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摘口罩”:看清面容更要敞开内心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杨京

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试点推行医护人员“摘口罩”行动,让医护人员不戴口罩跟患者沟通,在问诊、交流病情等环节一律“坦诚相见”。院方解释这是为了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拉近医患关系。

在医疗操作规范中,佩戴口罩之类的隔离预防手段,主要是集中在进行无菌操作、侵入性操作或实施保护性隔离等环节。对于前期医患间的交流问诊,并没有硬性规定,医护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基本是出于习惯。

医护人员不戴口罩与患者交流。记者金振强 摄

医疗是个特殊的行当。对于业内的习惯或者传统,应报以理解。戴不戴口罩,并不能作为一位医者是否优秀,或者是否善待患者的标准。这家医院倡导摘掉口罩,意义其实在于一种理念的传播,即对医患交流和沟通的重视。

对于普通人来说,口罩对面部的遮蔽,特别是对面部表情的隐藏会给双方交流造成隔阂。就好像我们和某个带着墨镜或者耳机的人说话一样,总觉得有些距离感。

医护人员不戴口罩为病人救治。记者金振强 摄

医患之间的沟通,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交换。沟通的过程,某些时候就是医疗活动的一部分。患者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指导,还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正如那句医学界的名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安慰”就要靠交流沟通。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们的身边涌现过很多广受好评的医者。比如“半蹲医生”马艳医生,比如用语言为病人开出“处方”的蔡常春医生等,他们的优秀之处,并不仅是个人医术的高明,更在于与患者沟通交流时的真诚恳切,以心换心。无论是否佩戴了口罩,无论是否看得清面容表情,患者在他们身边感受到的都是温暖和真诚。

医护人员不戴口罩与患者沟通。记者金振强 摄

摘掉口罩,露出面容,对于双方的沟通交流当然有助益。医院对“摘口罩”倡导和推广,也是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再强调。不过,“摘口罩”并不是目的。有效的交流沟通,归根到底是靠双方发自内心的真诚,靠的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相关阅读:是观念的进步还是就医体验的改善?中南急诊医护人员集体“摘口罩”引争议

【编辑:付豪】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