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新征程·江汉篇


拼搏赶超建设富裕活力美丽幸福新江汉


中共江汉区委书记 张俊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大力指导支持下,江汉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四个着力”的重要嘱托,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化”大武汉的战略部署,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拼搏赶超,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构筑富裕活力美丽幸福新江汉。


坚持创新改革,勇当服务业发展排头兵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江汉区将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发展始终,以改革提升产业层次,结合全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密的实际,努力克服土地资源瓶颈,扬产业之长,走转型之路,坚持现代服务业的主攻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2016年,被授予“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探索出符合江汉区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形成以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综合考评立功单位。


  举办五届武汉国际时装周,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开园。以改革增强发展后劲,紧盯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创新招才引智模式,成立区招才局,共聘任招商大使、招才顾问、招才大使。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新民营经济。以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程序清单。坚决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成立行政审批局,完善审批流程。开展“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处(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万名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困难群众”活动,及时解决企业群众困难。


坚持品质引领,展示国际都市风采


  城市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江汉区秉持“工匠精神”,坚持精耕细作,统筹推进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相统一、升级改造和配套服务相结合,促进产城融合,优化生态环境,全方位建设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城区。


  强化规划引领,主动探索人和城、城和业之间的关系,编制《江汉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荣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全区土地复合利用率不断提升,2016年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打造亮点区块,融入长江主轴,完善“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布局体系,拟定我区长江主轴五年规划范围,策划中山大道以南19片重点改造区域。进一步做强CBD板块,华中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铺设完成,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武汉移动等企业总部相继定制业务大楼,商务区入驻企业突破1500家,成为江汉经济发展的黄金心脏。提速“三旧”改造,把加快“三旧”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桩基工程、经济发展的后劲工程、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科学划分地块,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房源。推动城建跨越,完成市级重点城建工程征地征收和建设,全区规划路网实现率居城区首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绿化景观建设,推进“四水共治”,落实河湖长制,制定“一河一湖一策”管理措施,整改中央环保督查问题35件。深化城管革命,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坚持发展共享,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江汉区是老旧城区多,居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还不高,民生保障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始终把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筑民生服务保障链,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


  全力兜底拓面保民生,2016年,财政对民生投入达到50.17亿元,是2011年的2.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86元,是2011年的1.81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加大困难群众保障力度,开展全国“救急难”试点,推进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提档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决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强化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网格,围绕“万名警察进社区”,推动“千警进网格”,“一感两度两率”在全市排名前列,我区在全市深化平安武汉建设暨争创“长安杯”动员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积极稳妥处置非法集资带来的不稳定事件,落实“网上群众工作部”,圆满完成全国“两会”、省市党代会等重要节点维稳任务。坚持依法治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在全省第十三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提升社会文明水平,连续保持省、市“文明城区称号”,为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作出突出贡献。“犟妈”易勤、长江救援志愿队陈忠贵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坚持从严治党,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和最大政绩,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层延伸,全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持续优化,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深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整县(区)推进”计划三个试点之一,实施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突出“八个红色”,主攻“红色物业”等重点工作,以党建引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率先在全市开展“联述联评联考”,获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持续用力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新衙门作风”。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旗帜鲜明惩治腐败,有效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选拔运用好“狮子型”干部,合理使用“老黄牛型”干部,将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安排到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区领导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组成专班带头推进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拆迁、积案化解等全区重点工作。


  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拼搏赶超促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型升级打造“中部时尚之都”


——访江汉区区长李湛


  问:过去五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汉区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


  李湛:过去五年,江汉区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首破千亿大关,达到1034亿元。2016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2%,这个数字深圳罗湖是95.2%,上海黄浦区是97.2%,说明江汉在不断向发达城区看齐。我们打造了门类齐全的高端服务业产业结构,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去年底,我们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个“国家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典型”之一。我们着力优化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服务业标准化、统计、监测、政务服务改革等方面先试先行,取得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经验。


  问:江汉区是武汉市的经济强区,产业高速发展。区政府如何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李湛:为加速经济转型,江汉区适应新常态,运用新思维、培植新动能、创优新机制、培育新环境,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在空间承载方面,我们一方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理顺产业关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方面聚焦武汉中央商务区、“金十字”金融街、长江主轴江汉段等亮点区块建设,形成产业吸附效应,同时做好土地供应的计划统筹。


  在平台建设方面,江汉区以武汉国际时装周为平台,加强城市营销,聚拢资源,聚集人气,带动时尚产业发展,打造中部时尚之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平台,聚焦科技创新、高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众创空间,引导校创合作,搭建政商交流平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在服务管理方面,江汉区完善楼宇信息平台,加强楼宇企业信息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楼宇品质,打造专业楼宇、特色楼宇。同时健全新兴服务业调查统计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打造更适合江汉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操作系统”。


  问:招商引资被确定为武汉市推动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江汉区如何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李湛:江汉区在狠抓一号工程谋发展中,注重转变理念,将商引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项“人才工程”、一项“服务工程”,统筹做好四个一:夯实一个基础,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提升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建立一套机制,搭建由区商务局牵头,区城改办、金融街、开发区、商务区为主要力量的“1+4+X”招商架构,形成支持总部经济、金融、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的“1+N”政策体系,健全重点招商项目的行政审批“全程代办”工作机制;用好一套办法,坚持大员招商、合力招商、活动招商;打造一套模式,开展产业链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实现产业集群优势,吸引强强联合。


  问:武汉正在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江汉区一直是民营经济大区,区政府如何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李湛: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目标,创环境,引资金,上项目,育龙头,抓收入,求质量,全区民营经济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为努力将江汉打造成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我们将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新“四军”为创新创业主体,以发展新经济为主攻方向,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在突出产业特点、聚集“四新经济”上“下功夫”。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人力资源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民营经济。二是在发挥引领、培育壮大新民营经济主体力量上“下功夫”。大力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等落户江汉。三是在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生态上“下功夫”。制定《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带动新民营经济主体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问:武汉正在实施“一留一回、两个百万”计划。江汉区在招才引智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湛: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江汉区一直把培育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早在2013年,我们就推出了人才工作“1+9”系列政策文件,并设立了1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招才引智的号召,狠抓三项工作。一是凝聚共识健机制。坚持把招才引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江汉区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江汉区招才局,聘请18位招才顾问、招才大使。二是不拘一格揽人才。对大学生积极落实放宽落户条件,筹措1002套大学生人才公寓,设立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16处,开展校园宣讲推介,举办“大学生江汉行”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对接“武汉高校校友资智回汉”活动,今年已引进法新传奇国际时尚设计中心、世纪龙腾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武汉校友企业到江汉落户,签约项目资金达397.8亿元。三是产业聚才筑高地。在武汉中央商务区建成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科锐国际等知名人力资源企业,打造功能齐全、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开发集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园区。


  问:江汉区地域面积小,寸土寸金,区政府如何集约节约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李湛:江汉区以占武汉市中心城区5.49%的用地,承载了中心城区11.28%的人口,贡献了18%的经济总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居武汉市第一,在中部名列前茅。去年,我区被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荣誉称号。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我们坚持产业为基,城为载体,以人为本,致力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品质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向内涵挖潜要空间。全国率先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相结合,摸清全区2005宗土地权属、容积率、投入产出等状况,通过技术评价找出约1088公顷潜力空间,建成决策信息系统。其次我们合理安排,向低效用地要空间。我们以“三旧改造”为抓手,实施集中成片改造,调整用地结构,控制住宅用地比例,改造疏解核心区人口压力,置换城区功能。三是我们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要空间。实现土地综合立体开发,武汉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建设262万方地下空间,建成华中地区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推动立体化交通、多功能混合的节地模式。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考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发展地下管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问:群众利益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汉区如何统筹推进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李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以来,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4%用于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去年人均收入达到44386元。


  我们始终将民生工作放在最高处,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突出重点,建设好“四大民生工程”:实施社会治理“安心工程”,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一感两度两率”。实施公共服务“贴心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实施社会保障“暖心工程”,健全覆盖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养老配送餐、“医养融合”康复养老服务,率先实现助残服务“四个全覆盖”。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年共安排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源8510套。实施文化惠民“舒心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做“富而有礼江汉人”。开办“金桥书吧”,首创送图书进茶馆、咖啡店新模式。“金桥书评”、非遗文化节成为江汉文化品牌。



  关键词一:千亿城区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中心城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4亿元,居全市第一;全口径财政收入211亿元,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亿元,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952.67亿元,全市第一。


  关键词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到示范


  开展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并得到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圆满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以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关键词三:创新开放


  引进渤海银行、浙商银行、中国铁塔、中意人寿等一批优质企业区域总部落户,5大世界500强石油巨头扎堆集聚。江汉经济开发区成功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全市率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程序清单,行政收费项目由48项减少到7项。


  关键词四:武汉CBD


  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更名为武汉中央商务区(CBD)。五年累计完成投资约690亿元,开工建设710万平方米。武汉中心成功封顶,武汉世贸中心双子塔破土动工,高层地标群正在崛起。华中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铺设完成,一批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相继竣工。聚焦人力资源服务,建成“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高端人力资源市场。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武汉CBD地下综合管廊,强调要围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精心建设地下设施等“里子”工程。


  关键词五:国际时装周


  武汉时装周连续5年在江汉区举办,每届一个主题。第五届时装周以“创新引领,时尚点亮城市”为主题,创新推进武汉时尚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六:规划引领


  城市规划以执行市级为主向区级主导转变,编制《江汉区“十二五”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江汉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长江大道沿线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山大道景观提升规划》等,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


  关键词七:“三旧”改造


  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中村改造。新建、筹集各类房源1.3万余套,强力推进23个旧城改建项目。


  关键词八:城市路网


  率先完成地铁3、6、7号线17个站点用地征收,二环线、长江大道一期、机场二通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汉孝城际铁路正式运行。新、改建道路29条,路网规划实现率达79%,位居城区之首。



  五年党建大事记


  2013年


  ——“三方联动”、“第一书记”试点工作和“生根楼栋、服务群众”活动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实施“领头雁”工程,举办“情景式党课”“千名书记讲党课”“书记论坛”等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2014年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一把手约谈制度和一把手述职考评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压力传导机制。


  ——在全市率先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首批1273个“微心愿”全部兑现落实。


  ——焦裕禄精神报告会暨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湖北地区首映式在江汉区举行。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副院长、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作报告。


  ——对街道社区基层党建八个重点项目,逐项拟定配套解决方案,全面推进工作落地生根。


  2015年


  ——在全区34名市管干部、459名区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建立完善承诺、述职、评议、考核、问责“五位一体”闭合责任体系,使党建责任具体化、可量化、可考核,确保责任履行直达末梢,获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2016年


  ——全区1328个党支部、34330名党员分类分领域同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完成全区824家非公企业、69家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创新组织覆盖形式,在全区108个社区党组织下精细化设置427个网格党支部。


  ——选举产生400名中共江汉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完成第十二届区委、区纪委换届选举。


  ——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中组部调研肯定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长江防汛龙王庙段考察指导,送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和抢险干群、官兵的慰问。


  2017年


  ——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整县(区)推进”计划三个试点之一,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江汉路径”。


  ——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功能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全面实施“红色物业”计划,招聘党员大学生从实物业服务,通过“提升专业物业、规范自助物业、托管无物业小区”等形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大力推进“红色阵地”建设,投入2亿多元,启动36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设14个楼宇党建综合服务中心(站)。


  ——启动“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项目)” “双万双联”活动,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改善投资软环境。


  ——大力选拔“狮子型”干部,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为赶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砥砺奋进的五年


  全国大奖概览:


  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全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


  全国慢性病防控示范区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区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全国文化先进区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


  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亮点一: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对接武汉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建立市区联手、合力推进的工作协调机制。围绕“产业集聚、功能集中、服务集成”,强化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区辐射引领作用,强化产业布局与空间规划科学衔接,强化便民利民复合功能,实现产业、城区与人的融合发展。


  亮点二:六业并举 多点支撑


  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流通、通信信息、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从供需两侧发力,拓展延伸高端服务业产业链,支持电子商务、健康服务、互联网服务、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形成“六业并举、多点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亮点三:武汉CBD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一流”标准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CBD),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国际一流商务楼宇、产业形态和基础设施,建成武汉中心、泛海创业中心、广电新演播厅等重点项目,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进驻集聚。到2021年,实现利税50亿。


  亮点四:中部时尚之都


  以时装为核心,打造时尚品牌;以创意设计为载体,打造时尚街区;以潮流风尚为引领,培育时尚消费;以骨干企业为纽带,组建时尚联盟。


  亮点五:江汉创谷


  推动传统工业园区“腾笼换鸟”,集聚力量建设“江汉创谷”,构建“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时尚创意等新兴产业。


  亮点六:一核两纵三区四带


  推动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落实,提高投资强度和集约化利用程度。做实“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骨架,提升“三大功能区”和“四大商圈”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南部历史文化风貌城、中部高端商务商贸城、北部科技生活新城的城市格局。


  亮点七:城建跨越


  配套轨道交通、骨架路网、主干道,建设江北一路等一批道路,提高区域交通通畅能力。加大慢行交通、人行过街设施,建成中山公园等一批地下公共停车场。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防涝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


  亮点八:智慧城区


  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大城管”、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应急联动平台互通互联。大力发展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科技、智慧医疗,加快推进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工地、智慧楼宇建设,提升城区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



  规划引领 集约发展


  构建“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骨架


  江汉区寸土寸金,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位居全第一。


  未来,江汉区登高望远,整体谋划,规划“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骨架,提升“三大功能区”和“四大商圈”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南部历史文化风貌城、中部高端商务商贸城、北部科技生活新城的城市格局。


  江汉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编制长江大道沿线产业与城市设计、武汉中央大道等规划;产城融合,成片改造,整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以此向土地空间要效益,为保障民生挖潜力。


  “一核”:即武汉CBD。加快构筑以总部和金融业为核心,商务商贸、信息中介、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两纵”:即长江大道江汉段、中央大道。展示辉煌7公里,再造城市中轴线,用两条生态绿轴串起城市“骨架”。


  “三区”:即省金融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提升三大功能区能级,推进产业升级。


  “四带”:即解放大道高端商业集聚带、中山大道历史文化风貌带、沿江大道旅游休闲带、京汉大道动感时尚商业带,增强四大产业带功能,以此再造中心之城、重塑复兴之路。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将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江汉区委区政府始终秉持的信念。该区每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中,件件关注民生,件件都浓缩着江汉区委区政府对百姓的深情厚谊。以财力做基础,以智力做支撑,江汉区始终倾尽全力,让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红领巾学校德育主任吴琪:

多彩课程让孩子“美而雅”


  最近,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的德育主任吴琪忙着张罗秋季实践行的活动。38岁的吴琪,曾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她将知识和道理融入生活场景里,让孩子在细微的体验中,自在生长。“未来,红领巾会有三个校区,会给孩子更高质量的教学。”


  2007年,吴琪进入红领巾学校,2009年起担任班主任。当班主任时,吴琪总会很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抓住一个个场景,来让孩子留心地体验和观察。“组织孩子们走进交管大队参观学习时,会提前给大家布置了两大任务:全程自主管理、领悟交通安全意识。结果两个最调皮的孩子主动请缨做‘小当家’,大家不仅井然有序,还互相引导提问和回答。”


  每天夕会十分钟,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微课程”阵地。历史大观园、电影好时光、意林小哲人、小眼看世界、好书喜推荐……孩子们轮流上台,自主策划,大方演讲,热情高涨,吴琪就充当摄影师,录下大家的演讲风采后上传班级网。


  2015年开始,吴琪开始担任红领巾学校德育主任。“孩子们不光要学知识,还要传承优良家风,养成良好习惯,讲文明懂礼貌。”


  每个班根据自身特点“定制”德育活动,对老师的培训也“分层”展开。为了增强亲子间的互动,每个班都成立了家委会,资源流动起来。


  如今,红领巾学校建起了全新的民办国际学校。“未来,我们将拥有阳光花园、武汉中央商务区、新湾路三个校区。”吴琪介绍说,新建的国际学校,不仅增设了外语课程,还打造了电子钢琴课、小小电视台、科学课、木工坊、烘焙等丰富多彩的功能室,搭建了体量非常大的图书大世界,让孩子们实现电子化借阅。


  “未来,我们不仅校址将扩大到3处,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招收的学龄儿童数量跟多,‘美雅’课程体系的多样性也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普吉到日常的学习和管理各个环节。”吴琪笑说。


  【过去五年,江汉区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6亿元,在全市率先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高中升学率达到99.9%,中高考成绩全市领先。校园足球、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等特色品牌蜚声省内外。


  未来五年,推广“学区制”试点成果,加快北部地区学校新建和配建工作,稳步推进南部地区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化。新建中小学校13所,建设一批公立幼儿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汉兴街玉兰里社区常青南园小区网格员刘娟:

服务“家人”收获归属感


  35岁的刘娟,家住汉兴街常青南园小区。今年3月,她成为玉兰里社区的一名网格员。“虽然收入不算特别高,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带给我不可替代的归属感。”


  在担任网格员之前,刘娟从事过各种工作,当过文秘、做过销售,工作干得长的3年,短的不到1年。“有的工作特别远在光谷,每天路上得跑三四个小时,企业里人员的流动性也大,感觉并不稳定,也没有什么发展前景,更谈不上归属感。”


  汉兴街是全市“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单位,汉兴街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搭平台、配队伍、建系统、立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当招聘网格员的信息贴到刘娟楼下时,她当即决定报名。


  今年3月,刘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玉兰里社区成为一名网格员。“社区也非常人性化,把我就近安排在常青南园。我现在负责的是9网格,管辖范围是D1、E2、E6、F1、F2这5栋居民楼、313户。”


  如今,刘娟的日常工作包括居民信息采集;居民有需求时提供上门服务;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对居民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及时报送和处理问题。“老年人行动不便需要年审老年证,居民楼下的路灯不亮了,楼上漏水给楼下造成损失,都可以随时跟我们联系。”


  对于现在的工作,刘娟直言“很满意”。“一来离家很近,我上下班都非常方便,二来每天接触的都是身边的街坊邻居,我感觉就像在给‘家人’提供服务,自己也特别有满足感。”刘娟说,社区像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非常团结,我不会的东西都有人手把手教我。“现在,许多跟民生相关的政策我都了然于心,感觉对自己也有很大提升。”


  【过去五年,江汉区累计新增就业12.9万人,扶持全民创业2.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3%以内。


  未来五年,江汉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持和谐劳动关系。】


武汉昌元弘天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颢:

我自豪,我是新民营经济新“四军”一员


  “5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在一家民营经济研究院工作,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到民营经济领域和接触到众多民营企业家。5年后,我自己成为了新民营经济新‘四军’一员。”武汉昌元弘天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90后小伙张颢说起自己创业的经历,非常自豪。


  工作一年后,张颢从原单位辞职,拉着几名志同道合的互联网技术开发人员,在常青街八达里社区葛洲坝小区内创立了武汉昌元弘天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定位为传统行业做互联网化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创业4年,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级软件定制服务商,成功为数百家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公司旗下平台四叶草APP、大旗商城受到客户青睐。


  “我们的技术团队非常成熟,经验丰富。”张颢介绍,团队成员用3年时间,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旗商城系统,并取得多项著作权及发明专利。同时,公司还可为客户提供快速、免费的专属服务,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迭代升级、提供跨平台多终端的服务。


  “创业之初的半年,我和几个股东都没拿工资。现在一年工资加分红达到三四十万元,13个员工高的达到一万多,经验浅的也有三四千元。”张颢介绍,今年以来,昌元弘天以武汉为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陆续在贵阳、黄冈、宜昌等地成立分公司。“未来的路还会更宽广。”


  有了稳定的收入,张颢开始投身公益事业,成为“武汉好人圈”的“后勤部长”,还为志愿者们开发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官网。


  【过去五年,江汉区全力做好职业培训、安置帮扶工作。优化创业服务,通过“创业学堂”等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未来五年,严格执行并及时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以产业带动就业,聚焦人力资源服务,大力推进“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建设高端人力市场。】


北湖街正街社区残疾人专干陈义云:

下岗再就业,扎根社区保“后勤”


  昨天下午,北湖街正街社区残疾人专干陈义云接到了残疾人李师傅的电话:“灯泡坏了,又得麻烦你帮忙咧!”放下电话,陈义云三步并作两步就上了李师傅的门。


  2000年,年近40岁的陈义云从武汉市工具设备公司买断下岗,之后一直在外打零工。“做过小买卖,还开过麻木,生活饥一餐饱一餐,更谈不上什么保障了。”2006年,陈义云进入正街社区,从社区服务员做起,生活变得稳定。


  “我们现在有了五险一金,我用在社区工作积攒的积蓄,把前些年的社保也都补上了,今后养老也不愁。”陈义云开始花心思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保障。


  “正街是个老社区,有40多名低保户、116名残疾人,维修需求旺盛。去年,我们在社区成立了维修服务站,我因为之前有搞工具设备操作的经验,懂一些,就被安排在维修站负责。”如今,居民尤其是残疾人有维修的需求都会找到陈义云。“小修小补不收费,要换材料就收个材料成本价。”


  和陈义云情况类似的,还有民意街永丰社区的曾庆文。50岁的她90年代初从硚口工业公司下岗时,才刚刚20出头参加工作没多久。更糟的是,几年之后爱人也同样经历下岗买断。


  此后,她做过商场服务业、超市收银员,2006年进入社区,才真正稳定下来。“现在我拿到手的工资从510元涨到2300元,‘五险一金’缴纳齐全,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过去五年,江汉区“五险扩面”新增49.3万人次,实现应保尽保。全市率先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和“救急难”全国试点;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养老配送餐、“医养融合”康复养老服务,率先为全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全市率先实现助残服务“四个全覆盖”。


  未来五年,江汉区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普惠提标,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深化救助帮扶,困难对象救助不落一人。】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血透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周文秀:

亲民费用带给患者高端诊疗


  每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血透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周文秀都要到医联体管辖的常青街、汉兴街、北湖街、唐家墩街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我喜欢走到居民中间来,帮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2005年,周文秀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从事了多年的肾病研究和诊疗,周文秀曾经一度有些不忍心:“早年间,医保制度没那么完善,看到太多得尿毒症的病人变卖家产甚至买房做透析,因为一场病穷困潦倒,我作为医生也非常难过。”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江汉区考虑到老居民多,肾病患者多,为帮患者减轻到三甲大医院看病的负担,决定在红会医院成立透析科。于是,2012年,在病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医院仍腾出一层楼设立透析科。“现在,科内血液透析设备一流,拥有先进的血液透析机10台,能开展急、慢性肾脏病的诊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治疗等。除了医保越来越完善,区里还给予补贴大力支持,如今尿毒症患者治疗只需承担极低的费用比例,且上限可达50万元,名副其实的亲民费用高端服务。近年来,因病致贫的患者越来越少了。”


  作为另一个身份急诊科主任,周文秀每天都能遇到“110联动”送来的的患者。“每年有四五百人。伤员中,不少人是找不到家人的流浪汉,甚至还有面临临终的重症患者。对这些患者,我们不仅给他们开辟‘绿色通道’,在医疗质量上一视同仁,全力救治,对于临终患者,还会帮助其获得更多尊严。”


  数十年如一日的为患者服务,周文秀与不少病人结下深厚友谊。“有位婆婆,经常会在我的专家门诊时过来,有时候并不是为了看病,说就是想我了,来看看老朋友。”


  【过去五年,江汉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档升级,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从9.4张增加到13.4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从3.6人增加到10.9人。


未来五年,江汉区打造“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六位一体的医养融合的“乐龄生活圈”。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全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


唐家墩街无线电厂小区自助物业服务站站长张素珍:

在“红色物业”岗位上发光发热


  69岁张素珍是唐家墩街西桥社区的居民,入党已经34年。从无线电厂退休后,她又拥有了两个身份:无线电厂小区自助物业服务站站长,小区网格党支部书记。


  “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偷盗情况时有发生……这是10年前无线电厂小区的真实情景。”张素珍介绍,无线电厂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自建单位宿舍,企业改制后,小区无人管理,有时一晚上竟丢失3辆电动车。为了维护小区居民的利益和一方安稳,西桥社区党委号召大家对小区进行自助管理。


  “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吃力不讨好。但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党员身份鞭策着我,不能置之度外。”张素珍向社区党委主动请缨,决定牵头组建自助式物业服务站。


  没资金、缺人员、没头绪,她一不怨,二不愁,大事小事跑在前面,脏活累活带着头干,挨家挨户发动小区党员骨干和积极分子清理垃圾、修剪树木,晚上带队在小区进行义务巡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慢慢的,小区的环境变好了,治安改善了,居民群众从最开始的不想管、不愿管、不好意思管,到后来开始主动参与、积极行动、献计献谋。现在无线电厂小区自助物业服务站收费率达到了90%。


  为了服务站平稳长久运转,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小区成立了自助物业党支部。“大家选我当书记,我就得干出个样来!”张素珍把所有党员骨干设岗定责,拟定了服务章程、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并在小区内进行公示。现在小区环境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邻里关系和谐,治安秩序井然,住在小区的肖美芳老人说:“看到我们的老小区发生了新变化,我感到生活在这里十分幸福!”


  【过去五年,江汉区视“三旧”改造为最大的发展和最大的民生,全区合力快速推进。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6平方米。提档升级77家老旧社区基础设施,实现居民小区业委会和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消除D级危房570栋。


  未来五年,江汉区持续实施“三旧”改造建设。完善城管执法力量区属、街管、街用模式,建设垃圾收运三级网点。推进北部地区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消除在册D级危房。】


江汉区湖泊管理所所长陈琳:

守护6颗城市中心的“湖泊明珠”


  昨天早上8点,江汉区湖泊管理所所长陈琳就带队开始了一天的巡湖。“咱们江汉区寸土寸金,却难得有6个美丽的湖泊,咱们可得管理好了。”


  从搞财务到搞湖泊净化的业务,陈琳的岗位经历与江汉区湖泊治理的推进紧密相连。“为了保护湖泊,江汉区湖泊管理所在全市率先成立,理清了湖泊管理权属。近年来,又落实了湖泊日常维护经费,实现了湖泊全面截污,完成了湖泊岸线治理,设立了湖泊界碑,打通了所有环湖道路,落实了‘湖长制’……工作一天天推进,我一天天看着湖泊越来越美。”


  “近年来,江汉区水务局下大力气对几个湖泊进行了‘换肾’。”陈琳介绍,2014年,菱角湖爆发蓝藻,江汉区随后启动了对菱角湖的治理——“将湖水抽干,是第一步。抽干湖水后,将湖底淤泥暴晒2至3个月,等待淤泥固化后,将湖底表层污染较重、富营养比较重的淤泥运走,减少湖泊底泥氮磷释放对水体的污染。第二步,是在铺设湖水自净的‘零件’——碎石和陶泥。这些陶泥由淤泥烧制而成,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湖面上,还种植了3.6万平方米的挺水和浮水植物,包括美人蕉、菖蒲、再力花和菱角等;水里将养殖鱼、蚌、螺等水生动物。沙石、土壤过滤,植物、生物活动,将成为湖内生态循环,加上安装曝气机等配套,可以实现水质的‘自我排毒’。”


  “总有居民跟我说,每天都来湖畔公园散步,看到湖面的水鸟从少到多,花也越开越旺,感觉是一种享受。”陈琳说,如今四个湖周边都建了公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水景交融的场景让人非常惬意。“身为一名水务工作者,我也特别骄傲。”


  【过去五年,江汉区完成三环线和张公堤森林绿化改造,提升园博园周边绿化景观。完成湖泊“三线”勘定,湖泊保护从形态控制向生态治理转变。新建排水管网80公里,全面取缔煤炭销售点,基本淘汰黄标车,全市率先建成空气自动监测体系。


  未来五年,江汉区推进环卫作业体制改革,完善市容环境和环卫作业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一湖一景”档次,实施“见绿提质”工程。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绿色化。】


易象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长瓒、黎娟夫妻:

自家公寓内建起国学特色“书吧”


  几天前,位于菱角湖万达A3公寓楼14楼的易象堂“金桥书吧”内,一场为国学爱好者和太极拳爱好者们举行的太极互动讲座“开课”,引来不少书友参与体验。


  叶长瓒和黎娟是这间书吧的负责人,爱好国学的夫妻俩创办鑫美集广告公司成功后,拿出自购公寓楼又创办了易象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自己和员工开辟“心灵港湾”。


  2015年8月,江汉区筹备“金桥书吧”,在辖区选取茶社、咖啡馆等文化氛围较浓厚的休闲文化场所开辟阅读区域,免费向市民开放。


  当江汉区文化局负责人找上门商谈开办书吧的想法时,与叶长瓒和黎娟的理念一拍即合。500册图书、古朴的书架很快被充实到易象堂的显眼位置。考虑到易象堂的企业特色,这里的图书也多以国学、养生为主。


  每个周末,易象堂的书吧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花道、茶道、香道、中医养生、太极、摄影、书法……每次活动都能吸引大批读书爱好者参与其中。两口子没收过一分钱费用,却热心联系主讲人,每次还提供点心和茶叶。书友们有的从武昌远道而来,有时人数超过60人,把场地挤得满满当当,叶长瓒不得不四处去借板凳。


  “每次课程,都收获满满。”黎娟介绍,“心理学老师刘锋分享时告诉我们,人的声音是最好听的声音,和缓的音频可以抚慰人心。听了他的课程,每天晚上孩子让我给他讲两本故事书,我就算再累也不会不耐烦了。还有摄影师宋刚明分享的摄影心得,也让我们懂得了摄影中‘简单就是美’的道理。”


  【过去五年,江汉区投入1200万元改造文化馆和图书馆,升级街道文体站、社区文体活动室。开展“万名群众进剧场”活动,开办“金桥书吧”,首创送读图书进茶馆、咖啡店新模式。“金桥书评”、非遗文化节成为江汉文化品牌。健身路径覆盖全部社区。


  未来五年,江汉区全面修缮汉口文体中心场馆,服务世界“七军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做强“金桥书评”等文化品牌,持续培育江汉区青少年足球品牌,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园区。开展“感动江汉”人物评选,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策划: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王刚 贺艳

(作者:长江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