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你的心里住着一个人

文/鲁珊

和生理上拥有代偿机制一样,心理上也有代偿机制。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中风病人会通过训练获得部分功能康复,都是“生理代偿”在起作用。“心理代偿”最常见的事例则是,特别强硬、特别自尊的背后,往往是脆弱和自卑,特别敏感和特别强调的背后,极可能是对同一对象的厌恶。

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讲到父母们最好不要容忍孩子令人厌恶的行为,因为“令人厌恶”总会在某个时候悄悄演变成父母们无意识的“报复心理”。

彼得森这本新书在去年雄踞亚马逊非虚构畅销书榜首,他本人的演讲视频也在社交媒体上热传。有趣的是,虽然它的确列出了人生的“十二条法则”,却并非是一本心灵鸡汤或成功学的书。

这位正在走红的心理学家,在网络上被昵称为“龙虾教授”。他的《人生十二法则》第一法则就是,“挺起你的胸,背直起来”。

彼得森认为,人类的神经系统由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神经元的基本组成和反应模式与海洋生物类似——比如龙虾。科学家观察到,如果龙虾的血清素荷尔蒙量降低,在“资源争夺”(伴侣、领地和食物竞争)的过程中,战斗力会减弱,也更容易输。当它们输掉了爱人和领地,“自卑感”爆棚的龙虾,身体会开始蜷缩,爬行的时候会更加小心翼翼,也不敢再展开自己的钳子。身体的长期蜷缩,会导致它们的血清素量继续下降,重复这个恶性循环。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体态”与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也同样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手机的风靡,已导致“低头族”从体态上形近快要被淘汰的龙虾。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砍断这个与龙虾类似的恶性循环。

我们无法通过”思考“来提高血清素,只有通过“体态”的调整,昂首挺胸,让肩背变得正直而有力。这个姿势能够刺激血清素的分泌,从化学成分上改变大脑对周遭的认知,从而让自己更有勇气和自信来直面人生的挑战,而每次对生活的勇敢尝试又反过来刺激血清素含量的上升,从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龙虾教授”的理论听上去很新奇,事实上与一众临床心理学家一脉相承。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才是我们身体的真正支配者;荣格则发现,说谎者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彼得森关于龙虾的联想,也来自临床,他发现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病人普遍背部微驼。

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我们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在我们以为“自主”支配了自己行为的同时,其实有“另一个人”在心里默默注视、审判并真正主宰着自己。在弗洛伊德那里,这个人是“本我”,在荣格那里,是“集体无意识”,在彼得森这里,则是自信与责任。他相信,在边界与责任当中,我们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展胸挺背,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当然是一个好的体态调整办法,但其中包含深意。你是否能够完全认识自己——自信与能力,脆弱与自卑,以及是否能坦然面对甚至展示自己的软弱之处。当然,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与住在你心里“那个人”,达成一致,相处和谐,或者,用荣格的话说,你是否能顺利通过“心理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的自我审判”。

正如《人生十二法则》中所述,人们为什么焦虑不是个谜,人们为什么保持平静才是个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