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访谈】《人民音乐》杂志社主编金兆钧:爱国歌曲一定是大量出现在民族上升期

长江日报记者华智超



临近国庆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又火了,全国各地的纪念70年快闪活动中,使用得最多的歌曲就是这首。《我和我的祖国》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在传唱,有人可能知道原唱是李谷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词、作曲是谁,知道这首歌“诞生”过程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创作于30多年前,表达中华儿女炽热爱国情怀的歌曲,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这类表达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感的歌曲有怎样的历史源流?读+周刊专访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人民音乐》杂志社主编、音乐评论家金兆钧。

《我和我的祖国》是怎么“诞生”的

《我和我的祖国》曲作者是秦咏诚。他14岁开始发表歌曲,19岁进入东北鲁艺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夫、霍存慧学习作曲。1964年,29岁的他创作了声乐协奏曲《海燕》,这是中国第一部声乐协奏曲,当年首次公演就引起轰动。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小提琴曲《海滨音诗》等等。

《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是张藜。在这首歌之前,他已经有了一首成名作——1981年与红曙共同填词的《鼓浪屿之波》。张藜被圈内人称为“大器晚成”,因为20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曾不被一些前辈认可。但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学习创作,改革开放以后,他成为中国音乐文学领域的主要领军人。他与乔羽、闫肃被誉为当代词坛的“三驾马车”,一生创作了一千七百余首歌词。大家耳熟能详的《亚洲雄风》《山不转水转》和《西游记》(动画片)片头曲、片尾曲等都是出自他之手。

据金兆钧介绍,《我和我的祖国》是先有曲子,后填词。1962年,秦咏诚作了一首小提琴曲《海滨音诗》,为了表现大海轻柔的涛声,他使用了一个八三拍的波动的很美的旋律。张藜和秦咏诚都是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大连人,也都是东北鲁艺学院的学生,两人本来就很熟。张藜很喜欢《海滨音诗》的旋律,就跟秦咏诚说:“我太喜欢这曲子了,你能不能给我抽出一段让我填词?”之后秦咏诚就把《海滨音诗》的一些段落拿出来,重新改了一下,就成了后来《我和我的祖国》的曲子。

多年之后,张藜在回忆录中回顾了当年填词的情景:“1985年,当秦咏诚把曲子写出来后,我却久久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歌词。”张藜把曲谱揣在兜里,一揣就是半年。有一次去广西出差,第二天一早起来他推开窗户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山川映照得如诗如画。联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此情此景,一下开启了他的灵感,张藜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爱国歌曲凝聚了大爱和战斗性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类歌曲中的“浪花一朵”,这类歌曲,金兆钧取了个名字叫颂歌,包括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歌颂祖国》《祖国颂》都是这一类歌曲。颂歌一定是安静的、和平的、庄重的,不太可能是特别活泼的。金兆钧分析说,这些歌曲有一个共性,就是一开始的旋律是宽广的、庄严的,到后面就稍微快速,带点进行曲风,容易让人振奋、激越起来。因为歌颂性的东西肯定是庄严的、充满激情的,甚至要包含一种崇高感。

《我和我的祖国》《黄河颂》《我的祖国》这几首歌都是歌颂家乡和祖国的,这类爱国歌曲凝聚了两种精神,一种就是很宽广的大爱;另一种就是要有一定的战斗性,因为她表达的是一种群体的心愿,不是像流行歌那样唱个人的爱恨情仇。这就决定了她要有前面说的音乐风格。

金兆钧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题材的歌曲是有传统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很多这一类型的歌。比较早的有1950年王莘先生作词、作曲的《歌颂祖国》,还比如1957年乔羽先生和刘炽先生合作的《祖国颂》,这几首歌我们现在还在唱。

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空前活跃,那时候出现了王酩、谷建芬、王立平等一批作曲家,还有张藜、乔羽、阎肃等一批作词家。他们创作了很多主旋律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这些作曲家、作词家当时正值中年,差不多40来岁,他们曾压抑的东西集中表现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

“当时大家都有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在《祝酒歌》里被唱了出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金兆钧说,谁能把旋律写好,又能写出概括那个时代精神的歌词,肯定会受到欢迎。


【访谈】成功的爱国歌曲,创作者都是动了真情的

时代性、人民性加上很高的艺术性,歌曲就获得了经典性

读+:《我和我的祖国》于1985年发行,30多年后人们还在唱,她为什么这么打动人?

金兆钧:一首歌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的,因为歌曲一般来说在创作时候都挺有目的性,所以有很强的时代性。像《我和我的祖国》这类表达赤子之心的歌在我们的历史上很多,但有的会因为某种局限,在当时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是很流行;还有的一般是在纪念活动中才唱,日常生活中就不怎么唱。

只有少数歌能够做到超越时空局限。所谓时空局限,一方面是流传时间上的局限,另一方面就是流传空间的局限。《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能超越时空局限,30多年后还被这么多人唱?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它首先是很好地概括了产生时所处时代的精神,这是一个前提。很少说有一首歌在当时都不受欢迎还能流传下来的。因为如果没人听、没人唱,歌就不存在,所以大部分经典歌曲首先得受到当代人的欢迎。无论是词还是曲,先得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产物。《我和我的祖国》是1984年创作、1985年发行的,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国家建设初见成效,就出现了《我和我的祖国》。

第二,她找到了一个超越性的点,把一个小小的我对祖国的情感和普遍的人生哲理,高度提炼出来了。张藜先生是大连人,从小就跟海很亲,他就把我的祖国和我,比作“海和浪花一朵”。这样一个意象不论是今天还是当时或者未来,大家都会认同。个人的命运必须跟整个国家紧紧结合在一起,就像浪花依托海一样。往小了说,这是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往大了说,这也是人类跟大自然的关系。当这样一种共性被集中提炼出来,这首歌就有了超越性,直到今天仍然可以被老老少少都喜欢,就算00后、10后听了也不会觉得有哪里不懂。

当然,除了词写得好,曲肯定也要好听。《我和我的祖国》的曲也是老少咸宜的,从音乐的角度上,也获得了一个很高的超越性。她既很讲究,又不是普通的流行歌曲,本身就有很高的审美高度。不光可以独唱,还可以混声合唱,也可以领唱加合唱,小孩子主唱也可以,不像有些歌可能就只适合标准化演唱。而《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一首题材很大的歌,就算是一个小娃娃来唱,一样也会很感人。

所以非常好的时代性、人民性,还要加上非常高的艺术性,就使《我和我的祖国》具备了超越时空的这种品格,也就是说她获得了经典性。到了今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想大家需要一个表达爱国情感的东西,回头一看,觉得这歌挺合适,一点也不过时。

读+:创作一首经典爱国歌曲要注意什么?

金兆钧:《我的祖国》也是很经典的,今天还常常被翻唱。乔羽先生在写这首歌词时就有意识地提炼出超越性的点。这首歌是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里的一首插曲。当时《上甘岭》的导演请他写和黄河、长江有关的词,但是他没有听导演的,坚持说我就要写一条大河。他说,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依山结庐、傍水而居,在一个孩子眼里,哪怕一条小河沟子都是一条大河,“我这么写会让所有的人都会有共鸣”。

他说了理由之后,《上甘岭》的导演就没有干涉,结果果然就像他所说,这首歌感动了无数人。《我的祖国》把爱家乡和爱祖国的关系融合在一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大河,有一个小家,一个个小家再组成国家。这首歌抓住这一点,也就具备了打破了时空局限的超越性。

就是说,歌曲创作者本身要有意识地对生活进行把握和提炼。我和张藜、乔羽这几位老先生还算熟,知道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时代对他们提出的功能性要求,不过他们都会很自觉地去消化掉那些僵化的或者过于政治性、口号性、不太适合艺术性的东西。

上升的时代,才可能出现豪迈的大作品

读+:爱国歌曲会是流行音乐吗,跟音乐风格和体裁是否有关系?

金兆钧:爱国歌曲指的是歌颂祖国这一类题材的歌,和用什么音乐体裁关系不大。我们说流行歌曲、艺术歌曲等,都是后人根据音乐风格作的音乐体裁划分,主要不是依据歌词。

而且爱国歌曲的风格是变动不居的,比如有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就是《红旗飘飘》。这首歌是乔羽之子乔方写的词,1995年发行,他就用了和他父亲完全不同的方式,用朦胧诗来写,“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一开始你可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突然出来“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点明主题,旋律有进行曲的色彩,但更多是流行的感觉。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换了一种表达方式,但是精神还是一样,它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歌曲。

还有高枫1994年创作演唱的《大中国》,基本上就是两首民歌拼成的,当时有人说这不太严肃。虽然她不像过去的颂歌,非常民间,甚至有点“吊儿郎当”,但她同样是一首歌唱祖国的好歌。这就是一代人需要不同的表达,可能高枫他们这更年轻的一代,希望用更轻松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感情。

所以说,在形式上没有必要拿流行和不流行来分,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表达爱国情的音乐方式。

读+:从世界范围看,中外爱国歌曲有哪些共同点?

金兆钧:外国人也有自己的爱国歌曲,比如英国的《上帝保佑女王》,法国的《马赛曲》,美国的《星条旗》等等。如果你把世界各国的国歌搜集来听,就会发现风格都差不多,有的是进行曲风格强一点,有的是拉得更宽一点。歌词基本上都是说我们国家多么美、多么强。这种爱国情,人类都是相通的,只不过各民族有一些原始的音乐个性,风格上略有不同,有些民族国家的风格可能更强一点。

爱国歌曲在艺术上,要遵守一般的艺术规律。歌曲肯定是跟着时代走,一个时代的状况很大程度就决定了这个时代歌的状况。

爱国歌曲一定是出现在民族上升的时期。比如说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如果大家没有在国破家亡之际站出来挽救国家命运,《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类抗战爱国歌曲就不可能写出来。假如我们一直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列强欺负也不奋起反抗,就很难出这种波澜壮阔的爱国歌曲,可能就只剩流行歌曲了。爱国歌曲一般都是在国家民族处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大家集中了非常积极的向上的情绪,然后由作词家、作曲家用适当的词和曲集中呈现出来。

反过来,如果说一个国家长期处在徘徊彷徨的时代,这类爱国歌曲肯定出不来。比如南宋偏安江南,国土越来越小,就只能出姜夔、李清照这样的婉约派。李清照避难江南时,能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了不得了。辛弃疾还有一些豪放的词,因为他本来就是军人。两个大宋皇帝被俘,南宋向金称臣,国威荡然无存时,整个时代都在萎靡的时候,就不太能指望出大量豪迈的大作品。

真正的好歌,更多在于艺术家的自觉

读+:从历史上来看,那些成功的爱国歌曲,是怎样“诞生”的?今天,如果有新的、成功的爱国歌曲出现,她又会是怎样“诞生”?

金兆钧:每个时代都会组织这类爱国歌曲的创作,但是真正的好歌,少数是组织创作而产生出来,更多的还是在于艺术家的自觉,那么最后一定会有很多很真诚的歌曲出现。

首先,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得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因为艺术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是要真,美和善当然也很重要,但如果不真,只想着我写一首随大流的歌,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那些成功的爱国歌曲,作曲家、作词家自己都是动了真情的,他们的态度在那,听众能感觉得到。当然还有技术问题,光有激情,可是创作手法过时了,那也不行。如果能有一批艺术家发自内心地去感受这种情感,他们肯定会想到一个最好的方式,创作一首群众都认、历史上留得住的爱国歌曲。

还有一个,艺术很特别,高科技可以提严格要求,艺术创作没法提。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大中国》《红旗飘飘》,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爱国,你不能说他没用传统方式就不对。歌曲创作不是技术攻关,可能是先出来一个东西,有缺点、不完善,然后再慢慢地磨。

想出一首新的、成功的爱国歌曲,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时代潮流。就像《我和我的祖国》,其实这首歌1985年刚出来的时候,在很多同类型的歌里没有显得太突出,后来到了1994年,新中国成立45周年的时候,大家又拿出来唱,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家又重新唱起这首歌。这证明她一直在那,就像老话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