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大“石榴籽”准备好了,56个民族的志愿者将穿传统服装服务军运会

与“兵兵”合影,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们共同期待军运会 记者郭良朔 摄

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自发训练中 记者郭良朔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陶可祎 通讯员张庆芳 马海波)9月12日,中南民族大学礼堂座无虚席,1400余名军运会赛事志愿者齐聚一堂,接受田径项目的集中培训。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为当好军运会东道主接受的新一轮培训。

去年以来,这支已成立18年,由56个民族、2万多名学生组成的“老牌”志愿者队伍在迎接军运会的活动中表现亮眼。

志愿服务队中有2200名成员入选军运会赛事志愿者,正在接受培训。军运会期间,他们将穿上民族传统服装,在军运会赛场内外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团结。

据了解,他们目前已在军运会测试赛场展开了优质服务;开展军运会知识竞答,奖励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宣传军运会文明礼仪的同时,讲述各民族风情习俗。

志愿队员们如“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国际体育盛会贡献青春。

56个民族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165场

今年6月,2019武汉水上马拉松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公开水域游泳测试赛举行。百余名“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成员齐聚东湖之滨,以一场盛大的“民族嘉年华”,为武汉军运会宣传助力。

现场,志愿者们身穿鲜艳华丽的民族服装,纷纷秀出“看家本领”。维吾尔族小伙跳起欢快的沙玛尔舞,藏族姑娘用一曲锅庄舞送上祝福。草地上,5名壮族学生敲起竹竿,邀请观赛群众一同跳起来。其他志愿者则热情地向大家讲解军运会知识、介绍各民族特色习俗。

同样的“民族风”也吹进了中小学校园和社区。7月11日,在洪山区枫林上城社区,志愿者们早早便搭起帐篷,布好展台。桌上摆放着军运知识宣传册,展台前挂满了剪纸、香囊、吊坠、花帽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小饰品。他们热情地向社区居民介绍军运会比赛项目,邀请社区群众参与“军运知识竞答”,并赠送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

“石榴籽”志愿服务队队长韩建桥表示,将民族特色融入军运会志愿服务,更易激发市民兴趣,也有助于传播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宣传军运、服务军运,也希望借此契机,增强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

据了解,去年7月至今,“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军运会志愿服务活动165场,主题包括文明礼仪倡导、军运知识科普、军运与民族文化融合宣讲等,辐射辖区10余所中小学、14个社区,累计服务人数达2万人。

大学生志愿者回家乡宣传军运会

张红春来自景颇族,她是军运会赛会志愿者,也是洪山区军运会城市志愿者服务团的一员。

刚刚度过的这个暑假期间,她前往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支教,在上课之余,时常向当地孩子介绍武汉、宣传军运会。

巴马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信息闭塞,大部分孩子都是第一次听说军运会。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张红春细心讲解军运会和奥运会的不同,科普空军五项、定向越野、跳伞等军运会特色项目,还打开手机相册,将武汉军运会吉祥物“兵兵”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孩子们都觉得兵兵很可爱,对武汉更是充满向往”。

15天的支教结束,张红春回到云南老家,又和父母亲朋们介绍军运会,讲述自己在汉参与军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

张红春的家乡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中缅边境,四周被大山环绕,交通不便。一个月前,她为了赶回武汉参加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路上就花了两天时间,“8月13日下午出发,先坐13个小时的客运大巴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坐了7个小时的高铁,14日晚上才回到武汉”。

虽然路途遥远,但张红春却认为很值得。她说,族里的孩子大多留在云南读书,外省大学生屈指可数,能够代表本民族成为军运会赛会志愿者,她感到非常自豪,也格外珍惜。

没办法接父母来武汉看比赛,成为张红春的一个小遗憾。但她表示,会多拍摄一些赛场的图片和视频,随时向家人“直播”军运会盛况。

在“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这个大家庭中,像张红春这样的“小、少”民族的志愿者非常多,其中,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塔塔尔族的四位学生,他们的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人数都不足万人。

“万里挑一,不仅是荣誉,更多是责任。”韩建桥觉得,每一位少数民族志愿者都是“推广大使”。

据了解,2019年春节开始,洪山区组织的“洪军团”就发出“带军运回家”的号召。“石榴籽”的城市志愿者们在今年寒暑假中,都如张红春这样,将军运会即将举办的信息带回家,让更多人了解武汉,了解军运会,“希望‘军运之花’能在各个民族绽放”。

【编辑:程佳怡】

(作者:记者陶可祎 通讯员张庆芳 马海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