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辩证法

学习英语词根的朋友会有印象,英语词汇中凡是不能独立成词的词根,基本源于希腊、拉丁语,尤其是表达科学、宗教、伦理的词根,多源于希腊词汇。

思想史上的“词源学”,一个经典样本正是希腊语。哲学研究中,雷吉斯·德布雷研究图像、阿甘本研究东正教、海德格尔追溯“存在”“现象”,无不从希腊词源着手。借助这些研究,可以管窥希腊词汇的基本特征,即:一种辩证关系在词汇自身展开。

法国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在《图像的生与死》一书中举例说:

“Signe(符号)一词来自sema,即墓碑。在荷马的笔下,sema,cheein,就是竖起墓碑:先有识别墓冢的符号,以其为源,而后才有表现相似性的符号。

“Idole(偶像)一词,源自eidolon,意为死者鬼魂、幽灵,只是后来才解为图像、肖像。古希腊语eidolon指死者的魂灵,化为不可捉摸的影子,从尸体里飘升而去。那化身,尽管还是有形有体的,便于塑造塑像。”

这些词汇所表达的衍生意义或抽象概念,皆源于有形的实体。“墓碑”有了“符号”之意,因为“墓碑”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实体,它直接承担着生者与死者的中介功能,将哲学意义上的“所指”“能指”变为一体。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切抽象概念,都源于词汇的辩证转化。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逻各斯”这个词。“逻各斯”作为希腊语和哲学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正是一个充满辩证关系的词汇。logos,λ γος翻译为汉语有很多种解释,例如“话语”“道”“语言规律”“尺度秩序”“内在语言”“自然法则”等等。但在早期希腊哲学中,“逻各斯”既可指语言形式之规律,也可指语言所传达的理性、本质。

英国学者罗伯特·沃迪所著《修辞术的诞生》一书中,敏锐抓住了“逻各斯”的语义变迁史。作者提出,希腊哲学在高尔吉亚、巴门尼德时代以降,修辞、哲学开始分化,也就是说,话术的开始归话术,思辨的归于思辨本身。体现于“逻各斯”这个词,则是既可指修辞之“道”,也可指“道”本身。

所谓“修辞术的诞生”,是说话者可以不再通过理性思考,而直接以精心的话术,直接达到打动人、感染人、“吸引流量”的目的。希腊哲学到了这个时代,智者、辩论家的身份开始分化。“逻各斯”,这个曾经是理性、形式高度统一的概念,也开始走向分裂。

这个词语分裂的背后,是希腊认知版图中的主客观世界开始分裂。一种“一元化”的古典认知开始解体。修辞挣脱于哲学,言辞摆脱了逻各斯,“道”与“术”之间产生了绝对的紧张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修辞跨越了真理与谎言的界限,那么哲学也需要重新确立自身,为建立稳固而客观的真理而寻找方法,它的一个代表性成果正是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文/肖畅)

【编辑:符樱】

(作者:肖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