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庆】“武农科”创新支农示范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参与全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开展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与100家以上农企深度合作,进驻1000个村进行科技培训和服务,深入1万家农户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精英),将“五个一”行动与科技创新、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等进行有机融合,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安装科技的引擎,走出了一条武汉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三农之路。

抓统筹,重创新,提升科技引领作用。市农科院以问题为导向,产业需求为突破口,优化科技供给,鼓励科技产出。2019年以来,获批各类项目95项,项目到账经费3500万元,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43项。其中,审(认定)新品种3个,其中国审水产新品种1个;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6个;成果鉴定(登记)17项;围绕知识产权示范园建设,申报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夯实了该院在环境与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基础。

抓典型,重示范,提升科技服务实效。市农科院以“包区服务行动计划”为主要形式,以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为主要目标,深入打造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力的服务队伍。助力武汉市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一盘棋”模式,组织召开全市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工作推进暨区院农业科技对接服务启动会,提升影响,凝聚共识。截至目前,通过院领导包区服务、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形式,典型引领,共建示范,在全市联合创建了科技支撑引领示范村10个,与7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对接服务,示范“四新”新技术64项;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600余人次,提供合理性建议200余条,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74个;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4期,培训人员11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00余份。

抓机制,重联动,提升科技行动活力。为适应新时代对科研院所治理体系的新要求,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市农科院切实为科技人员“松绑”“清障”“减负”。针对科研副产品处置方式不明确等问题,制定了《科研副产品管理办法》;针对科研经费使用不顺畅问题,组织制定、完善间接经费、科研激励管理办法等;针对学风建设,强化科技人员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念好诚信“紧箍咒”,组织科技人员专题学习中办、国办相关文件精神,在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

抓制度,强支撑,进一步强化科技支农服务制度。市农科院出台了《武汉市农科院支撑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三大机制:“一个团队”健全服务机制,在武汉每个涉农城区打造一个包区服务团,由1名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1个研究所牵头,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变“五指张开”为“握指成拳”,精准发力;“三张清单”推动服务落地,与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根据服务主体需要,制订目标清单、任务清单及实施效果清单;落实“一企一策”“一社一法”“一村一案”,做到问题精准、专家精准、服务精准、施策精准、施技精准。

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

“三新”技术示范推广

“古法红糖”发扬光大

 专家为毛家冲村帮扶鸡苗并提供技术指导

毛家冲村地处新洲区凤凰镇西北部边陲丘陵岗地,过去,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空壳村”,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严重,村级负债100多万元,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近年来,市农科院组织科技人员组建驻村工作队,连年科技支撑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到2022年,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契机,市农科院为毛家冲村制定了科技支撑行动的落实方案,成立科技支撑服务专班,分年度逐步落实各项规划,助力当地农民增收、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按照规划,驻毛家冲村科技人员重点开展糖蔗、子莲和大白刁等高效益农产品的“三新”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实施“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为核心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高效养殖等技术,积极探索“农科院+合作社+基地+农户”和“种苗+肥料(饲料)+田间指导”的经营管理服务新机制,培养科技示范户和核心示范户,依托地方区域特色,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红糖”发扬光大,将优质的种苗、新型高效的肥料、先进的养分管理理念和技术带给农民。

预计到2022年,毛家冲村将建成新优品种及配套栽培(养殖)技术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将建立一套规范的田间生产档案;集成示范推广5个新优品种、3项高效生产模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总计12期,四年计划培训农民6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余份,培养核心示范户5户;在村里扶持壮大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1个地方知名品牌。

江夏区金水街武当新村

三方联合协作攻关

莲藕产业兴村富民

专家在武当新村示范农机采挖技术

武当新村是十堰武当山地区外迁安置村,2010年落户到江夏区金水街后,村湾急需一个引领全村发展的拳头产业。近年来,市农科院根据移民村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将武当新村打造成“莲藕科技支撑引领示范村”,实现以莲藕兴村、特色产业富民的目标。

市农科院在当地建立农技服务联络点,定期派人下村现场服务,形成了市农科院述思衡蔬菜创新团队、武当新村、金水棋良公司三方联合协作攻关:由从事莲藕品种筛选培育、高效栽培和农机装备等方面研究的水生蔬菜创新团队成员组成莲藕关键技术攻关优化集成团队,为莲藕示范村供技术支撑;由江夏区金水街武当新村村委成员组成示范村莲藕示范基地协调管理团队,对接辖区企业,协调莲藕示范基地布局与建设;由当地企业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技术骨干人员组成莲藕核心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团队,建立莲藕核心科技示范基地。

科技人员推广“莲藕-渔(小龙虾、黑鱼)”生态种养模式、莲藕优化施肥技术、莲藕机械化等多项优化集成高效生产技术,推动当地产业节本增效。预计到2022年,建设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0亩,平均亩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全村实现年新增产值1800万元,推广应用四项高效生产技术,筛选应用莲藕新品种(系)4个,带动当地就业100人,精准帮扶当地贫困户20户。

江夏区山坡街和尚桥村

立足水乡突出特色

生态产业绿色发展

 专家在和尚桥村指导虾稻养殖技术

和尚桥村位于江夏区山坡街,为帮助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脱贫增收,武汉市农科院结合当地农业实际需求,制定了水生蔬菜、特色水稻、林果花卉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发展路线,以绿色化、生态化的水产养殖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当地农民开辟新的致富之路。

市农科院成立科技支撑服务专班,由该院水产所和和尚桥村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组成技术服务小组,形成常态化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团队,重点推进黄颡鱼-鲌等混养和莲—小龙虾、稻-虾综合种养两种模式:黄颡鱼—鲌等混养模式:在鱼塘种植少量优质籽莲,投放“黄优源1号”黄颡鱼、“先锋1号”鲌,并配以一定的鲢、鳙、鲫等,再假设水生植物浮床,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水生花卉,或水蕹菜、水芹、茨菇等水生蔬菜,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其综合经济收益。莲—小龙虾、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改建后环形沟的池塘或稻田中进行莲、稻和小龙虾综合种养,池埂边做塑料膜防逃网,施用氨基酸肥料或有机肥促进伊乐藻、苦草等当地水草生根、发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按照规划,2019年到2022年期间,和尚桥村将建成面积达400亩、集生态农业观光、垂钓、采摘、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实现亩平增收1500元以上,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的“四新”集成技术10项,培训200人以上。

黄陂区蔡榨街凤凰寨村

荒山变绿山 水田变花海

专家在凤凰寨村开展子莲栽培技术田间指导

黄陂区蔡榨街凤凰寨村位于丘陵地带,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劳动力流失严重,村经济发展滞后。过去,由于缺乏主导产业支撑,近3000亩耕地中,有2000多亩长期撂荒。

为帮助村民走出传统的种养殖观念窠臼,走产业化发展新思路,市农科院稳步推进6大举措,摸清凤凰寨的立地条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建立示范基地,确定主导产业,明确实施模式,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研判、精准派人、精准施策及科技创新,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意愿,帮助困难群众培养持续“造血”能力。

目前,该村四大项目进展顺利:子莲原种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成周边子莲种业的辐射源。2019年示范种植20亩,预计年收入20万元以上,可辐射种植100亩;土鸡生物床养殖模式有效为当地养殖产业节本增效,并缓解了环境污染。凤凰寨农庄的800平方米鸡舍年养殖成本节约5万元以上,鸡蛋破损率降低80%,饲料节约5%,为农谷号增收近15万元;藕虾健康养殖模式“两减”(减化肥、减农药)成效显著,建立了沉水、浮水及挺水植物相结合的“立体水森林”,实现了净化水体与天然虾饵料的有机集合,120亩示范基地年产值达90万元左右;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地亮点。经过种植结构调整和健康的种养殖方式示范,使荒山变绿山、水田变花海,空气、水质及土壤的污染逐步减少,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蔡甸区侏儒街薛山村

农科专家组团服务

助老牌示范村重焕光彩

薛山村精品西瓜喜获丰收

蔡甸区侏儒街薛山村耕地面积2058亩,2004年成立瓜菜专业协会以来,西甜瓜、藜蒿成为当地主导产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8年实现年人均纯收入21082元。由于多年连作瓜、蒿,当地出现品种结构不优、连作障碍、生产组织化程度底、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市农科院牵头成立科技支撑服务专班,分年度拟定科技引领示范村实施方案,重点推进示范展示中小果型西瓜新优品种,推广优质西瓜嫁接苗、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培养科技示范户和核心示范户,探索“科研所+合作社+基地+农户”和“种苗+肥料+田间指导”的经营管理服务新机制,培植品牌,走精品农业之路。市农科院和企业、农户签订对接服务协议,建立“三农科技服务站”,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严格以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发布信息的“四统一”的模式进行协作服务。并对示范户进行分类建档与技术跟踪,组织观摩学习,将科技示范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根据规划,到2022年,将在薛山村建立中小果型西瓜新优品种及配套设施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示范推广3个新优品种和3项高效生产模式,培养科技示范户100户,培训农民600人次,培育一个地方知名品牌,实现西瓜亩均产量2300公斤,亩均增产150公斤、增收节支400元以上。

黄陂区姚家集街双河村

农旅结合打造“百果园”

返乡农民就业又增收

市农科院在双河村成立科技示范基地

位于黄陂姚家集街的双河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长期无产业支撑,一直是黄陂区的重点贫困村。通过对产业现状的调查,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发现:当地山林面积有限,种植林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而经营主体以散户为主,规模小、带动性低、缺乏优势产品、土壤肥力欠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田抛荒严重。

市农科院专家建议,以“果”为基谋划当地产业发展。“果”涵盖了“林果、蔬果、瓜果、作物”等内涵,在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方面具备发展潜力,还可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加工、市场销售,全面带动当地产业品牌化发展。立足实际,农科专家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以“核心果园、延展果园、综合果园”三园联动融合发展,打造黄陂北部一个新的农业产业发展亮点。其中,核心果园包括柑橘、葡萄和猕猴桃园,延展果园包括子莲、蔬果、草莓园,综合果园则打造“百果园”,以现代生态农业撬动乡村旅游业,做到“一产转化,三产强化”,实现“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驻村帮扶单位采取系列措施,帮助该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起果林种植、家禽养殖、光伏电站产业,村集体经济从零跃至10万元,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策划:李良鹏 郭彩霞 撰文:李宝喜 周韧 刘峥


      【编辑:蔡梦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