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汉兴街—— “大块头”街道精细绣出“基层治理之花”

民呼我应 落地落实

党建引领做实基层治理

地处江汉区“北大门”的汉兴街,南起京广铁路,北临张公堤,东达地铁6号线,西抵园博园,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占江汉区面积的近三分之一。17个社区、87个住宅小区、10多万人口,在汉兴街,老旧小区多、困难群体多、流动人口多,庞大的街道体量所对应的是较大的基层治理挑战。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江汉区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基层治理。21年前,以“江汉兴旺腾飞”而得名的汉兴街还是一片“城乡结合部”,而如今,该街道正在为构建新时代城市规范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而不断探索前行,用绣花的功夫,开展了筑牢基层党建、落实“接诉必应”、打造“枫桥汉兴”等精细工作,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红心圆”串起基层党组织

江汉里社区居民搬进靓丽新家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党建引领是“主心骨”。

汉兴街以区域化党建“汉兴联盟”为引领,将辖区内的企业、商家、学校、医院、机关如同一条红线串了起来。从辖区共建单位与社区间的互动,到“互联网+”等新兴党建模式的运用,汉兴街在全街范围画出了一道党建引领“红心圆”。

构建组织体系,密织党建力量。汉兴街采取“1+N”的方式,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1”即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红心圆·汉兴联盟”区域化党建平台,明确街工委在区域化党建中的核心地位;“N”即在平台中广泛吸纳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通过横向交流和层级管理实现资源与力量汇集,保证“1+N”组织架构体系的有效运转。

强化队伍建设,压实党建责任。明确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红心圆·汉兴联盟”主席,从辖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驻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两新”党组织负责人中推选联盟常任主席,从街道社区优秀干部、专职党建指导员、“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离退休党员干部中集中选聘组建党建联络员团队,定期联系联盟单位,强化沟通交流、开展业务培训、提供组团服务。

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党建落实。建立大工委月度工作例会制度,实行联盟主席轮值制,强化“红心圆·汉兴联盟”区域统筹协调作用;落实社会责任双报告制度,联盟单位每年向街道、社区党组织报告参与党的建设、文明创建、综合治理、民生服务等情况;实施双评议双考核制度,每年街道社区和居民群众对区域化党建组织进行满意度测评,其结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评先的依据。

促进资源整合,拓展党建方向。通过与社区居民交流座谈、走访辖区单位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掌握居民、单位、社区三方需求和资源,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形成辖区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通过整合辖区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党建资源,对接需求与资源,与联盟单位积极沟通联系,准备匹配服务项目,形成项目清单,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义务,更好地满足辖区各类群体需求。

培育志愿服务,打造党建品牌。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深化“平安汉兴”“文明汉兴”等志愿服务行动,培育志愿服务示范服务点,挖掘“夕阳红”志愿者服务团队、“金太阳”社工工作室、“流动花朵”爱心驿站等先进志愿典型,打造具有汉兴特色的“红心圆·汉兴联盟”志愿服务品牌,形成“有困难找志愿服务,有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风气。

“一张网”整合办事多方渠道

环卫工作“全覆盖”

接案2万余起,结案率100%,3年来,从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到“民呼我应”指挥中心,汉兴街用“接诉必应”的担当和决心,开创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早在2016年,汉兴街作为江汉区唯一的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率先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创新,将城市市容、综治、安全生产、消防、禁毒、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等工作项目都纳入了网格化管理,其先进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今年2月以来,汉兴街按照市、区深化“民呼我应”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开拓创新,把原有的网格化管理中心升级为“民呼我应”指挥中心。街道重新梳理指挥中心办案流程、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制度,将城市留言板、市长专线、城管热线等案件接受渠道融入其中,由街道统一收集、研判、派单,形成了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汇聚多方资源的“民呼我应一张网”。

服务居民群众、优化营商环境、调解各类矛盾……无论案情大小,汉兴街不转办、不推诿,对于街道、社区能解决的案件,街道“民呼我应”指挥中心会将案件分派给社区或各相应科室,若需要调动其他职能部门力量,汉兴街则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道”这根“指挥棒”,呼叫下沉单位联勤联动、综合执法。汉兴街善用“吹哨”,协调职能部门共同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受到了武汉市作风巡查八组的肯定。

“掌上沟通”,足不出户办成事。汉兴街将“武汉微邻里”整合到“民呼我应”指挥系统中,居民轻点手机就能反映问题和需求,同时可以查询办事流程和所需材料,避免因不了解办事流程而“白跑磨鞋底”;居民还可以通过平台,对身边环境卫生、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不文明事件进行反映;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也可以利用平台提出诉求申请,办事再也不需要东跑西跑,就能实现代办服务。华苑里社区居民因房屋漏水引起邻里纠纷,通过“武汉微邻里”反映情况,中心人员及时调度,主动联系多部门上门协调,解决了市民生活中的烦心事。

网格巡查,积极作为帮民困。社区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而繁琐。一件工作服,一本笔记本,社区网格员们每天深入社区、走近百姓,不光及时帮助居民解决大小事务,也能主动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杨汊湖富康小区的一位独居老人住在顶楼,并将废旧家具堆放在楼道内,不仅留下消防隐患,也影响到自己和邻居们的上下通行。虽然没有接到居民反映,但网格员发现后主动开展服务,帮助老人联系废品回收人员,并叫来安保队员一同帮忙清理旧家具,清理后的楼道干净通透,老人与邻居对网格员的主动作为也连连称赞。

多方联动,聚集民生解民忧。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汉兴街将39家区职能部门列入“呼叫部门清单”,碰到街道、社区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及时呼叫、携手破题。“看到社区贴出的停电修枝通知后,我就盼着你们来这里修枝。”当汉兴街常二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园林、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到小区开展树枝修剪工作时,早早候在楼栋口的吴师傅赶上前来说道。为解决居民反映的老旧小区树木遮挡问题,街道、社区与园林、供电部门及时联动,办理相关手续、摸清需修剪点位,圆满解决小区内150余棵树木的剪枝问题。

“枫桥汉兴”树立群众法治观

玉兰里社区“好伙伴”学堂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社会的具体实践。汉兴街结合自身现状,依托街司法所这一基层“司法阵地”,树立了“枫桥汉兴”法治品牌,创新社会治理。

“枫桥汉兴”,即以“枫桥”经验为标杆,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原则,深度参与辖区社会治理,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治宣传、律师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中融合“枫桥”精神,达到“辖区矛盾不上交,社会治理见曙光”的工作效果。

布局新调解网络,破解调解人手不足难题。以往,调解队伍因人手不足,专业性不强,法律知识欠缺,工作往往力不从心。汉兴街联手街司法所,将社区调委会、专业调委会及公调对接调处工作站的人与社区律师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一支由46人组成的“枫桥汉兴调解团队”,并注重提高调解队伍专业化程度。在团队当中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分门别类地培养一批“调解能手”和“调解专家”,使新时期矛盾多发的物业纠纷、家庭纠纷、医疗纠纷等特殊领域的纠纷都有行家里手参与,打好辖区矛盾纠纷调处的组合拳。

建“心”律师服务队,破解法学运用不专难题。基层社区缺乏专业法律人才,懂法用法的人才少。街司法所积极整合来自5个律师事务所的街辖区16名社区律师,成立了“心社区律师服务队”,让居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用法惠民政策的阳光。为了解决社区难点热点问题,给社区居民分忧,还运用现有律师资源成立业主委员会法律指导服务团队,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增加公正性、透明性,使业主委员会的成立过程做到合理合法,避免后期矛盾纠纷的产生,让群众“信法不信访”。“‘枫桥汉兴’所体现的,就是将群众路线与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群众路线的法治化。”武汉市作风巡查二组相关负责人说。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在实现由“行政管理型街道”向“为民服务型街道”转变的过程中,汉兴街将继续探索基层治理创新之路,把做实增强街道工作落到实处。

策划:中共江汉区汉兴街工委 江汉区汉兴街办事处  

撰文:乔驰 朱素芳 夏津明 龙海燕 李响

【编辑  张操】

(作者:乔驰 朱素芳 夏津明 龙海燕 李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