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泛舟·// 黄宾虹:黑墨团里天地宽

    文/李瑞洪

黄宾虹作品

    在炽烈的热浪中,我随着慕名而至的“宾粉”,从武汉美术馆的大门拾级而上,踏入“参悟内美——黄宾虹作品展”浑厚华滋的艺术世界。

    生时有些寂寞的黄宾虹,在近二十余年间受到了尘世的非常恩宠,山水画界唱出了一片以黄宾虹为时髦的和声,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出版界还是艺术市场,这样一种画界少有的“黄宾虹热”。这其中自然不乏善于借鉴的嘹亮歌吟,当然更多的是鹦鹉学舌似的摹习。

    在美术馆看原作和看印刷品的感觉真是天壤之别,观众几乎把眼睛贴在了展框的玻璃上。近看黄宾虹的山水画一片迷乱,远观则玲珑剔透,生机洋溢,层次丰富,神韵飞动,苍古沉厚,拙朴无华。他在近一个世纪的绘画生涯中,技法的千锤百炼,达到过去前所未有的深度与高度,成为第一个从笔墨的深度演变成具有现代感的当之无愧的大师。

    我觉得要说明黄宾虹笔墨的奥妙,实在不易以语言来描述。他的笔墨,错综复杂,点划交缠,浓淡参差,可以说是笔笔是“误”,而经过交叠互补,而最后终归乎“正”。其特点近乎西方印象派以各种色点与色线铺陈画面。这种卓超的技法,确含有形而上的意味,不是一般匠家所能了解者。

    黄宾虹作为开拓型的大画家,80岁以后的他灿然齐发,开拓了他自许的“浑厚”与“华滋”,黑、密、厚、重,而蕴藉无穷一路的新山水画。他的笔墨内涵之高度,无人超越。有人倡导“形式美”,而黄宾虹的画主要是“内在美”。“形式美”犹如一个人的服饰美,未必有内在的东西。内在美所显露出的气质、风度之美才是真正的美。《礼记·乐记》有云:“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内在美显发于外,才是艺术的真谛。从而形成了“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的画风。

    潘天寿说的好:“在看山这点上,我有这样的体会,如果看到的山清清楚楚,一览无余就没有味道,最好能草木丛生,露水欲滴,云雾缭绕,既迷迷糊糊,又阴沉厚重,这种山就显得是活的山,有气韵。所以晓山、晚山就很好,如说山在中午日光之下清清楚楚,看起来,就往往觉得所看的山,不高、不深、不远、不灵。黄先生曾九上黄山,他观察山很细致,要早上看,晚间看,下雨看。黄先生还在夜中看山,这样,他对山的变化情味就体会得很深了。”

    明人董其昌等提出过画家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主张影响甚远。黄宾虹也深谙此说,不过他还提出要多赏读古画。传统的画家们无不沿着这样一条亲近自然与亲近生活之路走来,而黄宾虹恰是一位亲近大自然的开悟者。在对自然的亲证中,他听到了造化的心语:“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雾中的山,因为山川在此时有更多更妙的变化”。他喜欢“看夜”,因而真实地得到了云烟之供养,使他的山水画臻至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言“黑墨团里天地宽”的绝妙境界。

    以黄山为题材的画家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以黄山为师,一再攀登,一再超越。我想除却黄山雄壮、秀美的奇特风景吸引人外,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便是这些艺术家们钟情于黄山的最好说明。古人云“高山仰止”,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渺小的我们也是虔诚和敬仰的吧。这敬仰孕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的大山情怀。山的高大、坚定、庄重也是古往今来对于仁者品格的最佳写照。而画家用手中的笔墨寄予对自然山水的情怀,对山水品德的敬仰,在静观山水之时与内在契合。他们在攀登高山的同时也是在其艺术、其人生境界上不断攀援、不断超越。中国的山水陶冶着中国人的情操,净化着中国人的心灵。观摩黄宾虹的画作无疑是打开自己的境界,在叹为观止中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尊重自然,从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88岁患白内障以后的黄宾虹,为世人留下了一大批“黑墨团里天地宽”的杰作,这一艺术“神话”,无形中又平添了黄宾虹人与艺术的魅力。他说过他喜欢蝶之由蛹蜕化而来。当他挥毫于点线之间,想来颇似蝶之状态。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说:“黄宾虹是‘墨神’”。20世纪中国画坛,齐白石可谓“画圣”,黄宾虹是“墨神”,一神一圣,各领风骚,百代标程。

李瑞洪

李瑞洪 画家、评论家,在艺海里荡起理论与实践的双桨。【编辑:袁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