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超级“学霸笔记”是怎样的?来“朱光亚生平事迹展”看看吧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1日讯  9月1日上午10时,“光辉典范 永耀苍穹——朱光亚生平事迹展”在武汉科技馆序厅开幕。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现场看到,除大量图片外,该展览还展出了包括朱光亚读书期间的手稿、他使用过的办公设备等珍贵物品。

   朱光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期间的手稿。记者郭丽霞 摄

朱光亚生于湖北。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26岁时,他拒绝美国邀请,毅然回国。途中,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公开信:“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70多年前的“学霸笔记”引人关注。记者郭丽霞 摄

今年是朱光亚院士95周年诞辰。正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颁奖词所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一生,以实际行动培育并践行了“两弹一星”精神,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家长带孩子观看朱光亚事迹展。记者郭丽霞 摄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麟、潘垣,朱光亚之子朱明远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展览的开幕式。此次展览为全国巡展,因为朱光亚是武汉人,故而主办方将武汉站作为全国巡展的首站。武汉站巡展由中国科学技术馆、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主办,武汉科学技术馆、武汉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承办,展览时间为即日起至11月3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嘉宾观展。记者郭丽霞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开幕式现场看到,此次展出的朱光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期间的手稿引起许多人驻足围观:这份70多年前的“学霸笔记”里的一手英文字体十分漂亮,书写整洁有序,画图美观清晰。展览还展出了朱光亚所使用过的办公桌、藤椅、电话、台灯等物品,还原了他办公室的场景。

   朱光亚所使用过的物品复原的办公场景。记者郭丽霞 摄

展览分为《前言》《成长之路》《杰出贡献》《崇高精神》《结束语》五个部分,通过实物展品、图片资料、办公室复原、视频等形式,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为辅的展示思路,立足于朱光亚院士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深刻阐释了朱光亚院士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倾尽智慧和心血的一生。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观看朱光亚事迹展。记者郭丽霞 摄

人物故事》》》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武汉走出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

朱光亚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他是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副主席,曾担任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职,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记者张皓练 翻拍

“朱光亚生平事迹展”高度还原了这位从武汉走出的功勋科学家成长之路,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国

曾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

朱光亚于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1927年随父母迁居武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两个哥哥赴重庆求学,对物理学有浓厚兴趣。1941年,朱光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后以优异成绩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记者张皓练 翻拍

1946年9月,朱光亚受派遣,与李政道、唐敖庆等一起,随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教授赴美考察原子弹制造技术。后因美国政府不允许去其原子弹相关机构考察,朱光亚来到密歇根大学学习核物理,常与同期在美留学的杨振宁、李政道等探讨理论物理问题。他学习优秀,各门功课均是A,赴美不到一年就在世界顶级物理期刊《物理学评论》上连续发表文章。1950年2月,年仅25岁的朱光亚获得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亚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还牵头组织51名留美学生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海外学子回去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把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浇灌出灿烂的花朵”。他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参与领导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满腔热情地投入教书育人工作。

1952年,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朱光亚不顾自身安危穿上志愿军军装,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

参与领导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

他是我国核科技事业重要开拓者、奠基者

核武器与核技术是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强国掌握的战略前沿技术。在我国基础非常薄弱的条件下,朱光亚组织科研人员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破常规、创新路径,迅速攀登到世界尖端技术高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只用了5年,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仅用了2年零8个月。

   记者张皓练 翻拍

朱光亚先后到北京大学、原子能研究所、核武器研究所(院)、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工作,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重要任务,成为我国科技战线的杰出领导者和战略科学家。

从1955年开始,到2005年退出工作岗位,朱光亚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科技事业特别是核武器技术发展的全过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第一枚空投核航弹、第一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相继成功,实现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三级跳”。

朱光亚参与领导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几乎每次核试验都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为确保我国核试验的高成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重视贯彻“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方针,使我国依靠较少的核试验,就达到了较高的核武器技术水平。

隐姓埋名献身国防建设

回顾文章只说别人贡献从不提自己

朱光亚长期隐姓埋名献身国防建设,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渐了解他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他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撰写的回顾文章只说别人所作贡献,从来不提自己。

1996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杰出成就奖百万港币奖金悉数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在“两弹”研制期间,朱光亚非常善于团结科学家群体集智攻关。他既注重发挥好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老科学家的指导作用,又注重发挥好邓稼先、陈能宽、龙文光、周光召、于敏等研究室主任的骨干作用,承上启下,知人善任,组织协调,明确分工,让每个人能够各司其职、尽展所长。

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和北大教过的学生大部分成长为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其中6位当选两院院士。朱光亚对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不遗余力。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指导创办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完善了青年科技奖制度,使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成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谭琛 严浩)

【编辑:彭向东】

(作者:郭丽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