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散场是城市送上的巨大惊喜 | 长江评论

在一座城市的运转体系中,哪有什么“细”节,那是没有看到它身后巨大的靠山。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鲁珊

一场暴风雨般的视听盛宴之后,5万多现场观众、1万多演职人员,几乎带走了全部场内垃圾;退场步行区内600个垃圾桶,看不到“垃圾山”;6万多人同时离场,却如流水般迅速疏散……(详见长江日报-长江网报道《军运会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激情澎湃看演出,清清爽爽地离开》)

如此散场,堪称教科书式。


18日晚,武汉体育中心,观众坐在放有垃圾袋的座位上观看军运会开幕式。记者金振强 摄

相比辉煌绚烂的军运会开幕式舞台,一次“教科书式”散场,更能清晰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

垃圾、厕所、出场、坐地铁……这些都是细节,小到不能再小。正因是细节,没有集中训练,反复彩排,也因为是“细”节,容易被忽略。它们很难在事前成为人们讨论和预期的热点,但恰恰要由绝大多数人亲身经历,所以又常在“口碑界”代言一场盛会,甚至一座城市。

随手带走垃圾,举手之劳。但6万余人带走几乎全部垃圾,堪称壮观,简直浓缩了一个漫长的文明养成过程。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赛会中,赛后主动带走垃圾的球迷观众,总特别能为自己的国家长脸,让世界为之点赞。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只是下意识的习惯,而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明习惯之养成,又何止一时之功、一人之力。

垃圾桶漫溢成山、地铁站人流拥堵,这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赛会也常常出现。人流瞬间如潮涌,垃圾来不及运出,地铁来不及疏散,人们也习以为常,算不得什么大问题,反正人流高峰一过,问题就退了。

正因如此,这次“武汉版散场”才给人巨大惊喜。

在一座城市的运转体系中,哪有什么“细”节,那是没有看到它身后巨大的靠山。

180名工人枕戈待旦,10余台清扫设备马力全开,5分钟清空一次垃圾桶——这哪是清垃圾扫地,简直金戈铁马,战斗力爆表。人群疏散更可谓“细节见真章”。交通系统本来就是个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步行区域及时导流,地铁公交无缝接驳,载客车辆极尽效率,短时间内毫无阻滞疏散四五万人,简直是对一座城市交通肌能和管理艺术的极致考验。

为什么大型盛会总能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史的里程碑?它就像城市的一次极限运动,能看到非常状态下的张力。这一次散场如此漂亮,恐怕也不在很多武汉人意料之中。

果真是,世上没有白流的汗,无论是足够多的时间和坚持,还是非常状态下的投入和释放,总有累积如河,总有花开如火。

【编辑:符樱】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