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抵万金!武汉帮饥渴企业找钱|武汉一周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华智超 郑汝可 刘功虎

上周武汉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题之一是“谈钱”,谈融资难、融资贵。参会的人都说,对于“钱”这个紧缺资源,武汉想了不少好办法,搞了相当不错的创新,但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会上透露,武汉将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尝试利用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建立稳妥而发达的社会信用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永续的辅助动力。

在武汉一产业园的电机生产线,智能机器人正在装配电机。记者康鹏 摄

针砭错误认识,直击老问题的靶心

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显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武汉一城独有的特殊现象。这个会议是一次市政协常委会,有多位企业家、专家参与,出席的市委主要领导一针见血:融资难融资贵成为话题,在几乎每个社会都是必然的,因为“钱”始终是紧缺资源。

他还针砭了好几个思想认识误区,认为资金与其他商品一样,人们为之而展开激烈的需求竞争,势必造成得到很“难”,价格偏“贵”。对于银行而言,他们也想把钱贷出去,从中获得收益;对于企业而言,他们都想把钱贷进来,为自己的发展插上翅膀。这里有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双方都要择优而从:银行要对贷款去向严格考核,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实力和信用。

因此融资难易,成本高低,与企业信用、政府环境直接相关。有的企业借了钱贷了款不想还,“守合同重信用”的牌子不配得到,黑名单制度要强化。相当一部分融资难题,是政府错位、缺位、越位造成的,这就需要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还有些融资难、融资贵情况,是竞争应有的常态。民营企业的土壤,天然要求充分竞争、自由竞争,政府不能代替这个过程。有的企业竞争失当,难以为继,本身是优胜劣汰的必要环节,“这方面政府就要少作为”。

一番抽丝剥茧下来,武汉市牢牢抓住问题的核心——“信用”,强调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把信用体系建设好。

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在汉运转。记者高勇 摄

累积的信用,就是金贵的抵押品

武汉有个年轻的企业,叫天合嘉康,创办人黎城在资金紧缺时找过股东朋友解囊输血,还差点去借高利贷。3年前,他的渠道豁然开朗:当时年营业额只有383万元的天合嘉康,“没有任何抵押物,只花了15天,就贷到100万元的款”。

黎城的“奇遇”,源于武汉的一项金融创新:

东湖高新区税务部门与建设银行光谷分行签订协议,面向纳税信用A、B级纳税人,推出“纳税信用贷”服务,推动依法诚信纳税的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黎城的公司尽管差钱,但纳税一点也不含糊,到了该纳税的日子,一分钱不少。历年信用积累下来,其信用资格达到合乎条件的B级。

就这样,累计千万元的贷款流入天合嘉康,这家小微企业眼见着壮大起来,如今年产能达8万吨,年供蒸汽80万吨,成行业“黑马”。去年6月,天合嘉康登陆新三板——从融资难到融资易,黎城完完整整经历了一遭。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抵押困难的境遇,近年武汉摸索出了好几个办法,比如“纳税信用贷”,比如“科保贷”,比如“专利贷”,诸如此类,目的都是要建立一种“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打通融资渠道最后一公里。

最新数据显示,到今年7月底,武汉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5554亿元,贷款户数达13万多户,同时积极运营融资应急资金,累计帮助企业获得续贷50多亿元。对于有诚信的企业,真心实意谋发展的企业家,武汉的态度是坚定支持。

“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据了解,针对这一点武汉进行着一项大胆而具体的探索,相信正式“揭盖头”的日子不久了。

市民在市民之家企业开办服务窗口办理手续。记者詹松 摄

终极目标:平时感觉不到,真有困难随时找得着政府

除了贷款产品创新,武汉广辟渠道帮企业找钱筹钱,有时候直接上“奖励办法”,例如前不久,武汉就出台了一个“3年行动计划”,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不少于40万元的奖励。

信用贷、奖励、税收减免……这些或许都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透过林林总总的各种手段,武汉尝试在更大尺度上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全社会化的信用网络:

通过实施“万企千亿”计划,为更多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引导信贷资源惠及小微民营企业;

建立10000家以上小微企业名单库,遴选200个符合条件的项目库,建立6000余名专家库,参与信贷决策,防范决策风险;

整合市发改、经信、人行武汉分行、大数据局、劳动社保等14个部门和单位涉企信息,打造集企业融资需求、征信评分、金融机构信息查询、产品发布展示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综合平台,拟于年底正式上线。

众所周知,好企业一般不差钱,只有发展中的企业最缺钱。面向发展,面向未来,武汉提出进一步严格“放管服”,该放的要放到位,该管的要管得住,该服的要服得好。尤其对于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负面清单”,不能“管得过多,管狠了再放”,首先要把“放”字做好、加大。

武汉市委市政府强调,改善营商环境,不等于说一定要把税费降得越低越好,因为政府和企业进行正常的运作,必须有一定的支出和收入,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平时不怎么感觉到政府的存在,而一旦有困难的时候就找得着政府,“这是我们建设一个好的营商环境的终极目标”。 

戳这里看往期报道

【编辑:朱艳琳】



(作者:华智超 郑汝可 刘功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