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企业分享“武钢故事”,武钢第一炉铁水拉直了西方国家的大问号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27日讯(记者王谦 通讯员马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7日下午,一场忆峥嵘岁月的“武钢故事会”在中冶南方举行,来自中国宝武武钢集团、中冶集团参建武钢的16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忆半个多世纪来武钢建设与发展的辉煌历程。

故事会现场。记者王谦 摄

曾经亲历武钢选址与重大工程建设的老专家,与中冶南方、中国一冶、中冶武勘等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回顾了新中国钢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钢一号高炉、一米七轧机、万吨焦油加工等建设过程中的故事。

武钢一号高炉作为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原计划于1958年9月20日至国庆期间出铁。为确保按期出铁,一号高炉的设计图纸都要3月15日前全部发到工地,而当时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高炉区综合管线的设计。

“西方国家嘲笑我们,说武钢十一出铁,是个大问号,而我们,必须要变问号为惊叹号!”中冶南方设计师章勇讲述老一辈的故事, 第二天清早,设计小组召开了会议,大家一致决定,采取边绘图、边计算、边描图、边联系、边审核、边发坐标的工作方案。

中冶南方提供

接下来,所有人围绕着设计图板研究、修改、计算、描图,不分日夜,最终提前两天完成了高炉区综合管线设计图的修改工作,两个月的任务只用了10天的时间,一切只为确保一号高炉按时出铁。

“1958年9月13日,新中国建成的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中的第一座大型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3000多名武钢职工和各界群众沸腾了。” 中国一冶讲述人龚飞龙说,这是工程师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中冶南方提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的武钢5号高炉,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一座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炉。中冶南方讲述人宋迎颖说,由于要边设计、边制造、边施工,当时共有15个专业300多位设计师,日夜奋战,两年时间手工绘制完成1.2万张施工图。此外,设计人员还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参与施工、安装、调试、保产,随时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

2007年5月30日,5号高炉停炉完成使命,长达15年的服役期间,5号高炉没有一次中修、没有一次喷涂、没有更换一块冷却壁,是目前为止中国最长寿的高炉工程,也为中国老高炉改造和大型高炉新建闯出了一条新路。

【编辑:彭向东】

(作者:王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