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抖瘾” 催眠

学生告诉我,“抖音”有毒!粘上就上瘾的。我不信,就下载来看。结果,我最近就常常不自控地看“抖音”,甚至每晚要看着里面男男女女正儿八经地搞怪才能入眠。神经质一样地舞蹈、发癫一样地狂吼、装模作样地布道、大摇大摆地遛狗、不顾一切地吃饭、莫名其妙地臭美……我看到了芸芸众生都在为报考“戏精学院”做准备的架势,更看到“自娱自乐”精神的一种绝妙体现:“行动却毫无意义”。

行动却没有意义,这里的“意义”有两种解读。一个是“有用或没用”,生活中我们说,做这个有啥意义?其实说的是这样做没有用,带不来好处。另一个是“创造价值感”,万事万物终归会归于苍凉,但是,人的意义即在于我们可以创造意义(价值)。

“抖音”为何有毒,因为这里面有“抖瘾”,那种干啥都想博取别人的关注的瘾,期待一夜成名和出人头地的瘾。只做了几秒钟的动作,却指望得来万众瞩目的成就,这就是“抖瘾”。抖瘾支配下出现的抖音,秘密恰在于,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假象,却要呼唤实实在在的好处。

“抖音”在“创造”惊奇,“创造”不一样的生活;同时,也在证明这生活的无聊同质,证明这些“不一样”,乃是一样的无价值而有功用的后果。正是这种抖瘾的逻辑,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世态。学术界大咖动辄几百篇论文、上千次会议,开口闭口不是跟世界级别的大师对话,就是重写了老子庄子老夫子,有理有据地自我膨胀……因为这是“抖瘾”在作怪,抖威风成瘾,学问变成了“抖”。学校名称要换得高大上,系院要改成学部,教授要变成江河湖海,学科要掂量轻重高低……成名正上“瘾”。

燃烧自己,而不是运动自己;创造自我,而不是打扮自我;有所作为,而不是有作无为。这是抖音的“怪力乱神”提供的一幅合影照片。戒除学术“抖瘾”,还学者一份安安静静的心态和尊崇科学成果的自尊。

行动本身就是意义,求真本身就是目的,这才是学问之道。

日本一家企业的连硕士学位都没有的小研究员,竟然因为无意中的实验结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立刻名声鹊起身价百倍。本应就此翱翔于掌声和鲜花之中且乐不思蜀,没想到,这位叫田中耕一的人竟然借此隐迹江湖埋头做起了学问。终于,田中在《自然》杂志刊登了新的研究成果,再次令大家大跌眼镜。

当然,他这次获得的赞誉和好处,远远不如诺贝尔奖所带来的东西。田中舍高就低,所为者何?“学问的源头就是兴趣”,这就是田中给世人的答案。

我想,评优而匮乏评价、读书而不甘治学,一旦获得了“名号”就一劳永逸的人生目标,怎么会理解“学问之趣”呢?

文/周志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

【编辑:黄亚婷】

(作者:周志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