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经得起国际比较

长江日报评论员肖畅

被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深深吸引,多晚走在路上都不害怕……近日,在武汉的外籍人士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畅谈自己见证、参与“中国之治”的故事。

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最有说服力。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汉语的希腊“学霸”亚历山大,在武汉工作5年的英国伦敦人埃里克斯,都有在武汉长期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武汉的体验,不是游客般的浮光掠影,这些感受客观真实,是对中国治理生动的“外部评价”。

有些感受我们“日用而不觉”,对这些外国朋友来说却很“新鲜”。埃里克斯感叹,武汉这座城市太大了,城市的中心到处是高楼大厦;每次出门都是坐地铁或有轨电车,非常方便,地铁上没有小偷。放在一二十年前,武汉可能与伦敦不能比,恐怕也不敢比,但现在武汉是这位伦敦朋友眼中“一座令人惊叹的城市”。在这些外国朋友眼中,武汉的“比较优势”很多,城市体验很好,具有国际吸引力。

过去,从中国大门走出去,到各国留学、生活、定居的人们,总会以一种“仰视”的心态讲述国外的制度,多是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之治,“言必称希腊”。比如一二十年前,“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时常见诸报端,那个时候的经典电视剧是《北京人在纽约》。那个时候,我们认为中国制度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多是不好、需要改进的地方,医疗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等等,我们往往都感觉“制”不如人,不够自信。

譬如在很多外国书写中,美国的医院宾至如归,看病不难;英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看病不贵。但十多年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世界各个国家有了深度的生活体验,我们回头转而发现,因为曾经抱着过于仰视的心态,我们把别国的制度过度理想化了。现在我们知道,医疗制度确实是个世界级难题,医疗商业化还是全民免费的国家也都有各自的难题,反而我们用“中国式办法”攻坚医改,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未来,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度融入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显示,2018年有98.8812万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且每年平均增加3.9%。吸引外国人的是什么?曾经是笔墨纸砚里的中国文化,如今是通达的交通,丰富的购物、美食,便捷的网络购物,更有稳定安全、机会充沛的生存环境。

这样的大趋势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之治”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中国之治”不是关起门来的自说自话,它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国际比较。

【编辑 杨京】


(作者:肖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