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的城墙,也是当代留下的历史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近期,为了给地铁5号线“让路”,素有武汉“老城根”之称的武胜门,开启了“打包”迁移工程。预计待地铁完工以后,武胜门将会回到原址,原样复原。

移动城墙可不是一个容易活,大大小小的城墙块,差不多要装400多箱,其中最长的一段城墙,还要穿上4层保护“衣服”,加固之后平移30米。如此“兴师动众”,只因老城根承载着太多的城市历史:城门虽是明代所建,但城墙却是在宋元的基础上堆砌而成,从城墙上,可以看到宋代的墙体、元代的砖石、明代的风格,城墙根下,还埋着清代的瓷片、带有铭文的墙砖。

在城市发展中,不免会遇到“古与今”的矛盾。就比如古都西安,明明有着极大的通勤需求,但地铁修建却迟迟跟不上来,主要原因还是担心修建地铁会伤害到城墙。不只国内,国外城市也有类似困扰,比如古城罗马,也因为保留着太多的历史遗迹,而不敢轻易实施地下工程,现在的罗马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它的地铁建设一直和游客的需求存在差距。

如何处理好“留存”与“刷新”之间的矛盾,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智慧,历史和今天,没有必要对立起来。就像武胜门的城墙,元代在宋代的瓮墙上添了黄土,明代又在元代的城墙上加了砖块,这些改变,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生活而尝试的“古为今用”。留住城市的文化,也并非意味着不能改变。今天,为了修地铁,我们让城墙暂时“搬个家”,其实,就和明代人为宋代的城墙添砖加瓦一样,是对城墙的一次“改装”,也能将现在人的生活痕迹留在城墙里。

历史本身就是流变的,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给历史烙印下时代的留痕。两千多年前的秦砖汉瓦,隋唐时代的朱雀大道,明清时候的木质楼阁,这些今人看来的历史特点,也并非是秦汉、隋唐、明清时代的人们刻意“留存”下来的,他们也是为了当时的生活需要,不断剔去不合时宜的事物,才逐渐创造出新的时代特征。若干年后,当后人看着武胜门上迁移的痕迹,也可以像我们遥想汉唐一样,想象今天的生活。

当然,肯定“刷新”的同时,也不可轻视了文物的价值。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作为时光的载体,文物记录着每一代人的传承与坚守、更替与变迁,要追溯文化源头,寻找我们的根,还真少不了文物作为依托。把这些“时光遗迹”保存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作业,是我们推卸不了的责任。

武胜门先“搬家”,再“回家”的方法,倒是给如何保护驻扎在城市中的文物,交了个新答案。这些古人的生活留存,本身就具备“生活”的属性,也就别害怕它会被今人的生活“侵扰”。不妨试着让文物融入今天,记录下当代的生活与文化,这也将是当代留给后世的历史。

【编辑 李尔静】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