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作家李洱:曾把易中天、于丹实名写进《应物兄》

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左)与读者座谈。 记者 苗剑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1日讯(记者万建辉)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写了13年,写坏了3台电脑;更奇特之处,是张艺谋等文化名人被实名写入了作品…… 11月1日,著名作家李洱登上第18届华中图书交易会名家活动讲坛,与评论家、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对谈“说不尽的《应物兄》”。

张艺谋实名留在了《应物兄》里

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与读者座谈。 记者 苗剑 摄

曾在高校任教多年的李洱,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其中《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应物兄》为其最新长篇小说,今年8月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对谈中,潘凯雄提到西方现代小说中有一个流派,专写当代还活着的名人、真人,但故事是虚构的。这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允许的,它会招来麻烦,这种探索与突破需要勇气。

李洱接过这个话头透露,除了张艺谋实名留在了《应物兄》里,易中天、于丹也作为《应物兄》中的人物,实名写入了作品,只是出版前改了名,细心的读者还是看得出来他们是谁。李洱解释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旦成为名人、公众人物,他就不再只是他自己,他还作为公共符号属于更广大的人民。因此,无论是实名留在作品里的名人,还是改了名但看得出他是谁的名人,对他们,自己都没有道德亏欠感。

《应物兄》是对13年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回应

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与读者座谈。 记者 苗剑 摄

《应物兄》2018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故事围绕一所高校的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画卷,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 。

李洱回顾说:“2005年春天,我开始写作《应物兄》的时候,无论如何不可能意识到,它竟然要写13年之久。13年中,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与各种知识的关系,都处在持续不断地变化之中。所有这些变化,都构成了新的现实,它既是对写作者的召唤,也是对写作者的挑战。一个植根于汉语文学伟大传统中的写作者,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对此做出回应。对我个人来说,这个回应的结果,便是这本《应物兄》。”

引用典籍为书中人物“知”与“行”分离

潘凯雄提到《应物兄》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引用了大量的典籍,往往一段故事中突然插入“孔子曰……”“老子曰……”这样的内容。

对此,李洱说,人类早期口口相传讲故事,是为了传授知识,如原始人讲老虎与豹子走路踩在树叶上发出不同声响,要赶紧爬到树上躲避。尔后用小说讲故事,事实上仍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如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其实讲了许多农耕知识和婚丧嫁娶的知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讲了更多知识,一般读者感觉不到而已。

《应物兄》里大量引用典籍,有大量知识出现,这样做与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有关。沈从文、赵树理作品里的人物的知识与行动,是一致的、合一的,《应物兄》里,知识分子们的知识与行动是分离的。《应物兄》正是试图表现人的言、知、行应该保持何种关系这样一个主题,包括如何解决它?路径是什么?

不回避写知识分子

李洱的另一部作品《花腔》,被评论界认为是对历史中的个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和追究。贾平凹等当代作家也有大量作品写知识分子。然而即便如此,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仍是少数。

李洱也谈到,尽管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多有关注知识分子,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伤逝》,但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条线,是写乡村写乡土。这也许是因为作家们拿起笔,写农民、写工人,有距离感,好下笔。而写知识分子,相当于是写他们自己,直面自己,解剖自己,难度实在是太大。

李洱说,他不回避写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有家国情怀,又与现实多有摩擦。写知识分子,适合表达他本人对民族、对现实、对未来的诸多思考。

【编辑:符樱】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