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件乐舞文物见证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11月19日,参观者在“尘中莲花之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观看展品《灰陶舞蹈俑》。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双手各持一支簧管乐器排成V字形,管上有数个小开孔,管底不封口,两支管的哨片同时置于口内。一只中国汉代褐绿釉乐俑,其手持吹奏的却是古希腊原始乐器、现代管乐始祖——阿夫洛斯管。

正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两汉、隋唐、宋元等时期的280多件(套)乐舞文物集中亮相,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与西域乐舞文化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吸引不少观众前来参观。

“得知展览信息后,我就给学生们预约了集体参观。”前来参观的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专业讲师尹家琦告诉记者,她今天带着40多名大三学生来学习乐舞文物演绎出的中西文化碰撞,为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提供灵感。

11月19日,参观者在“尘中莲花之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近年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两家非国有博物馆共同抢救保护散落在中原大地的传统百戏“活化石”,用百戏文物梳理出一部完整的戏曲乐舞发展史。

“这次只展出了丝路乐舞相关的部分收藏,分五个单元系统叙述1000多年间中西乐舞文化交流融合的基本态势,希望能让公众感受古代乐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说。

展厅内,各式各样的乐舞俑活灵活现,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有的吹奏着古希腊典型乐器“阿夫洛斯管”,有的在演奏琵琶,有的两人成对讲“快板”,有的则正在表演“胡旋舞”“胡腾舞”“霓裳羽衣舞”。

这是“尘中莲花之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展出的展品《白陶彩绘乐舞俑》(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胡腾舞’因舞姿以跳跃腾踏见长而得名,是一种男子舞。从石国,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塔什干一带传入中原。”何飞说,“你看这套乐舞俑里,在两位女俑的伴乐下,一名西域胡人男子舞风雄健,急转如风,中西合璧,表演很是精彩。”

除了乐俑,在展出的酒尊、瓷枕、香炉等器物上,也有一些乐舞表演场景的装饰,包括埙、笛、笙、箫、筝、筑、琴等乐器的演奏者形象。“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无处不在。”何飞说。

这是“尘中莲花之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展出的展品《黄釉舞蹈俑》(1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日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加大对这批乐舞文物的研究和推广。

“乐舞文物对研究音乐舞蹈文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段续表示,通过建立研究基地,对乐舞文物进行学术解读,在提高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博物馆一起弘扬乐舞文化。

【编辑:毕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