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庆】70年“丰”景如画 武汉向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进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农

 “五大跨越”泼墨乡村振兴

70年,城乡巨变。一组数据令人震撼——

1949年,武汉农业总产值0.73亿元;2018年达到380.45亿元,增长521倍;

1962年,武汉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68元;2018年达到22652元,增长333倍。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宜居。70年武汉农业农村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实现了“五大跨越”——

由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加、销、游一体化的跨越;

由农业的经济功能向农业多功能的跨越;

由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跨越;

由落后贫穷的农村面貌向繁荣振兴的跨越;

由农民生活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从污水横流到美丽乡村,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农,从离乡打工到返乡创业。武汉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泼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新蓝图。

截至2018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

乡村巨变

希望的田野上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26日,黄陂长轩岭街天池脚下的美丽乡村官田村,阡陌交错绿树成林、亭台小桥、流水潺潺。正是秋风送爽时分,不少市民兴致勃勃的在这里游玩。游客的增多,带动了当地农家乐、采摘、赏花、垂钓、住宿等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官田村农家乐经营户超过50家,年产值近1000万元,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离官田村不远的赵畈村,贫困户王友文和村民们,正在村里的油茶基地里快乐地忙碌着。昔日一片片荒山,如今种满了一棵棵油茶树,预计等到丰产期,每亩油茶能年产2000多斤,将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为村民增收70多万元。

再过一个多月,美丽的乡村将披上金黄的盛装。丰收在望,生活可期,阵阵欢声笑语洒落在大武汉希望的田野上。

70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农村发展改革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截至2018年,全市已连续13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方阵

据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62亿元,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380.45亿元。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数据显示,从1962年至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9%,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6%。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为4.8%,居民消费随之升级,从最初的追求温饱,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迈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文明村”,武汉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经完成县乡道改造工程40.55公里、县乡产业路30.56公里、通湾公路262.3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460.851公里、农村公路桥梁301.2延米。创建完成省级绿色示范乡村65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100%。已完成全市337个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今年5月,武汉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2020年,武汉将完成21.5万户农户厕所改造,实现全市农户无害化厕所全覆盖。实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力争实现20户以上自然湾水泥路通达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6%。加速推进农村路网、水网、信息网、清洁能源网等“四网”建设。

全市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截至目前,池塘放养面积达到66.6万亩

改革先锋

用创新与担当

谱写“三农”发展新华章

米袋子满,菜篮子丰。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承包”“三权分置”“三乡工程”“新农村建设”等不同时期的关键词,武汉农业农村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潮。

今年8月,黄陂大余湾近百村民变身为百万身价别墅房东。村民余传胜从抓阄木箱里拿出了第一个号牌:29栋2904号。

大余湾是“大余湾-木兰山-木兰湖”黄金旅游带的起点,黄陂大木兰景群的天然门户。迁入新居,是大余湾古村落提档升级建设全面启动,村民享受乡村振兴红利的第一步。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拉动村民就业、营运增收,大余湾将开启古村落文物保护、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前景。

大余湾的发展变化,是武汉在全国率先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建设,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7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武汉的农村工作要做一篇文章,就是要研究怎么让市民下乡,要让农民的资产变成财产性收入。

结合武汉市农业农村发展,武汉提出了大力实施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内容的“三乡工程”。并引入“政策活水”激发活力,先后出台了市民下乡“黄金20条”、促脱贫攻坚“钻石十条”、鼓励能人回乡“四张牌”等系列新政。根据实际发展,为推动“三乡工程”市场化运营,又接连推出“创新推进共享农庄建设,提升‘三乡工程’建设水平”的意见。

蔡甸天星村打造“花博汇”文旅小镇,曾经破败的村落成为著名网红打卡地

黄陂杜堂村、新洲陈田村、蔡甸马鞍村、江夏浮山村等一大批村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批能人回归、企业兴乡,盘活沉睡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当地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蔡甸天星村打造花博汇项目,带动周边近500名村民就业;

黄陂杜堂村打造木兰花乡项目,周边418户农民空闲农房被有效利用,打造高端民宿产业,户均年收入增加6.2万元……

“三乡工程”构建了政府搭台、企业(市民)唱戏、农民受益、合作共赢的武汉乡村振兴新格局。目前,“三乡工程”已覆盖到481个行政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武汉的探索与实践,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获评“2017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顾武汉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三乡工程”、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武汉在全国率先大胆破题,为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力探索。

1984年,武汉市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第一个对蔬菜产销体制进行改革,使武汉市副食品供应率先走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武汉率先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 建立全国第二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等一系列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中央高度肯定。

新洲丰乐村成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业兴人富

加快打造全国

现代农业新标杆

国庆长假将至,新洲区潘塘街罗杨村一派忙碌景象。罗杨村紧邻麻城,该村通过重振“花朝文化”,打造花朝河湾景区,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景区已经投资了上亿元的资金,打造了以桂花、海棠、桃花等花卉为主体的八大园区,年接待游客量在10万人次以上。景区乡村游产业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农业兴百业兴产业兴,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武汉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全市产业振兴“七个重大任务”。即:全面开展高端、高效、高科技、“高辐射”等“四高”都市农业建设;到2022年,武汉“中国种都”种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以上;乡村游年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在100个行政村建设1万户共享农庄,打造2-3个共享农庄集聚区;建成3-5个农村电商小镇、产业示范园(孵化园);建设2-3个30-50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田园综合体。

“带着农民干、让农民有钱赚”。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地制宜,借力现代科技,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蔡甸区作为全国“菜篮子”工程主产区,“蔡甸莲藕”“蔡甸藜蒿”“蔡甸西甜瓜”“新农牛肉”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目前,该区莲藕、藜蒿、西甜瓜、河蟹、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达60万亩左右。蔡甸侏儒山街金鸡瓜菜营销合作社,仅藜蒿种植一项,每年能为社内农户户均增收5万元,部分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30万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汉市农业农头企业已达到277家。通过着力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带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271个贫困户全覆盖。

武汉产业融合已涌现出农业内部融合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功能拓展型、农业业态创新型、农业多业态复合型等五大发展模式。

走进汉南区东荆街滩头村,10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正拔地而起,建成后将不再受地域、环境、天气等影响,可全天候、全季节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智慧吃饭”。

智能玻璃温室项目由恒大集团计划投资400亿元建设。未来,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会自主识别地块,将一粒粒种子精准播种在土地上。智慧玻璃温室内始终温暖如春,综合环境控制系统会调节室内温、光、水、肥、气,确保种子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农产品成熟后,由无人农用机收割,并送到智能果蔬分拣中心、冷链仓储中心和精深加工中心,根据客户不同需求自动分拣包装或者进行深加工。

据了解,中化农业、中海粮油、正大水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均有望在汉落户。政府、企业、农民结成田园经济命运共同体,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武汉正加快打造国内现代农业新标杆。

  截至2018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956个,居全省第一

日新月异

把“幸福”写满

乡村振兴时代新答卷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进入新世纪,武汉市委、市政府紧跟中央、全省步伐,从2002年至2018年,每年出台关于“三农”工作的综合性文件,对农业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部署,除2003年以外,均是以市委一号文件发布,高度体现了做好“三农”工作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重要性。

过去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子里污水乱泼、垃圾乱丢。今天,通过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下乡趋之若鹜的好地方。

新洲区凤凰镇,曾是武汉市10个贫困乡镇之一。20年前,这儿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也没有自来水,村民们洗衣、洗菜、牲畜饮水全在一个塘里。如今的凤凰镇是脱贫致富的明星镇,宽敞的山间公路上,栽种着漂亮的花卉,山上的茶园满眼苍翠,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其中。当地政府、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凤凰镇实施“三乡工程”产业兴镇,形成茶叶、蔬菜、苗木花卉等3个主导产业。乡镇富了、美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振兴,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2019年,全市成立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在“钱、地、人”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 加速引导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

目前,按照全国村庄规划总体要求,武汉已全面展开高水平谋划全市村庄全域规划工作。本轮乡村区域规划,涉及的村庄达到1400多个。通过乡村地区统筹规划、新功能体系构建,以及乡村规划管理和政策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产权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空间治理的新思路与新路径。并通过创新性将村庄规划与宅基地确权相结合,探索“全域登记、确权发证”激发农村社会经济活力。

武汉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改革,近几年来,每年整合统筹的支农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0多亿元。资金钱往一处投,劲往一处使,形成市、区工作合力,以顶层设计,集中财力助推“三乡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五个振兴”总体要求,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新城区,已全面掀起集中连片打造四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热潮。示范带分别以木兰大道、桂花大道、鲁湖田园综合体、嵩阳大道沿线为重点区域。总建设长度超过100公里,沿线近千个村湾,将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武汉乡村振兴正奋力书写幸福答卷。

全市推进农业机械化,截至2018年,已推广适用农机具1.07万台套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

“武汉很有希望成为国家现代都市农业领头雁”

9月20日,谢华安院士在汉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对武汉农业农村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富庶的江汉平原,不但为武汉地区供应了口粮,还为整个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谢华安院士表示,武汉有人才、底蕴和顶层设计优势,很有希望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领头雁,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榜样。

“历史底蕴是基础,而人才为武汉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武汉市名校聚集,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巨大潜能。”

谢华安院士对武汉正在开展的“农业科技提升工程”点赞。他说,该工程拥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科研投入,将为武汉加快发展高端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新发展高科技农业、深入发展“高辐射”农业等“四高”都市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谢华安院士鼓励武汉积极打造“绿色品牌农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高品质、低残留的绿色品牌是消费者的优先选择”。通过政策引导,带动农村农民开展绿色高效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民持续增收。

“让现代农民成为知识化的职业农民,让农业生产成为一项体面工作”,谢华安院士对武汉“三农”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武汉美丽乡村“刷爆”国际朋友圈

把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8.6万贫困群众奔向全面小康

截至2018年底,武汉全面实现86115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27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基本结束了全市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汉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指示精神,坚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271个贫困村都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走进黄陂凤凰寨村茶园,这儿的秋茶将要成熟。浇水、修剪杂叶、拔除杂草,村民潘晓英和大伙儿一清早就开始在茶园里忙碌。

凤凰寨村曾是全市重点贫困村,经武汉市纪委、市金控集团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2017年成功实现脱贫出列。依托优厚的自然资源秉赋,凤凰寨村现在积极引入多家投资方,打造融农村山水、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农旅产业。并计划以合作社形式,与企业联合经营参与分红及公司管理。

市农业农村局介绍,武汉271个贫困村,村村都在努力发展特色产业,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黄陂杜堂村建设美丽乡村

  蔡甸梅池村建成华中最大芳香特色产业种植中心

七大举措催生扶贫“致富花”

全市通过深化三产融合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策划特色项目、做好农业科技帮扶、完善减贫带贫机制、打造农业品牌等七大举措,全面做好农业产业扶贫,催生扶贫“致富花”。

全市大力推进“三乡工程”促脱贫,以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推进“三乡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相结合,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对乡村振兴示范带范围内贫困村优先实施美丽乡村(三乡工程)项目建设,加强贫困村开展“三乡工程”建设的政策咨询、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

目前,武汉贫困地区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今年以来,拨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资金到区,用于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引导培育。

据统计,我市四个贫困区参与产业扶贫的农业企业数量为181家,共带动贫困村205个。并做好文化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夯实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出台政策,对街乡镇革命老区的工业及其他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

实干绘就新时代画卷,2020年,城乡居民携手奔向全面小康。

撰文:骆露露 李英波 王璐 殷旭

摄影:刘斌 李子云 陈凤林

      【编辑:蔡梦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