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家娃像军运健儿那样优秀?毛泽东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1917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今天重读此文,发现其中许多论述,可谓历久弥新。

青年毛泽东

文章前言部分开门见山,只用25个字,就交代了历史大背景、点出要害关节:“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首先是“国力”,然后就是“武”与“体”,作者的所思所急,呼之欲出。

前言之后共分8节。

第一,释体育。建立作者自己的体育概念:“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同时指出一个事实,东西方文明都有自己的体育追求,“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

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作者直言不讳:没有体育,也就无所谓德育智育。“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

北京的小学生在练习滑雪。图据新华网

作者接下来所说的,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

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作者喜欢历史,这一节首先列举历史上的教训,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等才子,因为身体原因而夭亡,可惜;然后举出历史上的正面例子,顾炎武、颜元等人文武兼修,堪为楷模。

天津市咸阳路小学的学生在做课间操。 图据新华网

接着话锋一转,指出“学校既起,采各国之成法,风习稍稍改矣”,有了体育教员、有了体育课程,但是弊端很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而且学校的饮食卫生不好,教室光线不足,桌椅长短不合,对学生身体伤害很大。

怎么办?作者的办法是,不要被这些外界的客观因素困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应该自动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第四,体育之效。这一节正面立论,道出作者心目中体育的四大功效: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其中“调感情”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增强心理素质”。

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作者将原因归结为四点:不够自觉;重文轻武的积习难返;提倡不力;“学者以运动为可羞也”。作者特别提出:很多所谓教育家不谙体育;而很多教体育的人“多无学识,语言鄙俚”。

应该说这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之处,今天的体育圈仍然有这种现象存在,影响了体育的形象,影响了体育从业者的素质,也影响了他们在运动场上的成绩。“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在今日的竞技场上,没有文化的运动员也是愚蠢的,是不能战胜对手的。

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作者主张体育锻炼不必盲目,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作者认为,最应注意的就是持之以恒。

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作者在此详细公布了自己的健身操法,包括头部运动、手部运动、足部运动、躯干运动、打击运动、调和运动等六节,最后以“深呼吸三次”结束。

这就是毛泽东1917年关于体育的思考和实践。

1952年8月2日,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图据新华社

35年之后,也就是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全军运动大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大会。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李煦 制作:符智慧 校对:孙婷)

【编辑:符樱】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