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推己及人,让城市更“安静”

梅明蕾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地铁乘客手机外放问题,引起强烈关注。

地铁里使用手机,无论是与人通信,还是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尽可能安静而不影响他人,是个起码的自我要求。这样一种行为需要联合倡议推动,可见让乘客在公共场合养成“安静”的习惯诚非易事。

其实在当下的城市里,又何止地铁里使用手机嫌不“安静”,闹市区和施工现场不用说了;餐馆里的大声喧哗,医院里的人声鼎沸,公园里的驳杂交响,也都司空见惯了;就连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这种严禁声响的场合,也不时受到突兀响动的惊扰。想要城市“安静”下来,看来还得下大功夫。

让公共空间更安静,或是坊间一个经常性的话题。不少人常拿此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但若双方城市人口密度不在一个数量级,就基本不具可比性。人是公共空间声音之源。声源一多,管理难度则呈几何级数增长。所以在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实现机动车禁鸣,要比在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国家里干同样的事难度大得多。当然,这又涉及城市治理水平和相关文化因素。

无疑,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城市治理水平都在提高。只是“安静”这样的课题,除了城市治理本身,似更与城市道德文化、市民文明礼貌程度有关。

就说一个礼貌,表现出来的是习惯,往深里说或与文化有关。比如说,当这种“安静”在人们长期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继而积淀成一种“注重他人感受”的文化和文明,“公共空间安静”便不再成为问题。

我们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是所言,字字提醒着广众“注重他人感受”。人与人之间若以这样的原则交往,公共空间里遇上的多是这样的谦谦君子,又哪里有相互侵扰和冲突的因子。

城市安静,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市民“推己及人”的礼貌和素养。这里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又有先进当代风尚的影响。公共空间里,人人都须认识到,体察他人感受是一种重要的交往文明。多一些体谅包容,少一点针锋相对;多一些谦卑,少一点霸道。政府治理,社会教化,舆论监督固然有效;发乎个人内心的体悟,不无力量。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梅明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