者都还很少,因为他们太中国化。他说"如果你一上来就写什么奇经八脉、文言文,别人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很难受读者欢迎","如果你本身对中国历史感兴趣,会觉得很不错;但如果不感兴趣,就会觉得太麻烦",同时他也讲到要让西方读者体味中国语言的美感,对译者的要求很高。
我们小时候读过的最长的《红楼梦》是三卷本,但是《天龙八部》就比它长一倍,那个世界过去对于我们来说是庞大的复杂的。但是今天,如果读三百万字,从网络小说进入,再去读金庸的小说就会觉得不够恢弘、不够多、不够大、不够劲儿。
读+: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会不会伤害其网络性,影响其出海?
邵燕君:"网络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最独一无二的特征,它使中国网络小说在部落空间获得了广泛的亲缘性,在生产机制方面也大大突破了纸质书的限制。数百万字的长度,追更、互动、订阅、打赏的机制,是中国网络文学独创的。
通过网络这样一种先进媒介形式,几百万的作者、几亿的读者同时在网上写着,读着,打赏着,对话着,也包括对骂着——这样的生产方式和规模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海外印刷市场已相当成熟,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法律界和出版界都已开展各种探讨,我不是法律人士,但我相信有解决之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